央視首頁 > 我們身邊的三個代表

《焦點訪談》:村裏來了詹特派
09月05日 17:28

  您聽説過這樣的事兒嗎?農民在生産中遇到技術問題,只要打個電話,科技人員就會上門服務,福建南寧就有這樣的服務機制。這種專門進村入戶的科技人員,當地人管他們叫科技特派人員。他們由政府委派,聽農民指揮。南寧市林業科技推動中心主任詹夷生,是1999年第一批派出的科技特派人。

  詹夷生現在要去的這家昨天打來電話,説他家的錐栗葉子上長了斑點,不知是咋回事。農民知道詹特派所有的聯絡電話。

  農民:天婢,來,來,來,歡迎,歡迎。

  詹天婢:好的,好的。今天不走了。

  農民:好。

  科技特派員詹夷生:你看,這個藥,我特地帶一些樣品來,你拿去試一下,一壺水一小包,你打了以後,觀察一下有沒有效果,有效果需要,再給我説。

  農民:我來倒,我幫你倒。

  詹夷生:我來,我來,一樣的。

  每次下鄉,詹夷生他都要帶三樣東西。

  詹夷生:第一是海拔儀。因為錐栗起碼都要生長在400米以上的高山,那這邊的海拔已經達到560,海拔不夠的,我們叫農民不要種;還有修枝剪,你看,我隨身帶的這個,要修剪,馬上真刀真槍拿起來就可以幹。還有手鋸,剪枝用的。你看,就這三件寶。

  詹夷生走村串戶主要做兩件事,辦班培訓,現場示教。

  詹夷生:這一段就是果前梢,本來保留它這麼長就夠了,現在它已經長了這麼長怎麼辦?有些同志就用剪刀去剪,這不對。手指頭這樣一掐掉,這個果心前梢就不會再抽長了,就把營養集中在這個果實上。到了秋季,一個一個芽就非常飽滿,明年就可以繼續地結果高産。

  詹夷生是學經濟林專業的,他説全世界只有中國長錐栗,中國長錐栗的地方在閩北,其它地方都是板栗。閩北的錐栗以前大多野生,産量很低,而能長錐栗的地方又是山高水冷、土地貧瘠、農民生活困難。如果用嫁接廣種錐栗,一畝地就可以賺一千塊錢,這對高海拔貧困山區來説,是何等重要的事啊。

  福建省建甌市水源鄉溫洋村村民鄭久和:詹特派下來講課,學了不少這方面的技術,再説我們的管理水平也高了,産量也高了,就賺到錢了。這樣的話,既然掌握技術了,管十五畝也是管,為什麼不多管一點呢?這幾年,從99年開始,我在山上陸陸續續種好幾十畝,現在總共加起來可能有100畝了。

  福建省建甌市房道鎮書富村村民謝賢勝:我們幾個承包種這個,收入情況翻了一番。前年比如9000塊錢,去年收了2萬7。

  福建省建甌市屋道鎮南科村村委主任魏長燦:原來都拋荒,不喜歡種什麼,也不知道種什麼東西,通過詹特派給我們培訓,我們就把荒山一片一片都消滅光了,現在山上種的都是綠綠的榛子(錐栗)。

  實行承包經營的農村,把大家召集到一塊不容易,詹夷生有這種號召力,農民説他的話就是錢。他每次講課前照例按農事季節,把該做的事印成材料發給鄉親,上邊都會印著詹夷生的各種聯絡電話。他講課總把科學術語變成農民的家常話,比如他把“樹更年,比喻人睡大覺;施肥不當好比有人晚上喝茶,睡不著覺;樹冬眠不好來年瓜果就不好。

  詹夷生:他電話裏是這樣講,他講詹特派不得了了,我這個山上蟲子多得不得了,能不能打,打什麼藥,我就回答他,什麼藥也不用打,什麼藥也不能打,我説這個下面是公的花,這個地方是母的花,但是榛子樹(錐栗)樹有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它每一棵的母花,它對在眼皮底下的公花它都看不上,它一定要到別的樹去引一個新郎來跟它成親配對,它才能生出孩子。那完蛋了,這麼多公花找不到老婆怎麼辦呢?它只好飛到別的樹上去當上門女婿,這個時候,滿樹的蟲子就變成我們的朋友,異花、異株授粉。

  記者:現在詹教授的講課還在繼續著,這堂課從上午9:30開始,現在已經是11:45點,兩個多小時過去了,黑板上的字在不斷地更換著,就像我們看書一頁頁地往下翻。農民們那種聽課時的聚精會神,認真地記著筆記,以及聽課過程當中那種活躍的氣氛都告訴我們,這堂課就像剛才這裡剛剛下過的一場雨,是農民渴望的科學甘霖。

  當詹特派又一次把自己的電話向鄉親們公示的時候,大家都高興壞了。大家還有一些問題要問,還有一些話要跟詹特派他説,因為錐栗是他們心中的希望。

  福建省建陽市小湖鎮下乾村村民范火備:聽到這個老師上的課,對我們受益很大,心裏很高興了,要記得緊緊的,有記不住的,我就把它記下來,記得住的就用腦子記。

  福建省建陽市小湖鎮下乾村村民陳瑞貴:今天還是下雨,冒著這個大雨,長途跋涉來到我們這個村,這是真正體現了“三個代表”。

  福建省建陽市小湖鎮下乾村村民張宗仁:他講話是非常有水平,講得又簡單,我們又聽得進去,也不像有的課,講的理論一大堆,我們又聽不懂。

  教室裏農民兄弟還在跟詹特派嘮著家常:

  福建省建陽市小湖鎮下乾村村民村民:去年冬天,我們到龍溪那邊也是聽你講課。

  詹夷生:龍溪你都去過了?

  村民:我倆兄弟一起去的。

  詹夷生:你那天走了多少裏路?

  村民:十幾裏路。

  詹夷生:十幾裏路,天不就開始走。

  村民:是的。

  記者:到這個村是第一次來。

  詹夷生:是第一次來。

  記者:那有的村子也是反復去過,那因為要反復去呢?

  詹夷生:因為受傳統的因素,因為村民的文化素質偏低,所以,我們不可能通過一次的培訓,使他們百分之百的他都掌握,對農民要有愛心,要滿懷愛心地面對農民。有愛心才有耐心。科學技術的導入那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

  這是詹夷生為榛農服務的記錄,“錐栗”在當地俗稱“榛子”。種錐栗的就叫“榛農”。記錄共12頁,密密麻麻地記下了從1999年3月到今年5月,為榛農講課、實地指導的地點、人數、內容,從表上看,他很少在家裏住,今年4月他住家裏僅有4天。

  詹夷生的母親馮秀欽:春節聯歡晚會,看到半當中,農民來個電話,給他拜年,詹特派你好,過年好,什麼萬事如意,都是過年説好話,説完以後,你什麼時候來給我們修剪,來到我們山上走一走,第二天他拎著包就走了,就到那裏去。

  我們來看看詹夷生忙碌的一天,那是2001年11月,他到了南科村。

  福建省甌市道鎮南科村村委主任魏長燦:我們有的山場是近的,有的是遠的,有的是陡的,有的是平的,他每一片都走遍。誰要是有要求,他就跟他一起走,一直走到傍晚才回來。中午我們稍微吃點點心,傍晚就回來,回來幾個人圍在我們家吃飯。

  福建省建甌市道鎮南科村村民魏能省:就是説在村主任家裏吃飯的時候,我就這樣講,我説我們是不是也要給他一點講課費,我就把幾個人合在一起講一下,他們就説應該給,應該給。

  福建省建甌市道鎮南科村村民魏有寶:技術傳給我們了,所以我們農民就要小小的心意,也表達我們農民的心意。

  詹夷生:他們故意用本地話講,他們在山上給我講的普通題,就那下倒用本地話講,就是為的是讓我聽不懂,實際上他們每句話我都聽懂。

  魏能省:我們把錢湊好了,晚上詹教授還要到學校去上課,到了12點才結束,詹教授就一個一個問題,仔仔細細地回答,跟農民解説。

  記者:就半夜才走。

  魏能省:到12點的時候,天當時已經下起小雨。後來我們把湊好的錢悄悄地送給我們的詹教授。

  詹夷生當然不會收農民的錢。

  詹夷生:我説如果你們今天真的要報答我,就把我今天山上教你們的,晚上講的課,明天都用到山上去,用科技來致富。

  記者:您現在的職務依然是林業科技推廣中心的主任,職稱時高級工程師,但是就是換了個頭銜,叫科技特派員,情況 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為什麼呢?

  詹夷生:科技特派員這種舉措,使我的工作方式進一步到科技進村入戶,他們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拿起電話來撥通,我在電話裏聽到的第一聲稱呼就是“詹特派”。我們接到電話以後,立即做出快速反應,我們拎著包就可以到農民的山間、樹下,手把手、面對面地教農民,更就比過去更深入、更直接、更廣泛、更迅速。

  記者:聽農村指揮。

  詹夷生:聽農民指揮。我們過去是向部門負責,是向單位負責,是向領導負責,我們現在服務的對象,我們負責的對像是農民。

  作為科技特派員,詹夷生的工作就是下鄉和下山,則意味著上山。四年來,他走遍了南平的9個縣市區的40多個鄉鎮,80多個行政區。去年南平的錐栗總面積達到了60多萬畝,總産8000多斤,這都比四年前翻了一番。

  鄭久和:一畝能賺1000塊錢,那這個還不是最高的,我們這個最高的畝産達到900斤,他一畝能賺到3000塊錢。那我不要求這麼高,我只要求1000塊錢,那這樣子,我100畝就可以收入10萬塊錢。有的人説房子蓋到建甌去,蓋到大城市去,我的銀行在農村,房子要蓋到農村去。銀行是什麼?就是綠色銀行,指的就是錐栗山。

  魏有權:我們農民最講實事求是,因為怎麼樣呢?現在你看,我們農民要的就是果實,果實纍纍的果實,這就是生産力,科技轉為生産力。沒有他來指揮,我們的生産力怎麼上去呀?

  記者:沒有纍纍果實。

  魏有權:沒有纍纍果實。這就是我們詹老師的結晶。

  這幾年,當面受過詹夷生指揮的農民多達2萬多人次。現在南平市錐栗的年收入大約是5000萬元。或許很難算清楚詹夷生到底創造了多少效益,但是農民們説,錐栗是在詹特派員的帶領下發展起來的。他對我們的幫助最大,我們農民心裏最明白。現在南平各專業的科技特派員已經發展到2000多人,推動著農村産業的結構調整,增加農民的收入。實踐證明勁兒使在農民的身上,工作才算真正落實了


責編:劉棣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