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我們身邊的三個代表

《焦點訪談》:老石和他的治沙公司
09月05日 17:04

  前不久,我們的記者在陜西採訪的時候,認識了這個人,他的名字叫石光銀。他給記者一張名片,很有意思,上面寫的是“陜西省定邊縣荒沙治理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我們都知道,治沙是一件很花錢的事情,既然是公司,肯定是賺錢的,怎麼會出來這麼一個治沙公司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位治沙公司的總經理是怎樣治沙的。

  記者來到定邊縣時,定邊縣荒沙治理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石光銀正在今年新承包的五百畝沙地上指點員工們栽沙帳。

  石光銀:下點雨好看,不然純粹是沙漠。

  定邊縣位於陜、甘、寧、蒙四省區交界處,北邊緊挨毛烏素沙漠,全縣像這樣的連片沙地有很多,治沙任務非常重。今年春天雨水不錯,公司新栽的樹苗大部分已經吐出了新芽,看得出來,石經理很高興。

  石光銀:今年秋天就能長這麼高。

  離開沙漠,石經理帶我們來到一片面積有五萬多畝的林場。很難想象,十幾年前這裡也像剛才看到的荒漠一樣寸草不生,而這只是治沙公司治理荒沙的一部分。這張圖標明了這家公司十幾年來治理過的荒沙和鹽鹼灘共有19.5萬畝。

  石光銀:你看咱們剛才過來,走了那麼長時間,你看全是樹。我想一想不知道怎麼樣過來的,咋能栽起這麼多的樹。

  定邊縣荒沙治理有限責任公司是石光銀在1986年建立起來的。也是我國第一家由農戶個人建立的治沙公司。為治沙專門成立公司,説起來是源於一份承包合同。這是一份簽于1984年的荒沙治理承包合同。甲方是定邊縣海子梁鄉政府,乙方就是當時四大毫村的農民石光銀。合同的內容是將鄉集體所屬的3000畝黃沙承包給石光銀種樹。石光銀必須在兩年內使這些黃沙全部披上綠裝。當然將來的效益,他可以和鄉政府八二分成。這在當時是符合國家規定的。

  石光銀:這個分成就是將來等樹一見利,就是間伐一批木頭,或者平下一些沙柳,得一百塊錢,鄉政府拿二十,我拿八十塊。

  兩年造起3000畝林,石光銀知道光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難做到的。為此他又找來了六戶農戶,將其中一部分沙地分包出去,並與他們又分別簽訂了分包合同。

  石光銀:我跟群眾簽的,群眾的七成,我的三成。

  記者:你拿三成交兩成給鄉里。

  石光銀:對,就是這個概念。

  用這樣的辦法,石光銀把3000畝沙地中的500多畝分包給了其他的農戶,剩下的2000畝由他自己統一管理。但其他農戶還可以再入股,將來石光銀按比例給他們分紅。

  石光銀:有錢的你拿錢入股,沒錢的你投勞力。

  定邊縣荒沙治理責任有限公司員工高志貴:我也是入了股的,我也是其中之一的,大股其中之一。

  記者:你當時是拿什麼入的股?

  高志貴:我當時是投資了樹,把樹栽上。再就是賣一些牲畜。再就是老石每天給我們發工資,一天四塊錢,那會兒我們的工資少,不給錢都投入到股份裏頭。

  就這樣,包括石光銀一家在內的七戶農戶組成的治沙聯合體形成了。他們變賣了部分家當,把錢投入治沙,戶戶入股,按股分紅。實際上這已經是治沙公司的雛形了。石光銀帶著大家治沙種樹第一年雨水不錯,第二年樹木的成活率就達到了85%以上。五、六年後,它們就逐漸成材了。

  記者:幾年之後開始分紅的呢?

  石光銀:我們六年頭上就分紅了。三千畝間伐了是四次。總共林地的收入是20來萬塊錢,基本投的本是拿回來了。

  看到聯戶承包的辦法治沙效果不錯,第二年也就是1985年,石光銀邁出了更大膽的一步,同國營長茂灘林場一下子簽下了58000畝的治沙合同。

  陜西省定邊縣長茂灘林場原場長孫萬仁:因為當時國有林場的荒沙面積很大,林場的造林任務每年很小,國家投入很少,所以林場無能力把荒沙在近三五年之內治理完畢。這個事情如果大戶承包的話,治理收效快,而且還解決國家資金,這樣我們林場就同意承包。

  合同規定,石光銀在三年內,在58000畝沙地上種上樹,五年後建立同長茂灘林場八二分成。這一次,他爭取到了農業銀行的貸款,他在鄉政府貼出公告,聯合到了127戶,482人一同治沙。治沙公司也就此成立了。

  石光銀:不管你是甘肅省的,不管你是銀川的,不管你是陜西的,哪兒來報名,我熱烈歡迎。所有的樹苗不要你們掏錢,你們只出勞務,錢我出。一下報名就多了。

  同上一次一樣,石光銀與這些農戶再簽訂治沙分包合同,其餘的採取入股的方法。但是治沙是一件極其艱苦的事情,國營長茂灘林場所屬的“狼窩沙”又是有名的難以征服的沙漠,治理起來極其艱苦。

  定邊縣荒沙治理責任有限公司員工井戰榮:這就一個來月,這些人就不要再想回家了,吃的是幹饃饃,喝的是冷水。

  記者:睡呢?

  井戰榮:沙樑上。

  石光銀:人喝的水,就是把沙挖開,挖這麼深,拿蘆草筒筒,就把這個蘆草筒筒擰一下,趴下在那裏頭喝那個水。喝的都是那個沙糊子,喝在嘴裏,覺得喉嚨裏澀溜溜的。

  可是就是吃了這麼多苦,費了這麼大勁,第一年種上了樹,第二年春天刮了十幾場大風把樹苗都吹跑了。

  井戰榮:石光銀這個人來説,的的確確是有恒心。第二年二次又戰,還是第一年的精神。

  石光銀沒有灰心,在他的帶動下,127戶聯合治沙戶也沒有一戶退出,就這樣三戰“狼窩沙”,第三年也就是1987年,終於造林成功。

  井戰榮:從那以後,從我們內心來説,的的確確是把老石服了。為什麼説把老石服了?如果沒有老石這麼個有恒心的人,第一年失敗了以後,第二年就是純粹沒有人再敢幹這個事情了。

  經過艱辛的努力,石光銀的治沙公司終於按照合同在規定在58000畝的沙地上全部栽上了樹木。幾年之後,這裡就成了喬、灌木叢生的真正意義上的林場。

  記者:通過這個事,作為長茂灘林場來説,得到了什麼好處呢?

  陜西省定邊縣長茂灘林場原場長孫萬仁:對長茂灘林場來説,就是加快了綠化治沙的步伐,節約了國家大量的資金。按照現在一畝地一百塊錢的投資算,老石在我們這裡搞了五萬八千畝林子,應該説是五百八十萬。也就是節約國家投資五百八十萬。這個林地通過1998年榆林市和縣林業局組織調查考證以後,現在落實五萬八千畝林木總價值是三千萬元。

  這以後,石光銀和他的治沙公司漸漸有了名,治沙的項目越來越多,造林的面積越來越大。通過治沙植樹,定邊縣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在這片原來是一片黃沙,而今綠樹成蔭的地方,我們深刻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實際上1990年以後,這樣的變化已經在林區周圍發生了,而且給當地的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樹木較多的地方,流沙被穩固住了,人們用推土機推去幾米厚的浮沙,這些原來被流沙湮沒的良田重新又恢復了生機,而且不再受風沙侵害。同樣一塊地,糧食畝産量可以由原來的幾十公斤,提高到現在的上千公斤,農民的收入自然也隨著提高了。

  定邊縣荒沙治理責任有限公司員工王東虎:再養上些羊,養豬,把那個賣了,跟廠裏面領的工資加起來人均達到一萬多塊錢。

  1996年以後,石光銀又搞起了沙區綜合開發,治沙公司建立自己的糧食生産基地、速生豐産林基地和藥材種植基地。發展養殖業,飼養牛、羊、豬,又辦起複合飼料加工廠、綠色罐頭廠。靠這些,治沙公司每年可以得到100多萬元的純收入。當時同石光銀一起治沙的187戶聯合戶現在全都成了當地的富裕戶。而在石光銀看來,這些都是治沙造林帶來的。

  石光銀:我林造起來,草種起來,有了這個充分的草原和原料,我就可以搞養殖。沒有林你也搞不成養殖。

  國家林業局局長周生賢:石光銀最大的特點是帶領大家一起幹,公司加農戶治沙的規模和力度,都遠遠超過了他本身。通過總結他的經驗説明,沙漠化是可以治理的。防沙治沙只有組織合理、方法對頭、態度科學,就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果。

  石光銀把公司所得的利潤又進一步全部投入到治沙造林中,擴大造林面積,引進優良品種。他對自己的公司和治沙的前景都充滿了信心。

  算起來,石光銀治沙已經有18年了,這一片綠蔭就是對18年最好的回報。在1984年他剛剛開始治沙的時候,有的人不太理解他,説他幹的是吃力不討好的事,還給他起了個外號,叫“石灰錘”,就是膽子大一根筋的意思。現在那裏的老百姓都説,多虧老石有這種“石灰錘”的勁頭,才使這麼多的荒漠變成了綠洲。


責編:劉棣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