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聚首南非 為地球再把脈

“環境”賬到底該怎麼算
08月15日 09:54

  新華社長沙8月15日電 2001年3月,一封反映湖南省安化縣廖家坪水庫嚴重污染的人民來信,引起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重視。信息傳到當地,安化縣開始了庫區環境綜合整治。

  時間過去一年多,記者日前隨“中華環保世紀行”來到安化採訪,看到的是一座供近4萬人飲水、14萬人受益的水庫,污染依舊,群眾心急如焚,而部分幹部卻漠然處之。

  採金的“毒水”仍是隱患

  山區、老區、貧困區集于一身的安化縣,地處雪峰山脈北段,但地下資源豐富,有“有色金屬之鄉”的稱號。2000年安化縣工業企業稅收有1/4來自礦業。

  清塘是一個山青水秀的湘中小鎮,有10個煤源村,2個採金村。採金是1993年由村民自發開始的,此後縣、鄉、村一起上,群採群挖,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觸目驚心。廖家坪水庫年蓄水1.3億立方米,是湖南省26座中型水庫之一,可灌溉、發電、供應城鎮用水。然而,亂採亂挖金礦,使得含氰化物的“毒水”滲入水庫。

  群眾對此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吳泰昭等11位離退休教師和幹部挺身而出,不斷向有關部門呼籲,要求制止污染蔓延。但這個問題不可能在縣裏得到解決,他們向各級部門反映,報社、省人大、國家環保總局全都找過。

  76歲的吳泰昭説,“亂採亂煉黃金,一是嚴重危及大壩安全,二是水土無法保持,三是嚴重淤積庫區,四是嚴重污染水質,5年多了,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不能説當地沒有行動,53座小煤窯被關閉,18組35個選金氰化池被搗毀,拆除工棚128個,封閉礦洞79個,遣散全部採金人員。金礦區8平方公里的採礦權也轉讓給一家現代化金礦企業。但專家指出,即使有了現代化採金企業,礦渣上殘留的氰仍可以通過地下水對庫區水質産生影響。

  記者在水庫所在的廖家坪村看到,這裡的婦女都戴著採金打造的金耳環,但她們都拒絕再喝水庫的水。村民周優清説:“我們現在組織起來,從山上引‘自來水’。”

  至今被忽視的採煤污染

  清塘鎮鍬溪村儲藏大量煤炭資源。開採現場景象“壯觀”得令人震驚:3公里長的鍬溪兩岸,一座座煤渣山連綿不絕,青山被毀,黃水橫流。

  遭受破壞的不僅是植被。安化縣環保局負責人説,溪水水質較差,不僅因採煤而被硫化物污染,還有重金屬污染。

  八一煤礦的坑口距溪水不到5米,大量煤矸石堆滿小溪一側,足有三四十米長,未見採取任何保護措施。

  不顧環境的開採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安化縣原來僅有兩座國有煤礦,1988年以後大批“小”煤礦上馬,這些“小礦”14年共産400多萬噸煤炭,銷售3億多元。而因回採率低,資源損失量遠在此數之上。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原來的益陽地區煤礦上方,500米內分佈著4個小煤礦,黑洞洞的坑口堆積的煤渣和青山綠水形成強烈反差。這些年産或6000噸、或1.2萬噸的小煤礦,負責人都自稱辦理了有關手續,披上了“合法開採”的外衣。更有甚者,幾個坑口竟互為主副井,兩頭出煤,嚴重違反國家規定。

  據悉,庫區遭破壞的耕地已有2300多畝,今年還有人要求賠償,恢復受到污染的稻田。

  環保局副局長胡亞琛説:“按計劃,水庫將作為特殊水體——飲用水源保護區保護,可怎麼實現呢?”他説,去年縣裏整頓礦業時,環保局在礦長培訓班上進行了宣傳,但礦長們當作了耳邊風。環保部門想插進礦業管理很難。”

  一筆3000萬元的“損失賬”

  自然環境固然堪憂,人文“環境”也不容樂觀。水環境難如人意之際,當地政府忙於計算“損失賬”。他們説,去年庫區環境整治給當地財政、企業和農民造成直接損失3000萬元以上。

  一份表格式的賬單,清晰地表明了3000萬是怎樣計算出來的。縱向是整治項目:黃金、煤炭、銻礦等,橫向是“經濟損失”內容:財政減稅、企業減利、農民減收、部門減費、政府開支、企業整頓投入等。


  以黃金和煤炭為例,整頓金礦,造成財政減稅150萬元,企業減利80萬元,農民減收600萬元,部門減費15萬元;煤礦整頓造成財政減稅300萬元,企業減利280萬元,農民減收300萬元,部門減費15萬元。

  這筆賬,安化縣政府負責人“算”得振振有辭:“為什麼翻過來翻過去,老反彈、老整頓?就是因為群眾要生存,靠山吃山”、“整治後短期內部分村民的生活十分困難”。但他們沒説政府和部門因少收費稅而有什麼想法。

  為重建庫區生態環境,當地編制了《安化縣廖家坪庫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並算出了另一筆賬,請求國家和湖南省有關部門給予支持:預算總投資4830萬元,其中重點污染源治理820萬、重點流域治理820萬、植被恢復430萬、土地復墾430萬等。這等於説,你要整治環境嗎?那就請拿錢來。專家指出,即使投了4800多萬,環境整治的效果仍然難以預料。

  貧窮不是擋箭牌

  3000萬元的“損失賬”該不該算,應該算在誰的頭上?是該算當地的小帳,還是算環境大帳?

  地質環境專家指出,貧窮不是擋箭牌。不能這邊拿利稅,那邊要國家拿錢治理。開礦使極少數人發了家,部分人擺脫了貧困,但大部分人的利益卻因為環境污染受損,大多數農民也並未因此走上富裕之路。

  “要生存,還是要生態?”湖南省環保局局長傅玉輝一語中的,湖南很多環境問題和礦山有關,亂開採造成的環境、資源後患,不知道有多大。“發展是硬道理,在很多地方現在是歪道理,是以損害國家的長遠利益和地下資源為代價的。”

  “人民的利益不容忽視。”曾參與聯名上告的78歲老教師蔣友松説,“地方不能再片面強調經濟利益,對污染,我們還將繼續關注。”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清塘鎮較大規模的整頓已不下20次,但水庫未來的命運究竟如何?也許,只有沉默的青山可以作答。(李斌)


責編:趙瑋寧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