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2002國際數學大會

解讀數學盛會
08月20日 11:02

  數學界的奧林匹克盛會

  中國青年報消息 國際數學家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簡稱ICM)是由國際數學聯盟發起和組織的,是國際數學界最大的盛會,已有百餘年的歷史。首屆大會1897年在瑞士蘇黎士舉行,1900年巴黎大會之後每4年舉行一次,除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外,未曾中斷過。它已成為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數學科學學術會議,被稱作數學家們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19世紀以來,數學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結果層出不窮。面對琳瑯滿目的新文獻,連第一流的數學家也深感有國際交流的必要。他們迫切希望直接溝通,以便儘快把握髮展大勢。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一次國際數學家大會在蘇黎世召開了。緊接著,1900年又在巴黎召開了第二次會議,在兩個世紀的交接點上,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提出了承前啟後的23個數學問題,使得這次大會成為名副其實的迎接新世紀的會議。

  自1900年以後,大會一般每4年召開一次。只是因為世界大戰的影響,在1916年和1940—1950年間停止舉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第一次大會是1950年在美國舉行的。自此以後,大會的召開比較正常。從1897年算起,總共已經舉行了23次大會。

  國際數學家大會的規模也在逐漸擴大,1950年以來,每次參加者都在2000人以上,近年來一般在4000人左右。為期10天左右的會議,其主要內容是進行學術交流,並頒發兩項數學獎,即:菲爾茲(Fields)獎和奈瓦林納(Nevanlinna)獎。

  “1小時報告”和“45分鐘報告”

  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學術交流的形式很多,其中會議組織邀請的1小時大會報告(Plenary)和45分鐘報告(session),一般被認為代表了近期數學科學中最重大的成果與進展而受到高度重視。

  近幾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把數學分為19個方面。一般説來,除數學史和數學教育而外,從每個方面選擇一位有重要貢獻的數學家作大會報告,綜合介紹該方面近些年來最重要的成就,即1小時大會報告;對每個方面又組織分會,邀請若干名(各分會名額不等)在近4年中作出突出研究成果的數學家作分會報告,介紹該領域中各個方向上的重要進展,即45分鐘報告。

  能被國際數學家大會邀請做1小時和45分鐘報告是一個很高的榮譽,説明其工作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被指定作1小時報告是一種殊榮,報告者是當今最活躍的一些數學家,其中有不少是過去或未來的菲爾茲獎獲得者。被邀請人是由國際數學聯盟指定的由世界著名數學家組成的程序委員會所確定。程序委員會的成員對外保密。

  此外,為了充分利用這個4年一次的難得的大聚會,大會提供一切可能的學術交流條件。凡已註冊登記者均可報名作15分鐘的專題報告,大會予以安排。

  在往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我國大陸被邀請作45分鐘報告的數學家有華羅庚、吳文俊、陳景潤、馮康、張恭慶、馬志明等。陳省身、丘成桐等華人數學家曾被邀請作1小時大會報告。

  在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將有12位我國大陸數學家作45分鐘邀請報告,他們分別是:丁偉岳、王詩宬、龍以明、曲安京、嚴加安、張偉平、陳木法、周向宇、洪家興、郭雷和蕭樹鐵。

  中國大陸赴海外數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北京大學“長江學者”田剛,華人數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肖蔭堂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張聖容,被邀請作1小時大會報告。   (李麗萍整理)

  由此進入“2002國際數學大會”專題  


責編:揚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