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2002國際數學大會

呼喚學術大師
08月20日 06:18

  今年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25週年,人們自然而然地懷念起那些在這裡工作生活過的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範文瀾、鄭振鐸、呂振羽、侯外廬、夏鼐、顧頡剛、俞平伯、賀麟、錢鐘書、馮至……這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代表著中國文、史、哲等領域的一座座學術高峰,他們或學貫中西、古今兼通,或厚積薄發,廓開風氣,成為那個時代學術繁榮的標誌。

  今年亦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前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郭沫若先生誕辰110週年。他更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大師級人物,在哲學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包括文學、藝術、哲學、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均有重要建樹,他對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的卓越貢獻已經使其超越單純的學術領域成為不朽的歷史人物。

  科學文化的繁榮,總是以大師的出現為標誌,一代有一代的學術,一代亦有一代的大師。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史上,曾經出現過幾次群星燦爛大師並起的繁榮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競勝,孔孟、老莊、楊墨之説開一代風氣之先,為中國學術的發展奠定了基脈。

  北宋時期,書院講學之風盛行,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乃至王安石的新學、蘇氏的蜀學,同時並興,理論思維達到新高度。

  最近的一次無疑是晚清以來在空前的民族危機下、在中西碰撞的背景下以救國為前提而激發出的思想高峰,以梁啟超、嚴復、王國維、陳寅恪、章太炎、胡適等為代表的大師們承前啟後,以創新的學術體系與範式開啟了那個時代的新風氣。沒有這些大師的貢獻,中國的思想文化史將變得蒼白無力。

  這三個時代自然有各自的特色,但産生大師的土壤卻頗有些相似之處。中國本土文化的積累,新舊世紀的交替,以及新學舊學的並進,缺一不可。過去一個世紀中國坎坷的命運,新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球化的浪潮以及東方文化的西漸,這一切決定了我們這一代也應有自己的學術大師。

  更為重要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實踐為每一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供了最生動最直接的實驗田,這塊實驗田中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需要得到正確的解釋,而不斷涌現的矛盾與問題同樣也需要有救治的良方。與自然科學反復進行不斷比較的實驗相比,社會科學的實驗對象無疑要複雜得多,中國這塊實驗田是所有社會科學工作者最嚮往的。

  經過半個世紀的學術積累,當代中國的科學文化正呈現欣欣向榮的可喜局面,一代學者正在孜孜不倦地開創著具有自己特色的學術歷程。相比較而言,這一代學人的學術視野與學術環境幾乎是前輩無法企及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得我們可以更大程度地佔有資料,開放的社會,寬鬆的環境,使得我們可以自由地運用科學的方法開創新的領域。季羨林等健在的老一輩學術大師的言傳身教使得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瞭望,也許缺少的只是“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

  産生大師的土壤已經具備,偉大的時代呼喚大師的出現。 (喬蘭)


責編:趙國臣   來源:人民日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