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2002國際數學大會

數學群英會——離菲爾茨獎最近的中國人田剛
08月22日 09:41

  中國青年報消息 楊振寧先生曾經説過:“在南大(南京大學)諸多學子中,做得最出色的有兩位,一個是搞天文的,一個是搞數學的。”

  今天,這個“搞數學的”又一次印證了楊振寧先生的觀點。在今天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田剛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進行一個小時大會報告的學者。

  這不是他第一次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報告。12年前,32歲時他就出現在京都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那次大會給他的報告時間是45分鐘。

  在上一屆菲爾茨獎評選中,田剛進入了最後一輪的角逐。雖然沒能獲獎,但他是所有中國數學家中曾經最接近這一號稱“數學諾貝爾獎”桂冠的人。

  在許多人看來,他是天才。可這位天才卻説:“我的獨特之處在於我不是天才。”他補充説,數學家不需要天才,關鍵在於努力,在於有興趣。

  44歲的田剛,是國際公認的最傑出的微分幾何學家。1998年受聘為北京大學第一批“長江學者”,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北京大學教授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講座教授。

  可1978年報考大學時,這位日後的著名數學家的第一志願不是數學,而是物理。

  “當年想法很簡單,我的母親搞數學研究,我不想再搞數學。”田剛説。

  也許是家族遺傳因子在作怪,田剛高考數學成績是滿分。南京大學數學系一位負責人認為他是不該放過的好苗子,硬生生地把田剛從物理系手中搶了過來。

  至今,田剛的大學生涯仍然讓他的許多同學津津樂道:4年間他居然做了上萬道題。現在,田剛還保留著當年的習題本。“鍛鍊的目的在於把基礎打實。”他説。

  這種踏實的習慣一直伴隨著田剛。不論是在北京大學、哈佛大學,還是麻省理工學院。

  讀書期間,田剛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爬山。他這樣總結爬山的優點:“爬山的特點就是不喜歡走回頭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要選就選一個自己目光所及範圍內的最高峰。”

  登高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開拓人的視野。田剛追隨張恭慶院士讀北大,又追隨菲爾茨獎獲得者丘成桐到了美國。兩人都是在數學界能找到的最出色的導師。無論哪位導師,都告訴田剛:你要多讀書,學會獨立思考。

  田剛的數學家母親從小也是這樣教導他的。

  至今他所研究過的項目,大多都是在大量研究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在與他人討論的過程中選擇出來的。

  如今身為人師,田剛希望把這一點延續到自己的學生身上。

  從1998年開始,他建議北京大學開設特別講座班,定期請國內外知名學者進行新知識的傳授。“我絕不鼓勵學生像我一樣,4年做上萬道習題。我希望能給學生提供這樣一種機會:接觸更新的知識,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向。”田剛強調:“但是有一個前提,必須踏實。”

  田剛最佩服的歷史人物是張騫。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被匈奴扣押10年,最終獲得自由。“儘管他的使命早已經不存在了,但還是要繼續西行。”他有點感動:“做什麼是你自己的選擇,要做就一定要沉下心。” (原春琳)

  由此進入“2002國際數學大會”專題


責編:揚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