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2002國際數學大會

7位菲爾茨獎得主會聚北京
08月27日 15:14

  中國青年報 菲爾茨獎被譽為數學中的諾貝爾獎,不過它只授予40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雖然它不具有終身成就獎性質,但獲得菲爾茨獎的數學家必然是影響深遠的數學大師。在2002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有7位菲爾茨獎得主會聚北京。以下是這7位獲獎者的簡介。

  D B芒福德(Mumford,David Bryart,19376—):美國數學家。生於英國,16歲時考上哈佛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1974年在溫哥華獲得菲爾茨獎。主要成就:代數幾何學參模理論,他創造性地運用了不變式理論,導致許多新結果,並由此産生了幾何不變式理論;證明了代數曲面與代數曲線和高維代數簇有一個不同之處,對代數曲面的分類作出了貢獻。

  丘成桐(Yau Sheng-Tung,19494—)美籍華人數學家。生於中國廣東,1971年獲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學位,後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終身教授。1983年于華沙獲菲爾茨獎。主要成就:證明微分幾何中的卡拉比猜想;證明了廣義相對論中的正質量猜想;並在高維閔科夫斯基問題,三維流形的拓撲學與極小曲面等方面均有創見。

  S唐納森(Danaldson,Simon,19578—)英國數學家。1986年于伯克利獲菲爾茨獎。獲獎時在牛津大學任職。主要成就:關於四維流形拓撲的研究。他發現了四維幾何學中難以預料與神秘的現象,得出存在“怪異”四維空間的結論,即與標準歐氏空間拓撲同胚但不微分同胚的微分流形。

  森重文(Mori Shigffumi,19512—)日本數學家。1990年于東京獲菲爾茨獎。獲獎時在京都數學科學研究所工作。主要成就:三維代數簇的分類。他建立了一種三維代數簇的分類研究,發現了一些變換,它們正好只存在於至少三維的情形———被稱為“ f lip”。從而更新了其他數學家對奇點的研究。

  E威騰(Witten,Edward,1951—)美國數學家。1990年于東京獲菲爾茨獎。獲獎時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主要成就;弦理論。他對“超弦理論”作出了很大貢獻,這一理論完全可能在相對性理論、量子力學和粒子相互作用之間作出統一的數學處理(這是愛因斯坦大半生追求的夢想)。他證明了在陳省聲-西蒙斯理論的所有情況下狀態空間是二維的。

  約克茲(Yoccoz,Jeanchristophe,1957—)法國數學家。1994年于瑞士蘇黎世獲菲爾茨獎。獲獎時任巴黎南大學教授,兼任法國大學研究所成員。主要成就:他將復動力系統的擬週期情形和雙曲的情形加以複合。從而對更一般的復動力系統的性狀和分類作出了深刻的結果,對動力系統的發展予以極大的推動。

  W T高爾斯(Gowers,WTimothy,1963—)英國數學家。1998年于柏林獲菲爾茨獎。獲獎時在劍橋大學工作。主要成就:巴拿赫空間理論及組合學。他廣泛地利用了來自組合理論的方法,在無窮維空間中構作具有意想不到特徵的造型,引起同行的注意。他還率先找到推翻波蘭數學家巴拿赫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超平面猜想”———無窮維空間不一定與它的超平面同構。(本報記者張東操整理)

  由此進入“2002國際數學大會”專題


責編:揚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