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陳水扁“一邊一國”言論

陳水扁上臺兩年後的台灣政局
08月05日 09:09

  到今年5月20日,陳水扁上臺已屆滿2週年。以去年底“立委”改選為界,一年來的政局主要分兩階段,選前因“朝小野大”的“憲政”僵局沒有改變,政局持續動蕩不安;選後因民進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陳水扁基本上擺脫了“朝小野大”的不利局面。

  一、陳水扁不斷強化權力基礎

  在備嘗“令不出行政院”的苦楚後,經過一年的調整與擴權,陳水扁逐漸集黨政大權于一身,掌控政局的能力也隨之逐漸增強。

  一是陳水扁的施政手法更加圓滑。相較于上臺之初動轍以“意識形態挂帥”、罔顧“憲政體制”而一意孤行,導致“核四”這樣引發朝野“焦土”抗爭、政局動蕩、社會不安的“政治核暴”,歷經一年的混亂後,陳水扁開始改變施政手法,不僅儘量避免與在野黨發生正面衝突,並經常打著“拼經濟”的旗號,讓在野黨要麼支持,要麼就背上“扯後腳”、“為反對而反對”的罪名,政治亂象叢生的局面有所改善。

  二是民進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上臺之初,因民進黨僅佔“國會”弱三分之一的席次,加之陳水扁漠視這種“朝小野大”的“國會”生態,引來在野多數黨的強烈反彈,導致“行政院”在“國會”一路挨打。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陳水扁通過在去年底“立委”改選過程中大肆操作族群分歧、統“獨”矛盾以及將在野黨妖魔化為“為反對而反對”,使民進黨最終奪得87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加上台灣團結聯盟13席以及一些親綠色的無黨籍席次,雖然泛綠軍在“國會”的總體實力仍沒有過半,但掌控“國會”議事的能力卻有所增強。

  三是進入陳水扁“全面執政時代”。上臺之初,受限于“弱勢總統”及民進黨人才缺乏的困境,“內閣”組成留下不少李登輝及由李遠哲領軍的“國政顧問團”介入的痕跡,但是在今年1月24日進行的“新內閣”改組中,外界介入的情況不多,基本由陳水扁一人主導,同時,“行政院”三長及絕大多數“部會”首長悉數由“陳水扁嫡系人馬”及“挺扁”人士掌控,而那些曾被陳借重的非民進黨人士、學者則基於忠誠度或配合度不夠而一一被趕下臺,島內評論認為,陳水扁至此才真正進入“全面執政”時期。

  四是陳水扁集黨政大權于一身。自陳水扁當選後,民進黨內就瀰漫著“唯扁是從”氣氛,所謂“派系共治”根本名存實亡,民進黨于4月20日的九屆二次“臨全會”中通過“總統兼任黨主席”等黨務改造案後,“派系共治”更將為“陳水扁一人專治”所取代。同時,陳水扁決定設黨務、“國會”、政務三位副主席,尤其是決定將“立院”總召集人或資深“立委”置為副主席,為陳操控“立院”黨團提供了便利,因為由各派系組成的“立院”黨團自主性一向比較強,也是陳不太容易操控的地方。

  從上可知,“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民進黨中央、“立法院黨團”等幾大權力機構已基本處於陳水扁一人掌控之下,台灣開始進入“陳水扁一人獨大的時代”。

  二、泛藍、泛綠兩大陣營競爭激烈

  在去年底的選舉過程中,泛藍、泛綠兩大陣營逐漸成形,選後,雖然民進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但“泛藍大於泛綠”的格局並未改變,兩大陣營對政局主導權的爭奪依然激烈。

  一是“立院”龍頭爭奪激烈。在“立法院”無一黨過半態勢下,“立院”正副龍頭選舉勢必牽涉政黨整合,由於朝野政黨都從2004年“總統”選舉的角度考量正副龍頭選舉,如泛綠軍意欲斬斷連宋合的後路,泛藍軍要防堵陳水扁漁翁得利,以致這場選舉最後演變成了朝野對抗、藍綠對決、“連宋聯軍”挑戰“扁李同盟”的選舉,在朝野各黨高度動員、傾巢而出的激烈對決下,“立法院”龍頭爭霸戰最終於于2月1日塵埃落定,“院長”由國民黨籍的王金平連任,“副院長”則由國、親兩黨共同推薦的國民黨“立委”江丙坤以9票之差過關。

  二是“財劃法”覆議對決激烈。覆議制度本是行政權對抗立法權的武器,但因翻案機會不大,以致“憲政”上使用不多,但“新內閣”一成立就給“新國會”來了一個下馬威,要求對第四屆“立法院”在最後會期通過的馬英九版“中央與地方財政劃分修改法”進行覆議。由於泛藍、泛綠都將覆議案視為第二次實力大比拼,因而雙方再度高度動員、激烈對決。2月19日,由於財劃法涉及複雜的選區利益,加之行政部門的強勢策反,在野政黨最後以4票之差未能跨過二分之一的否決門檻,覆議案順利過關。

  三是“立法院”內朝野爭議不斷。在“立法院”議事過程中,朝野相互綁架法案、互退法案的戲碼不斷,根據民進黨團5月13日的最新統計顯示,新“國會”開議至今,被“凍結”的案子已經破百,而退回程序委員會重排議程的則有45個法案及19個行政命令,如果朝野持續互鬥,“立法院”恐將面臨無案可審、無事可議的窘境。另外,“行政院”拒絕自行平衡總預算案以及官員拒絕備詢也引來在野黨的強烈不滿,其中尤以“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國安局”局長蔡朝明、“陸委會”主委蔡英文等人數度以“另有要公”等理由拒絕到“立法院”接受質詢,引來在野黨的強力反彈,不僅暫時關閉朝野協商大門相抵抗,並於4月底著手研擬“藐視國會罪”,目前朝野協商大門仍未重啟。

  四是國親加速合作對陳水扁産生極大壓力。國、親兩黨係出同門、票源高度重疊,為避免“國親相爭、陳水扁得利”,兩黨自去年4月就開始商談選舉合作事宜,由於“立委”及縣市長選舉涉及政黨版圖消長、政治人物個人利益以及地方派系的消長,因而兩黨的合作並不順利。但是對於接下來的北市兩市及2004年的“總統”選舉,兩黨卻具有合作的高度共識。對於北高兩市的選舉,國親兩黨高層于5月初明確表示,“兩黨只會推出一組候選人,絕不會推出兩組人選”。對於2004年的“總統”選舉,國親兩黨高層領導人于5月初明確表示,“國親兩黨合作是大勢所趨、民意所向,兩黨將共組聯合競選團隊,誰配誰並不重要,關鍵是拿回政權”。國親兩黨咄咄逼人的合作氣勢給陳水扁以極大壓力。

  從上可知,雖然陳水扁掌控政局的能力較以前大大增強,但是在“立法院”稍佔優勢的泛藍軍仍對陳水扁政權起著極大的監督、制衡作用。

  三、加大推行“漸進式台獨”力度

  迫於祖國大陸及島內大多數民眾反對“台獨”的壓力,陳水扁不敢明目張膽地推行“法理台獨”,卻在各個領域全方位推行“漸進式台獨”,企圖將“中華民國朝台灣國位移”。

  一是在各個領域大搞“去中國化”。一者,為了從文化的“根”上斬斷台灣青少年的中華民族意識,培植“台獨意識”,臺當局在思想文化領域大搞“文化台獨”,如強行規定從2001年9月新學期開始,要在小學開設閩南話課程,並將中學推行的《認識台灣》教科書推廣到小學等。二者,為塑造“台灣新國度”形象,在對外宣傳領域大搞“台灣正名”,如于2001年12月31日將“新聞局”局徽中的“中國版圖”和“青天白日滿地紅”標誌去除;將去年底出版的“中華民國年鑒”英文版封面加注“TAIWAN(台灣字樣)”,並將首頁的中華民國地圖移至書末,代之以台灣區域圖;今年1月13日,陳水扁宣稱已批准在現行“護照”加注“TAIWAN(台灣)”字樣;2月底3月初,臺當局又企圖以“統一名稱為由”,密謀將“駐外機構”的名稱由“台北”改為“台灣”等。三者,為了去除軍中長期以來的反“台獨”教育,陳水扁不僅強令軍中拆除所有有關宣傳國家統一、復興中華文化、反對“台獨”的標語,而且在軍中開展“台獨”政戰教育等等。

  二是支持縱容“急獨”活動。在陳水扁當局的縱容與暗助下,島內外各種“台獨”分裂勢力不時齊聚島內興風作浪。由海外“台獨”團體組成的“世界台灣人大會”于陳水扁當選週年之際返臺召開首次年會後,又於今年3月17、18日再度在島內活動,陳水扁不僅為其大開“安全通道”,更在會中大唱“台獨”高調,宣稱要帶領台灣民眾“拼台灣正名”。對於“急獨分子”于5月11日舉行的“台灣正名運動”,陳水扁當局同樣給予了大力支持,聲稱“台灣正名是一定要做的,不管是10年還是20年”。

  三是在兩岸關繫上不斷玩弄“兩手策略”。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是兩岸復談的前提和基礎,陳水扁不僅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並於去年10月31日將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等同於“消滅中華民國、出賣台灣”。但在另一方面,一為不斷宣稱他“極具改善兩岸的善意與誠意”,如去年11月5日叫囂“兩岸應多一點經濟,少一點政治;多一點接觸,少一點誤會;多一點信任,少一點打擊。”今年5月9日在金門大膽島叫囂“希望邀請大陸領導人到台灣喝茶”等等,意圖將兩岸僵局難以打破的責任推給大陸;二為不斷對“台獨黨綱”進行包裝以騙取選民的支持,如民進黨于去年10月20日召開的九屆二次全代會上,通過“全體黨員代表大會就國家重大政策所做之決議文,包括‘台灣前途決議文’,視為本黨綱領之一部分”的黨章修正案等等;三為在台灣各界強烈要求發展兩岸經貿的壓力下,陳水扁當局不僅以所謂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並決定有條件開放大陸人士去臺觀光、八寸晶圓登陸以及擴大“小三通”範圍等等,雖然以上開放措施被抨擊為“關大門、開小門”,但卻一定程度化解了外界對其“台獨”意識挂帥的抨擊。

  雖然陳水扁掌控政局的能力有所增強,但因民進黨的總體實力沒有明顯增長,在國民黨、親民黨合作結盟態勢日趨穩固之際,陳水扁未來施政與連任之路仍將面臨嚴峻挑戰;同時,在陳大力推動“漸進式台獨”之際,不僅兩岸僵局難以打破,其欲圖拓展中間選票的企圖也將落空。

  (本文作者:曾潤梅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來源:互聯網新聞中心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