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香港回歸五週年

香港的宗教
06月26日 13:10

  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受《基本法》和有關法例保障。香港人信奉不同的宗教。佛教、道教、孔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印度教、錫克教和猶太教,都擁有不少信眾。很多主要宗教團體除了弘揚教義之外,還興辦學校和提供衛生福利服務。

  佛教和道教

  佛教和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在香港擁有大批信眾,有華人廟宇六百多所。佛教的主要節日為農曆四月初八的佛誕日。

  佛道兩教的神明往往會在廟內同時供奉。市民信奉的神明,以佛陀、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和道教的呂祖為主。另外,有些本屬凡人的神明,例如車公和關帝等,因為立下功績受人崇拜。保祐漁民和海員的天后娘娘,信眾甚多。全港最負盛名的天后廟,位於清水灣半島大廟灣。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寶誕,都有很多善信前往進香。其他主要的神明有號稱玄天上帝的長洲守護神北帝,以及司掌天氣的南海之神洪聖。

  九龍黃大仙區的黃大仙祠,以道教神明黃大仙命名,是本港著名的廟宇之一。在黃大仙祠附近的志蓮凈苑,坐落于九龍鑽石山,是倣照唐代建築模式興建的寺院建築群。凈苑于年中重建完成,並於五月正式開放。現時除星期三外,市民每日都可前往參觀。大嶼山的寶蓮寺,則以天壇大佛著稱,每逢週末假期,遊人絡繹不絕。其他著名廟宇包括新界沙田的車公廟和港島荷李活道的文武廟。

  孔教

  孔教教義以孔子的教誨為基礎。孔子生於公元前五五一年,死於公元前四七九年,是中國古代聖賢和偉大思想家。他宣揚一套以人際關係為本的道德標準,強調傳統和禮制的重要。他的思想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影響深遠。孔教的主要節日是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的孔子誕辰。

  香港的孔教徒素來熱心教育工作。他們在本港興辦多所學校,旨在宏揚孔子的信念。

  基督教

  基督教團體在香港的歷史,可追溯至一八四一年。現時約有30萬基督徒居於本港。基督教有宗派逾50個,獨立教會多個,會堂逾1300間。最大的宗派為浸信會,其次是信義會。其他主要宗派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聖公會、宣道會、中華基督教會內的長老會和公理會、循道理聯合教會、五旬節會和救世軍。這些宗派十分關注青少年工作,因此會堂的會眾大都以青少年為主。

  除了營辦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香港浸會大學和嶺南大學三間專上院校外,基督教團體還開辦144間中學、192間小學、273間幼稚園、116間幼兒園、16所神學院和聖經學院、16間基督教出版社,以及57間基督教書店。

  基督教團體營辦的醫院有七間,病床共3749張,另有18間診所和59個社會服務機構。這些機構提供多種社會服務,計有227個社區中心、家庭服務中心和青年中心,74個日間護理中心,17所兒童院,35所安老院,106個老人中心,兩間失聰人士學校,一間失明人士學校,47間弱智和弱能人士訓練學校,以及15個營地。基督教青年會及基督教女青年會並開辦五所酒店式國際賓館。

  本港共有96個基督教輔助機構和多個基督教行動小組。這些機構和小組除了照顧基督徒的需要外,也很關心本港社會當前的問題及關注事項。教會並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的緊急救援工作及發展計劃。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推行的五餅二魚運動,是本港發起的首項海外援助計劃。每星期出版的《基督教週報》和《時代論壇》,從基督教的觀點提供時事消息和評論。

  本港有兩個基督教團體,負責推行基督教會的聯合事工。其中歷史較悠久的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該會于一九一五年成立,現時有屬會275個。另一個是香港基督教協進會,該會于一九五四年成立,主要成員包括各大宗派和基督教服務機構。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一向致力促進本港各教會之間的關係,以及本港教會與內地及海外教會的聯絡。該會又鼓勵本港基督徒積極參與社會發展工作,同時透過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基督教聯合醫院、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和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等輔助機構,為廣大市民服務。

  羅馬天主教

  香港開埠初期,已有羅馬天主教會組織。教會于一八四一年在本港設立傳教區,一八七四年把本港劃為宗座代牧教區,其後於一九四六年把本港定為教區。

  一九六九年,徐誠斌主教成為羅馬天主教香港教區首位華人主教。一九七三年,李宏基主教繼任該職。現任的胡振中主教于一九七五年就職,並於一九八八年獲委任為樞機主教。一九九六年十二月,陳日君神父獲任命為助理主教,湯漢神父則任命為輔理主教,以便從旁協助胡振中主教。

  本港約有天主教徒229700人,約佔全港人口4%。聖職人員計有司鐸327名、修士67名和修女529名。全港共有57個堂區和32個彌撒中心。大部分教堂均用華語舉行彌撒聖祭和其他宗教活動,只有少數採用英語或菲律賓語。

  香港教區設有本身的行政組織,與教宗及各地教區一直保持聯絡。香港教區與普世的教會關係密切,大家採用同樣的聖經及類似的領聖體儀式。亞洲主教團協會副秘書長的辦事處設于香港。

  除了傳道外,香港教區十分關心市民的福利。本港有天主教學校和幼稚園323間,就讀學生共289400人。辦學工作由天主教教育委員會協助推行。教會開辦的醫療和社會服務機構計有:醫院六間、診所13間、社會服務中心14間、宿舍14所、安老院26所、傷殘復康宿舍14所,以及自助會社協會多個。香港明愛是統籌天主教會各項社會福利服務的組織,服務對像是全港市民;受惠人士當中,多至九成半並非天主教徒。

  羅馬天主教香港教區每週出版中英文《公教報》各一份。教區視聽中心也製作錄音帶和影片,供學校和堂區借用。香港教區的活動一般由香港天主教社會傳播處協助推廣。

  回教

  本港約有回教徒八萬人,其中半數以上為華人,其餘是本港出生的非華裔人士,以及來自巴基斯坦、印度、馬來西亞、印尼、中東和非洲各國的教徒。中華回教博愛社是代表香港華人回教徒的主要團體。該社在一九二二年成立,一九六三年註冊為慈善社團,會址是香港灣仔陳東裏七號。該社除了為華人回教徒舉辦宗教活動外,又營辦六所非牟利學校,包括一間中學、兩間小學和三間幼稚園。

  回教徒日常禱告的清真寺主要有四間,其中以港島些利街清真寺歷史最悠久。該寺建於十九世紀末,並於一九一五年重建,可容納會眾400人。

  愛群清真寺暨林士德伊斯蘭中心位於灣仔,于一九八一年啟用。該中心樓高八層,清真寺佔了兩層,另設有禮堂、圖書館和診所各一間,以及課室和辦公室多個。清真寺由香港伊斯蘭聯會管理,可容納會眾700人,加上中心內其他地方,足可容納會眾多至1500人。

  九龍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位於彌敦道的黃金地帶,在一九八四年啟用,代替在一八九六年興建的清真寺。該寺莊嚴肅穆,內外墻均以白雲石建造,是尖沙咀區一座別具特色的宏偉建築物。清真寺可容納會眾約2000人,除三個禮拜殿外,還有禮堂、診所和圖書館各一間。

  港島有兩個回教墳場,分別位於跑馬地和柴灣歌連臣角。歌連臣角回教墳場也有一座清真寺。本港的回教事務,均由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統籌,該會是一個公共慈善團體。由香港伊斯蘭聯會、香港巴基斯坦聯會、印度穆士林協會和香港達嗚迪協會任命的信託委員會,負責管理和維修清真寺和回教墳場,以及舉辦回教慶典和其他宗教活動。至於以回教徒為對象的慈善服務,例如給予貧困者經濟援助、贈醫施藥及助學等工作,則透過本港各回教團體辦理。

  印度教

  本港15000名印度教徒的宗教及社交活動,集中在跑馬地的印度廟舉行。該廟由香港印度教協會管理,教友可到該處冥想,參加靈修講座,練習瑜伽並參與其他社群活動。印度教的重要節日慶典,例如亮光節、鎮邪節和潑水節等,均在該廟舉行。印度教徒的命名、訂婚、結婚等典禮,也在廟內按印度教的風俗禮儀舉行。每逢星期日上午及星期一晚上,印度廟內都有聚會,節目包括宗教音樂和講道。星期日聚會後,教徒可免費享用飯餐。

  依據《婚姻條例》,印度廟是認可的崇拜地方,供教友舉行結婚典禮。

  印度廟提供的其他主要服務,有主持殯殮儀式、安排火化和有關禮儀,以及管理歌連臣角印度教火葬場。

  錫克教

  錫克教徒通常戴頭巾,頭髮不加修剪,很容易辨認出來。十九世紀時,他們加入英軍服役,隨軍從印度北部旁遮普來到香港。他們大都體格健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受聘加入香港警察隊服務的為數甚多。

  時至今日,錫克教徒從事多種不同行業。港島灣仔皇后大道東371號的錫克廟,是他們的宗教和文化活動中心。該廟建於一九零一年,最大特色是,任何信仰的海外旅客均可在該廟免費用膳及短暫居留。

  錫克廟逢星期日早上舉行崇拜,節目包括唱詩、讀經、祭司講道等。廟內圖書館收藏不少有關錫克教的文教書籍。此外,該廟又為四至六歲的印度裔兒童開辦幼兒學校,讓他們準備升讀本港的英文小學。

  錫克教的主要神誕和節日,計有錫克教始祖納那大師的誕辰、第十位宗教教師高賓星大師誕辰,以及人日(即所有錫克教徒的誕辰)等。

  猶太教

  猶太教在香港的歷史,可追溯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教徒來自世界各地。本港的猶太教會堂主要有三間,分別為莉亞堂、香港聯合猶太會和ChabadLubavitch。莉亞堂(傳統派)每日舉行聚會,香港聯合猶太會(改革派)則只在安息日和節期聚會,會堂均位於港島羅便臣道。另外,以中環富麗華酒店作聚會地點的ChabadLubavitch每日也有聚會。香港的猶太教信徒十分重視這些聚會,參與這些聚會更成了信徒的宗教、文化和社交生活的重要環節。

  莉亞堂建於一九零一年,教堂設有神聖洗池,土地由沙宣爵士及其家族捐出。此外,跑馬地山光道建有一座猶太教墳場。

  莉亞堂毗鄰建有住宅樓宇,猶太教社區中心位於樓宇內。該中心服務本港各猶太教派會友,為650個家庭會員提供猶太餐、宴會、文化和康樂設施,並設有一所圖書館,專門收藏猶太文獻和文物。

  除了開辦學校(CarmelSchool)和主日學外,猶太社群在本港十分活躍。本港有多個猶太慈善組織和文化團體,包括猶太婦女協會、聯合以色列慈善會、以色列商會和猶太歷史學會。


責編:千尋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