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布什邪惡軸心説遭抨擊

趣聞佚事:美國總統國情咨文演講故事多
02月07日 11:21

  美國總統布什于當地時間1月29日晚9:01在國會發表一年一度的國情咨文演講。説起國情咨文,其中趣聞佚事還真不少,這裡不妨列舉二三。

  國會給面子 總統“留一手”

  美國總統每年都要前往國會發表國情咨文,這從一個側面顯示出美國國會的權力,當然,也顯示了它的傲慢。歐洲許多國家雖也有立法機構,但其擁有的特權遠不如美國國會。有人將美國國會所擁有的權力喻為“三位一體”:它是“董事長”,沒有國會的認可,作為“公司經理”的美國總統只能感嘆舉步維艱;它是“消防隊”,隨時監督政府的瀆職和越軌行為並予以“澆滅”;它還是“建築師”,負責建立並維護政府機構賴以運行的組織機構。作為最高行政首腦的總統,每年要向國會提出國情咨文,供國會審議。

  當然,傲慢的國會還是挺給總統面子的。要知道,國會的兩個分支——參議院和眾議院——老死不相往來,一年到頭很少有機會坐在一起開一個會。儘管拿一樣的工資,但參議員自認為是州的代表,而眾議員不過是選區的代表,因而打心眼裏看不起眾議員。眾議員則認為自己是人民的代表,思想活躍,就是看不慣參議員的態度固執、辦事拖拉、發言不著邊際。除了每年的總統國情咨文演講和個別外國元首到國會演講等極少數場合,兩院議員會坐在一起開會以外,他們之間很少一起露面。

  雖然國會兩院給足了面子一同與會,但美國總統並不會把內閣成員全都帶上。總統每年到國會發表全球矚目的“國情咨文”時,至少會有一名內閣成員缺席。這樣做並不是總統不領國會議員的情,而是為了以防萬一。如果國會山遭遇突發性災難事件,內閣成員全體喪生,那美國政權豈不陷入癱瘓?在911事件發生之後,這一慣例顯得尤為必要,人們此時不得不佩服美國前輩政治家們在治國之道上的高瞻遠矚。

  鋻於美國副總統切尼自911事件以來一直與總統保持“距離”,以妨一二把手同時遭遇恐怖襲擊、一起遇難,此前大家紛紛猜測,切尼可能不會出席布什總統的第一次國情咨文演講。但結果大家都錯了,這一次被藏起來的是內政部長諾頓。

  克林頓借國情咨文反彈劾

  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電臺、電視臺爭相直播,各路記者雲集,全球矚目,其本身就是一件出彩兒的事。可是,能像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那樣能出個大彩兒的卻也並不多見。

  1999年1月19日晚,克林頓總統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這本來是一年一度的例行公事,但那一年卻格外引人注目。因為,就在前一個月的同一天,同樣在他發表國情咨文演説的大廳裏,眾議院通過了對他的彈劾決議。而參議院對他的彈劾審訊還在進行。在這種微妙的形勢下,克林頓會在國情咨文中講些什麼?會不會對彈劾審訊進行申辯和反駁?人們等著看熱鬧。

  國情咨文演講開始了。克林頓開門見山地回顧了執政6年以來的成就。他一口氣列舉了幾個“之最”:創造了和平時期最長的經濟增長期;居民住房擁有率創歷史最高紀錄;靠社會救濟度日的人數下降到30年來最低點;失業率降至1957年以來的最低點;30年來首次實現財政盈餘;達到25年來最低犯罪率和最清潔的環境。

  克林頓這樣做可謂用心良苦。他的講話在電視節目的黃金時段現場直播,基本上做到家喻戶曉。任何一屆政府都希望國民了解其政績,克林頓尤其需要,他需要讓美國百姓都明白,在他的領導下,這個國家經濟形勢很好,社會治安狀況大有改善。只有這樣,才能保住他居高不下的支持率,不被政治風暴所擊倒。在整個演講過程中,克林頓只字未提彈劾問題,但這正是其聰明之處,他用實際成績為自己進行了最有力的辯護。難怪共和黨人不情願地説:“克林頓在困難的處境中,發表了一個精彩的演説。”《紐約時報》社論指出:“克林頓有效地開闢了反對彈劾的第二戰場,打出一張最出色的政治牌。”

  克氏所描繪的美麗藍圖確實打動了許多美國人,民眾支持較以往更加穩固,聲望如日中天。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今日美國》和蓋洛普民意測驗機構所作的聯合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克林頓通過發表國情咨文演説,成功地贏取了許多原先反對他的人,81%的人認為克林頓作為總統是“稱職”的,79%的被訪者對克林頓總統的工作能力表示“有信心”,更有84%的人對克林頓的國情咨文表示支持。

  當年的輿論認為,克林頓希望通過發表國情咨文達到的三個目的都實現了——爭取民眾支持、團結民主黨和打擊對手,這真是一記“漂亮的全壘打”。

  演説文字 因人而異

  每位總統對國情咨文都是慎重又慎重,他們總是會精心準備,考究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但每位總統又各有特色。

  1961年,肯尼迪總統在國情咨文中形容他的對外政策就像“總統盾形徽章上的美國之鷹,右爪抓著一根橄欖枝,左爪抓著一束箭那樣,給兩者以同樣的重視”。此言實際上宣示了兩個多世紀來美國的對外兩手戰略。

  而演員出身的裏根總統可能當了元首還是忘不了老本行,發表國情咨文還想著電影。美國有部影片名叫《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根據D布朗的同名暢銷書改編而成。故事大意是:未來無路可走,許多看來是倒退的事情實際上是實質性的前進。這部電影深受美國大眾的歡迎,裏根總統就信手拈來,用到國情咨文演説裏。一時間,“退向未來”成了流行成語。

  “挑戰者”失事,國情咨文變悼辭

  1986年1月28日是美國前總統裏根發表國情咨文的日子。但是,那一天發生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太空事故——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爆炸。當日,這架航天飛機進行了第十次飛行,發射後1分多鐘,助推火箭爆炸,7名宇航員遇難,損失逾12億美元,航天飛機飛行計劃因而暫停了3年,“星球大戰”計劃也遭受嚴重挫折。

  機上宇航員全部遇難,他們分別是:斯科比、史密斯、麥克奈爾、傑維斯、鬼冢(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麥考利芙(女教師)。其中,麥考利芙是第一位上太空的平民,而且是女教師,她的太空之旅成為當時的全球焦點,美國教育界深感榮幸。她那次上太空是裏根總統提議的,本計劃由她開創太空課堂,向地面的學生講兩節課,每節課15分鐘,實現太空教育之夢,使太空探測趨於實用。然而,壯志未酬身先去。她的學生由一分鐘前的興奮,變得傷心落淚。

  裏根原定當晚發表國情咨文,結果改為發表一篇悲哀沉痛的電視講話。他説:“這不僅僅是美國的災難或美國的悲哀,而是全世界的災難,全人類的悲哀。”(信蓮)


責編:李穎   來源:人民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