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金絲猴 心靈深處的企盼

丁偉論述:滇金絲猴的研究歷史和現狀
02月26日 13:35

  滇金絲猴(Rhinopithecus bieti ),又名黑白仰鼻猴、黑金絲猴、雲南仰鼻猴、黑仰鼻猴,是無頰囊的舊大陸靈長類之一,屬靈長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疣猴亞科(Colobinae)、仰鼻猴屬或金絲猴屬(Rhinopithecus),本屬有4個種,川金絲猴、黔金絲猴、越南金絲猴和滇金絲猴。

  1890年,在德欽縣的法國傳教士首次獵獲7隻滇金絲猴,並被送回法國巴黎博物館.1898年,滇金絲猴 (Rhinopithecus bieti)由法國動物學家Milne-Edwards命名。此後半個多世紀再也沒有它的消息,以至國際上很多動物學家認為這個物種已滅絕.直至1962年昆明動物研究所彭鴻綬等在德欽縣收集到8張滇金絲猴皮,我國科學家才得知這個物種仍生活在這個地區,1979年,昆明動物研究所馬世來李致祥等在甲午雪山採到4隻標本,並做了初步的野外生態觀察。隨後,昆明動物研究所葉智彰等對之做了大體解剖研究。1985~86年,昆明動物研究所白壽昌等在白馬雪山做了另一次野外考察。1986~89年,昆明動物研究所吳寶琦、趙其昆等先後對德欽縣烏牙普牙群做了群大小、生境利用和保護狀態,以及食性研究 。隨後,昆明動物研究所靈長類行為組成員龍勇誠等進行了滇金絲猴種群分佈、數量的普查。此間,昆明動物研究所還開展了與[美]加州大學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合作。這個以Kirkpatrick先生為首的生態和行為研究組,創下了一個年週期的野外工作記錄,獲得了比較系統的研究結果。1997~99年,昆明動物研究所楊士劍(博士生)在麗江金絲廠進行其博士論文研究;1998-2002昆明動物研究所丁偉(博士生)維西縣塔城鄉對最大一個猴群(約三百餘只) 進行其博士論文研究;另外,2001-2002,另外,昆明動物研究所兩個博士生分別在蘭坪縣和德欽縣進行研究.

  雖然對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的野外研究工作始於70 年代末,但早期的工作多為短期考察,所得結果只是一些零星的信息,並混雜著各種當地傳説。篩選可用的資料可粗略總結為:種群數量在1000-1500之間,分屬相互隔離的13個群,而且承受著生境喪失和人類捕殺的巨大生存壓力。鋻於這些工作多發表在中文刊物上,國際社會對這個物種的了解就更少。

  此種狀況直至R. C. Kirkpatrick等人(1992-1994)在其分佈區的北部一個猴群完成了一個年週期的觀察才有了顯著的改變。對此特定的猴群,其主要食物為主要分佈在海拔4000 m左右的冷杉林中的多年生地衣類(松蘿)。松蘿的再生速率很低,猴群只能逐年更替其覓食地域,而在一個高達100平方公里的"多年家域"內活動(1985-1994年的累計值);多達200個動物的群體是若干單雄多雌的團組(OMU; one male unit)的集合;成年性比為3F(雌) :1M(雄);嬰猴的出生多集中3 -4月;出生間隔大致為兩年。因該種的分佈區是一個北高南低、包括多種生境類型的狹長區域,這些生態參數顯然只適用於分佈區北部的猴群。中部和南部的情況,我們的研究即為實現這一長遠目標而設置,著意就中部和南部亞種群的當前生存狀態。


責編:陳玥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