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美國將退出反導條約

2001年:透過硝煙看熱點
12月12日 15:37

  2001年就要與我們告別。

  回顧這一年,國際形勢跌宕起伏,複雜多變。

  美英對伊拉克空中打擊時斷時續

  如果排出一份新世紀第一年———2001年的國際軍事大事記,列在前面的仍然是衝突與戰爭。

  首先以美英對伊拉克的空襲開場。2月16日夜晚,美英出動24架戰鬥機,猛烈襲擊巴格達附近的軍事和民用目標。這是1998年底美英發動大規模軍事打擊以來,首次襲擊伊拉克首都附近地區。華盛頓和倫敦的説法是攻擊伊拉克的防空雷達,保護在“禁飛區”執行巡邏任務的美英戰機安全。但伊拉克卻表示,新上臺的布什總統想摧毀伊拉克,以完成他的父親、美國前總統老布什在海灣戰爭中未竟的事業。

  整整10年前的那場海灣戰爭,至今仍然硝煙未盡。

  巴以衝突愈演愈烈持續全年

  如果説2001年度美英對伊拉克的空中打擊時斷時續,那麼,溫度越來越高、怒火越來越烈的巴以衝突,則持續了全年。這場衝突年初是石塊對催淚瓦斯,年中是卡拉什尼科夫衝鋒槍對梅卡瓦坦克,年底則是人體炸彈對空對地導彈。

  1993年巴以雙方簽署的《奧斯陸和平協議》,在爆炸的硝煙中變成無人理睬的碎片。仇仇相向、冤冤相報,幾乎成為巴以衝突幾十年揮之不去的陰影,這一陰影在2001年變得愈加濃重,發展到現在,幾乎遮蔽了所有和平的曙光。

  今年12月初在以色列相繼發生5起自殺性爆炸事件之後,巴以關係跌入危險的深谷。以色列內閣通過決議,宣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為支持恐怖的實體” ,隨之出動飛機坦克,對巴勒斯坦進行空前規模的軍事打擊,以軍的阿帕奇直升機甚至向加沙城阿拉法特的官邸發射了近20枚導彈。阿拉法特的專用直升機被炸成兩截,在濃烈的火焰和黑煙中變成一堆灰燼。聯想到1年之前在戴維營森林,以色列總理巴拉克與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在一扇木門前你謙我讓、都想讓對方先走的情景,恍若隔世。戴維營會談雖未取得具體成果,但雙方都不想扼住對方的咽喉,也未料到幾個月後雙方便拼殺得你死我活。

  一個民族是不能沒有家園的。猶太人需要自己的家園,巴勒斯坦人就不需要自己的家園?美國國務卿鮑威爾2001年11月19日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大學演講時,説了這樣一句話:太多的巴勒斯坦人是在以色列的“檢查、襲擊和侮辱中長大的”。正是這種狀況,成為雙方關係中長久埋藏的禍根。

  “愛媛”號被撞沉激起日本民眾憤怒

  本年度的一大特點是意想不到的事件頻頻發生。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就沒有想到,“愛媛”號漁業實習船的沉沒,竟然成了他首相生涯的休止符。

  “愛媛”號是日本愛媛縣宇和島水産高中的一艘遠洋漁業實習船。由於船上的空調系統發生故障,該船于2月7日駛往夏威夷搶修。2月10日修好後再啟程,在距夏威夷瓦胡島約16公里的海面上,被排水量7000噸的美國“格林維爾”號核動力潛艇在上浮時撞翻,沉入深達550米的海底,35名船員中26人獲救,9人遇難。

  最初的消息就令日本民眾憤怒。因為“格林維爾”號在出事後竟然駛離現場,後來雖然折回,但30分鐘後才有人打開艙蓋,探出身向落水者喊話,卻沒有下海救人的動作。進一步的消息更具爆炸性。美海軍太平洋艦隊發言人承認,當“ 格林維爾”號上浮與“愛媛”號相撞時,“有兩名平民正在兩個分離的崗位上操控這艘潛艇”。這位海軍少校拒絕説明平民身分和操控的崗位,只説當時艇上有 16名平民,其中包括商界領袖。

  這些消息在日本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朝日新聞》、《每日新聞》和《産經新聞》都以醒目標題指責美國海軍的做法“令人不能容忍”,“一定要追究責任 ”。得知這一消息卻繼續打高爾夫球的森喜朗首相,跌入前所未有的窘境。保守黨代理國會對策委員長西川太一説:“如果自己的家人遇到災難,森首相還能繼續打高爾夫球嗎?”民主黨代表鳩山由紀夫説:“一手拿著高爾夫球桿,一手拿著手機進行聯絡,這樣的國家領導人稱職嗎?”如此重擊之下,森喜朗的民意支持度竟然跌到不足8%,創下日本首相民意支持度最低點的紀錄。

  尼泊爾王室血案震驚世界

  與上面的事件相比,隨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更帶有蓄意行為、更充滿血腥味道。

  6月1日晚在尼泊爾納拉揚希蒂王宮,王儲迪彭德拉突然向其他王室成員開槍,子彈穿透了英國風格的笨重傢具,國王比蘭德拉、王后艾什瓦爾雅等10名王室成員身亡,24名其他人員受傷,王宮內豪華的地毯浸泡在血泊之中。

  迪彭德拉王儲曾經在尼泊爾最精銳的傘兵部隊接受過訓練,對武器的癡迷遠近聞名。他的一位摯友説:“我看到他自己房間裏有自動步槍和手槍。他喜歡槍。軍隊新購買的任何武器他都喜歡拿來試用。他精通槍支,我敢肯定已經算計好了要做些什麼。”當這位王儲從感情紛爭捲入權力紛爭最終難以自拔的時候,便穿上軍裝,用手中的美制M-16步槍向遇到的所有人掃射,最後舉槍自殺,製造了世界各國王室中最為血腥的屠殺事件。

  迪彭德拉的恐怖射擊,使尼泊爾這個偏僻的山地國家一時間成為世界輿論注意的焦點。但當更為恐怖的事件———“911”恐怖襲擊事件———在美國發生之後,尼泊爾王宮那場令人震驚的屠殺,即被更加令人震驚的災難掩蓋了。

  “911”之後的阿富汗戰爭牽動全球

  當地時間2001年9月11日上午,恐怖分子在美國的3個機場同時劫持4架民航飛機,其中3架分別撞擊了紐約的世貿大廈北樓、南樓和華盛頓的五角大樓這3座美國的標誌性建築物,數千人于瞬間死亡,兩座摩天大廈在全世界眾目睽睽之下轟然倒塌,這給美國和世界帶來的巨大震撼,已經難以用語言表述。這一事件本身的突然性、嚴重性、震撼性,使人類對恐怖主義危害的認識更加深刻。

  “911”事件出乎全世界的預料,“911”之後的阿富汗戰爭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這場戰爭自10月7日開始之後,美軍所採取的作戰方法依然是“老三段 ”:巡航導彈突襲、精確制導炸彈轟炸、再輔以B-52轟炸機用普通航空炸彈進行 “地毯式”轟炸,行動模式幾近一場單方面的表演。但阿富汗戰爭仍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作戰頑強、被各國媒體普遍認為能夠進行較長時間抵抗的塔利班,自從主動放棄首都喀布爾後突然呈現崩潰之勢,這一點連美國人事先都沒有料到。10月中下旬美軍的特種部隊突襲塔利班指揮部受挫以後,美國已經在做長期作戰的準備。二是當阿富汗戰局急轉直下、各方都長出一口氣、希望戰爭儘快結束的時候,美國總統布什發表講話説,阿富汗戰爭的結束並不是反恐戰爭的結束,而是剛剛開始。那麼下一場打擊———即下一場戰爭———又將發生在哪呢?世界什麼時候才能夠安定下來?

  塔利班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美國主導的反恐戰爭來也匆匆,看來不會去也匆匆了。

  俄羅斯軍事改革尤其令人矚目

  與本年度令人瞠目結舌的意外事件相比,一些國家的軍事力量調整在以一種不那麼轟轟烈烈的方式進行。其中俄羅斯武裝力量的改革尤其令人矚目。

  2001年4月25日,剛剛就任國防部長不久的伊萬諾夫在《紅星報》撰文,推出俄軍改革的主要舉措:走一條去“皮”保“核”的精兵之路。具體規劃是2005年前,俄軍將從現有的120萬兵力中裁減36.5萬,裁減對象主要是後勤保障系統和重復設置的機構。根據新方案,俄軍將建立打破部門界限的一體化聯勤保障系統,原來自成體系的內務、邊防、民防、鐵道等部隊的後勤保障系統要合併重組,納入國防部的區域聯勤系統,節省資源和提高保障能力。

  在軍兵種結構方面,一是恢復陸軍總司令部,陸軍將更強調快速反應部隊的建設,在主要戰略方向上預先部署機動集群,以應付可能出現的危機。二是從20 01年6月1日宣告正式組建新兵種———航天兵,到2002年戰略火箭軍將改為兵種,2006年併入空軍。到2005年俄軍將實行3軍種3兵種制,即陸軍、海軍、空軍和戰略火箭兵、空降兵和航天兵。通過這些改革舉措,大幅度提高俄羅斯武裝力量的質量和戰備水平,實現質量建軍的目標。

  近年來對俄羅斯武裝力量刺激最大的有兩件事,一是車臣戰爭,二是“庫爾斯克”號潛艇沉沒。前者暴露了俄羅斯在部隊結構、指揮體系以及反應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後者則對目前俄軍的武器裝備建設提出了嚴重警告。一支軍隊要前進,挫折和教訓往往扮演主要的推動角色。

  去年8月“庫爾斯克”號潛艇沉沒之後,俄總統普京萬分沉痛地説過一句話: “海軍的榮譽,包括俄羅斯的榮譽,與‘庫爾斯克’號一起沉入海底。”今年10 月8日3時55分,隨著一聲令下,大型駁船“巨人-4”號上的26部液壓起重機同時啟動,沉睡在巴倫支海底108米深處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終於被打撈上來。

  “庫爾斯克”號剛剛出水,俄羅斯第3代核潛艇“獵豹”號即下水。2001年1 2月4日,普京總統在北方艦隊總部所在地北德文斯克,主持了“獵豹”號潛艇的編入現役儀式。該潛艇融入了俄羅斯近年來最新的軍事科研成果,不但裝備有28 枚帶核彈頭的“石榴”巡航導彈,每枚巡航導彈的爆炸當量為10萬噸,而且是目前世界上噪音最小的核潛艇。該潛艇吸取了“庫爾斯克”號的教訓,裝備有更加完善的自救系統,配備了危急時可疏散全部艇員的救生艙。這是俄海軍自“庫爾斯克”號沉沒以來第一艘新投入使用的核潛艇,也是俄羅斯近6年來第一艘下水的新潛艇,普京親手在“獵豹”號上升起了俄羅斯國旗。俄羅斯人以這種方式,表達他們重振海軍的決心。

  俄羅斯重振軍威的措施是多方面的。這種重振既表現為出擊,例如全力支持阿富汗北方聯盟進佔喀布爾,從而在阿富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戰略主動;也表現為收縮,例如今年10月17日,普京在同軍方高層領導討論軍隊改革及國際局勢的會議上宣佈,俄羅斯從今年開始撤出設在古巴的無線電監測站,並從明年1月開始從越南金蘭灣海軍基地撤走,放棄所有的海外軍事基地。

  日本自衛隊開始向海外走出去

  俄羅斯從海外撤回來,日本卻開始向海外走出去。

  2001年11月16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派遣海上自衛隊支援美軍反恐行動的計劃。11月25日,排水量8100噸的“十和田”號補給艦、5650噸的“浦賀”號掃雷艦、3550噸的“澤霧”號護衛艦分別從廣島縣吳基地、橫須賀基地和佐世保基地出發,駛往印度洋。3艘軍艦連同460名自衛隊員,成為戰後日本首次向海外派遣的軍力。在此之前以蒐集情報為由,日本防衛廳已經先行向印度洋派出了一艘補給艦和兩艘護衛艦,艦上約有700名自衛隊員。

  近年來,日本通過頒布《關於實施研究開發的指針》和《2001年防衛白皮書》等文件,放寬對自衛隊的限制,解除對自衛隊參加聯合國軍事行動的凍結。這些據説都是為了將日本防衛體系由“內向型”轉變為“外向型”,讓自衛隊能儘快像“普通軍隊”一樣走出家門,在日本以外的地方真正“發揮軍事作用”。

  世界軍控形勢有喜有憂

  更複雜的感覺是2001年軍控形勢。

  應該説核裁軍形勢尚好。今年11月13日,訪問美國的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布什同時宣佈俄美雙方的核裁軍計劃:俄羅斯將把目前的5858件戰略核武器削減至2000件以下,裁減幅度約為66%;美國將把目前的7013件戰略核武器削減至1700—2200件,裁減幅度達到72%;這在核裁軍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雙方商定,裁減工作將在10年內完成。

  與核裁軍形勢看好相對照的,是《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執行的難産。今年 11月,參加聯合國“促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生效”大會的各國代表通過宣言,呼籲各方儘快簽署並批准這一條約。同時難産的還有《禁止生物武器公約》議定書。2001年11月于日內瓦開幕的《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第五次審議會議上, 140多個國家的代表呼籲儘快簽署《禁止生物武器公約》議定書。而美國代表的態度只有一句話:現在簽署與批准上述兩個條約及其議定書,有損於美國的國家利益。

  反導之爭與美國新戰略重點

  就是在“美國利益”這桿旗幟下,布什總統今年5月1日在美國防大學發表演講説,美國必須建立針對彈道導彈襲擊的防禦系統,必須突破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今年,美俄在反導條約問題上的談判舉步維艱。即使在“91 1”事件後,美國新的攔截試驗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布什表示,美國將按自己的時間表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但什麼時間退出,他尚未想好。

  也許他在想新的戰略重點。2001年9月30日,美國防部發佈《4年防務報告》,明確提出了新的戰略重點。同時還提出所謂“反區域控制”和“反通道控制” 概念,對新戰略重點做出理論補充。《4年防務報告》推出之前,美國陸軍部長懷特8月30日就説,計劃把儲存在德國和意大利的部分武器裝備轉移到亞太地區,以實施布什政府轉移戰略重點的方案。他説美軍將“調動現有的資源以適應新的戰略”。

  所謂的新戰略中一定含有對臺軍售。今年4月底,美國公佈對臺軍售清單:4 艘基德級驅逐艦(2003年年底前交付),12架P3-C“獵戶座”反潛偵察機,8艘柴油動力潛艇(協助在第三國購買),“騎士”火炮系統,MH-53E掃雷直升機, AAV7A1兩棲進攻型機動車輛,MK48型魚雷,“復仇者”地對空導彈系統,潛射和水面發射魚雷,飛機抗險設備,以及關於“愛國者”反導系統的技術介紹。這筆 40億美元的軍售清單,是1992年美國售臺150架F-16戰鬥機以來數額最大的一筆。美國這種做法嚴重侵犯中國主權,再次違反了它在中美《八一七聯合公報》中的承諾。

  當時美國廣播公司和《華盛頓郵報》聯合組織民意調查,受訪的美國人中67 %明確反對售臺先進武器,特別是如果這種出售“嚴重損害”中美關係的話,反對者就上升到75%。可見,美國民眾並不糊塗。

  X-35比拼歐洲聯合戰鬥機

  與軍備銷售相適應的是軍備生産,美國再執世界之牛耳。2001年10月26日,經過5年的激烈競爭,美國防部宣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X-35擊敗波音公司的X-32,在聯合攻擊戰鬥機的競標中勝出,贏得1890億美元的訂貨合同。這種一次中標贏得近2000億美元合同的現象,在世界軍火生産史中前所未有。投入生産後X-35將以F-35的編號出現,生産3002架,成為美國空軍、海軍和陸戰隊的主力機種。

  X-35勝出前一週,法國國防部宣佈:歐洲6國決定聯合研製未來的歐洲戰鬥機,以便同美國計劃中的聯合攻擊戰鬥機競爭。這6個國家是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典。這種歐洲未來戰鬥機預計將在2030年取代目前服役或即將服役的“2000歐洲戰鬥機”和“狂風”戰鬥機。

  這是我們在2001年所看到的世界熱點的一部分。沒有世界大戰的威脅,卻總見戰爭硝煙。雖然和平與發展作為時代的主題沒有改變,但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各自加強軍備,改造軍隊,迎接挑戰。 (金一南)


責編:李穎   來源:人民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