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美國將退出反導條約

關於“星球大戰”計劃的一段往事
12月12日 16:16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在美國華盛頓一所國際關係研究院進修,後又到我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由於學習和工作的原因,我經常要接觸到當年美蘇之間軍控和裁軍談判的一些內容。1983年裏根政府的“星球大戰”計劃出臺,更成了我關注的一個方面;這一計劃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丹尼爾格拉漢,我也曾拜訪過。

  拜訪“始作俑者”

  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在擴充核軍備的同時,也在發展導彈防禦技術。為了防止這種軍備競賽失控,美蘇雙方在1972年簽署了《反導條約》,其內容主要是限制導彈防禦系統的部署,並沒有堵死發展導彈防禦技術的路。根據《反導條約》和相關議定書的規定,美蘇都建造了一個反導基地。美方建在北達科他州,保護那裏的洲際彈道導彈基地;蘇方則選擇了保護莫斯科。兩者的命運不盡相同,美國的反導基地由於其他各州的強烈反對而拆除,莫斯科的反導基地則迄今“健在”。

  由於《反導條約》的限制,美蘇都未能建造起更大規模的導彈防禦設施。這樣一來,即使雙方都掌握著足以毀滅對方數次甚至數十次的核進攻能力,但誰都沒有以先發制人的方式打贏一場核戰爭的把握。所以説,《反導條約》使美蘇之間的戰略關係處於相對平衡和穩定狀態。

  1983年,裏根政府推出了一個“戰略防禦倡議”,即“星球大戰”計劃,欲謀求對蘇聯的戰略優勢,美蘇之間的戰略平衡因此開始受到威脅。這個計劃在國際論壇上被炒得沸沸颺颺,但局外人對它不甚了了,因此也就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

  當時,華盛頓有一個名為“太空邊疆”的民間組織,專門為推行“星球大戰 ”計劃出謀劃策和鳴鑼開道。這個組織的負責人名叫丹尼爾格拉漢,是位退休中將,曾任美國中央情報局副局長,在裏根的競選班子裏充當過軍事顧問。此人是“星球大戰”計劃的局中人無疑了。為了進一步了解“星球大戰”計劃,1987 年我去華盛頓辦事時順便拜訪了他。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他言談謹慎。但是,在分手時他送給我一本書,書名叫《太空邊疆》。

  丹尼爾格拉漢為“敬獻”給裏根總統而寫就《太空邊疆》。他對我説,他關於戰略防禦的想法都在書裏頭。讀過此書,才知道格拉漢是“星球大戰”計劃的主要設計者之一。裏根總統稱讚他為美國“作出的貢獻是無價的”。

  要搶佔太空領土

  格拉漢的機構和書都叫“太空邊疆”。他為什麼對“太空邊疆”如此情有獨鍾呢?人們還記得,美國在歷史上曾經大舉進行領土擴張,當時他們把新搶佔的領土稱之為“新邊疆”。如此看來,現在他們要在太空“搶佔領土”了。

  冷戰時期,美國在同蘇聯進行核軍備競賽時曾經形成“威懾平衡”理論。簡言之,就是美國必須擁有足夠的核武器,在遭到蘇聯的核攻擊後仍能給予蘇聯以致命的還擊。蘇聯的做法也是如此。這種同歸於盡的後果使雙方均不敢輕易動用核武器,1972年簽署的《反導條約》即確認了這一軍備競賽的規則。

  20世紀70年代末,裏根的競選班子在審查前政府的核政策時,認為蘇聯憑藉其核武器的數量優勢,可以先發制人地發起核攻擊,解除美國的核武裝,從而贏得核戰爭,並斷定這是美國核戰略的一個“漏洞”。如何堵塞這種“漏洞”?格拉漢等人力主建造導彈防禦系統,並獲得裏根的首肯。他們的理由是:美蘇之間在進攻性核武器的技術方面差距不大,在數量和質量上較量不能有效地堵塞這一 “漏洞”;在太空技術方面,美國卻佔絕對優勢,利用這種優勢發展導彈防禦系統,美國則可穩操勝券。

  格拉漢等人的這一設想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他們言稱:“太空是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希望之所在。”所以,發展太空武器的最終目標是搶佔和控制太空,這當是“太空邊疆”的原本含義。

  一石激起千層浪

  對於“星球大戰”計劃,美國政界、學術界和新聞界都有支持者和批評者。批評者的“批評”除有民主、共和兩黨之間的黨派之爭外,主要擔心實施這一計劃將突破《反導條約》,惡化美蘇關係,並對鉅額的資金投入和技術上的可行性提出了質疑。

  當時在美國,我參加過一些關於“星球大戰”計劃的研討會和辯論會。有一次辯論會我至今記憶猶新。辯論的一方是人稱“原子彈之父”的米勒,時任裏根總統實施“星球大戰”計劃的科學顧問,對“星球大戰”計劃的信念自然是堅定不移的。對立面則是著名的學者邦迪。雙方立場針鋒相對,爭辯激烈。邦迪言辭犀利,自始至終佔據上風;米勒看來年事已高,態度僵硬,後來竟語無倫次,甚至訴諸人身攻擊。與會者的情緒也截然不同。會場外面還同時有兩撥兒群眾在遊行,一撥兒反對米勒製造新的殺人武器,高喊“打倒米勒”;另一撥兒則要“打倒邦迪”。這場內場外的情景,當是當時美國社會對“星球大戰”計劃態度的縮影。

  蘇聯當然想千方百計打掉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雙方在聯合國講壇上的較量不斷升級。蘇聯指責“星球大戰”計劃“破壞”和“違反”了有關條約,但在宣傳上強調“星球大戰”計劃並不可怕,他們有辦法對付。看起來,他們考慮的主要是如何干擾和破壞對手,自己並不如法炮製。

  設想中的“星球大戰”系統,很多武器和部件都將部署在外空,整個系統是個龐然大物。它的發明者也不得不承認這個系統是“脆弱的”:作為這個系統的 “眼睛”的遙感器等重要部件易受攻擊,它們一旦遭到破壞,整個系統就會癱瘓;有些關鍵性的技術很難過關,如“眼睛”不能分辨真假彈頭,蘇聯可以用假彈頭即“誘餌”掩護真彈頭,突破防禦系統。總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美蘇之間關於“星球大戰”計劃的這場公案,隨著老布什上臺執政後對“星球大戰”計劃的修改而暫時告一段落。然而,小布什上臺執政後,卻又將冷戰時期“星球大戰”計劃翻版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奉若神明。這樁公案依然未了。 (陳永成)


責編:李穎   來源:解放軍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