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什麼導彈能夠反攔截? |
12月12日 16:12 |
|
|
進攻性導彈奇招百齣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為了刺破攔截導彈織成的“天衣”“盾牌”,進攻性導彈這個“矛”也奇招迭出。
(一)隱形有方。目前,導彈通常採用3種方法隱形。一是冷。比如,在彈頭表面涂敷吸波材料和降溫涂層,或者將彈頭裹上溫度較低的彈殼、鋁屏蔽器等,以減少雷達反射和紅外特徵。有的專家還提出,如果把彈頭裝在一個由液態氮冷卻的鋁屏蔽器裏,就可以騙過攔截導彈上的尋熱傳感器,使其不知目標在何處。二是藏。為防止天基紅外系統的探測,在導彈噴管外安裝紅外吸收裝置,在發動機燃料中加入添加劑改變紅外輻射頻譜;為躲避地基雷達的探測,採用錐形彈頭以減少雷達反射面,使雷達有效探測距離降低40%~70%。三是短。由於反導系統中的預警衛星主要是通過導彈尾焰的紅外輻射探測導彈發射情況的,所以,可採用大推力速燃發動機,縮短導彈助推段工作時間,使導彈發動機在大氣層內實現關機,從而降低導彈起飛時的紅外特徵。這樣,天基紅外探測器就難以發現和跟蹤目標。例如,“白楊”-M導彈的第一級就採用了大直徑新型速燃固體發動機,導彈具備助推段快速助推和機動助推的能力,因此,發動機在助推段工作時間很短。
(二)障“眼”有法。導彈突防時運用的障“眼”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運用干擾技術迷盲紅外探測裝置和探測雷達。在導彈上安裝紅外干擾裝置干擾敵方對導彈尾焰的探測,或在彈頭上安裝干擾機,或利用推進劑貯箱的碎片,釋放金屬箔條、涂有鋁和銀等金屬層的玻璃纖維、尼龍纖維等達到干擾雷達的目的。另一種是施放誘餌。這是一種最早應用、至今仍被廣泛採用的障“眼”法———反識別措施。當導彈接近目標區上空時,在真彈頭周圍施放許多箔條或噴塗金屬薄膜的高空氣球等,起到欺騙攔截器的作用,使攔截導彈無法識別真彈頭。如今,這些誘餌假彈頭已具有真彈頭的多種特性,如速度特性、紅外輻射特性、雷達反射特性、氣動特性等,足以以假亂真。這一招對攔截導彈的威脅非常大。如果誘餌假彈頭數量較多,那麼,攔截彈上的傳感器就更難分清諸多目標體中的真正目標。
(三)分“身”有術。導彈彈頭的分“身”術就是多彈頭技術。多彈頭技術分為兩種,一是集束式彈頭:一枚導彈攜帶裝有數個子彈頭的母艙,打擊目標時,各子彈頭沿著大致相同的彈道攻擊同一個面目標;二是分導式多彈頭:一枚導彈發射多個分別沿不同軌道瞄準不同目標的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就是一枚可以産生巨大殺傷效果的炸彈。即使這些彈頭被擊毀,也可以大大消耗攔截導彈的數量,從而使後續導彈得以突防。有關研究證明,當子彈頭數為5~15時,導彈的突防概率趨近於1,就是説,攔截導彈將無從攔截。
(四)行蹤不定。變換導彈行蹤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採用機動發射技術增強導彈攻擊的突然性,使對方預警系統難以提供較長時間的預警,甚至很難確定來襲導彈何時到來,來自何方,使攔截導彈無法升空和進行有效攔截。比如,俄羅斯SS-24導彈就是一種採用鐵路機動方式發射的導彈。為了對付美國NMD,俄羅斯就準備重新啟用這種導彈。二是採用機動變軌技術。機動變軌就是改變導彈基本上沿著不變彈道飛行的軌道,以有效突破敵防禦系統的攔截,通常採取高彈道、機動滑翔彈頭等技術。高彈道使彈頭速度大,入射角大,反導導彈向上攔截十分困難。機動滑翔則可多次改變飛行彈道,使反導系統難以發現和跟蹤目標。美國曾研究過將具有機動變軌能力的“潘興”Ⅱ導彈末制導系統用於洲際戰略導彈的可能性;印度也已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白楊”-M導彈由於採用了新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其飛行彈道已不是普通的慣性彈道。
(五)“大步”流星。通過提高導彈的飛行速度,縮短導彈飛行時間,從而增強突防能力。提高速度的主要途徑是改善發動機的性能。俄羅斯戰略導彈的主角———“白楊”-M導彈飛行時間短,突防能力強。這是俄羅斯抗衡美國NMD的重要措施之一。
(六)強“身”健“體”。即採用抗核加固技術。在彈頭表麵包敷特殊材料,以防止攔截導彈的核輻射、電磁輻射;在導彈上採用硬度大的合成材料,以提高導彈抗擊攔截導彈碰撞的能力。只要彈頭具有足夠的強度,縱然被攔截彈頭碎片流擊中,也不會被摧毀。
(七)以“死”相拼。就是採取以核制核的方法。對於戰略導彈來説,在被攔截的導彈上裝上核彈頭,同時,在被攔截的彈頭上裝上能夠感應攔截彈的引爆裝置。這樣,如果攔截高度較低,核彈頭對目標造成的危害同樣很大;如果攔截高度較高,核彈頭可以在高空引爆,同樣可對敵方造成較大破壞。俄羅斯總統普京就聲稱,美國若破壞《反導條約》,俄將重新在每枚導彈上裝上核彈頭。
(八)呼“朋”引“伴”。鋻於攔截導彈必須要有雷達的跟蹤和引導,而雷達跟蹤目標的數量是有限的。因此,為突破攔截導彈的攔截,進攻一方可採用多枚導彈、多種導彈齊射齊落等“狼群”戰術,使對方探測系統達到超飽和狀態而不知所措,無法有效發揮作用。
有人曾把外來導彈比作雨點,説導彈防禦系統就像一把“天傘”,擋住了雨點。然而,“天傘”的漏洞也不少。
儘管試驗獲得成功,但實驗畢竟不是實戰
戰爭實踐已經證明,發展進攻性導彈突防技術要比發展防禦性導彈攔截技術容易得多。海灣戰爭前,“愛國者”導彈進行的17次攔截試驗全部成功。但在海灣戰爭中,面對伊拉克相當落後的“飛毛腿”導彈,美國先進的“愛國者”導彈也只能挂一漏萬。據在戰後調查表明,其表現遠沒有像在戰爭中那樣被吹噓得神乎其神。
世界各國實際擁有的洲際彈道導彈的誘餌技術比較複雜。如俄羅斯SS-N-1 8和SS-N-20是分導式多彈頭導彈。射程分別為6500千米和8300千米,使用固體推進劑的SS-N-20導彈裝備在“颱風”級潛艇上,有10個子彈頭,每個當量10萬噸,命中精度(CEP)約500米。
看來,以今天的技術水平,如果要織一張防禦來襲導彈的“天網”,“魚兒 ”漏網在所難免。 (王國勝 李 偉)
|
責編:李穎 來源:人民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