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貫徹執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青少年道德教育新方式:《做人與做事》一書啟示
10月25日 16:39

  廣西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做人與做事》,一年時間數次重印,銷量高達100多萬冊,在青少年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這本裝幀毫不起眼、主題嚴肅的德育書為何能成暢銷書?

  廣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長認為,這本書突破了以往青少年道德教育空洞説教的做法,對於少年兒童從小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有非常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為以德治國“ 從娃娃抓起”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而青少年讀者表示,在這本書裏,他們感受到了不同於平時所接受的嶄新的德育教育方式。

  《做人與做事》一書的作者是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副總編、《中國少年報》“知心姐姐”欄目主持人盧勤。教育專家、廣西接力出版社社長李元君介紹説,盧勤致力於研究少年兒童及家長心理健康教育20多年,長期以“知心姐姐”的特殊身份與孩子和家長打成一片,採訪了大量個案,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做人與做事》最大的一個特點,是突出了改進家庭教育。”他説。

  《做人與做事》提出“兩代人共同成長”的概念。這本書封面醒目地寫著“我和爸爸媽媽共同的話題--做人與做事”,就是説學習做人與做事,不僅孩子需要,家長也需要。這本書的每一章節都分兩個部分:“寫給孩子”、 “寫給爸爸媽媽”,是一本孩子和父母一起讀、進行互動教育的書,提倡成年人放下架子,與孩子“平起平坐”,學會與孩子交流。

  李元君認為,現在成人對青少年的教育往往是“救火式”的,非常被動,一個關鍵原因在於家庭教育上,一是現在父母與孩子溝通難的問題普遍存在,中小學生心理越來越成熟,但很多父母對孩子心理上的問題不懂;二是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壓力太大,容易産生畸型心理。

  作者盧勤説,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最具影響力,成人的觀念直接影響孩子情商的發育。從這個意義上講,對孩子的教育與對父母觀念的矯正,是同一個話題的兩個方面,正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二者要互動,才能達到 “共同成長”的目的,否則單方面針對孩子的教育難以奏效。現在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老師的事,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殊不知,父母的每一個小節孩子都看在眼裏,學生在學校所受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回到家被父母的一兩句話就“抵銷”了!

  家長黃忠源看了《做人與做事》後深有感觸地説:“ 平常大人在家裏,與孩子的對話往往是以訓斥的口氣,孩子有時不太聽話時輕則罵重則打,確實是沒有能夠平等對話。盧勤在書中提到‘微笑著看孩子’,我們家長很少能做到這一點。盧勤説得對,我們家長也要再受教育。孩子不喜歡與做爸媽的溝通,就是我們這些家長老以為自己比孩子懂得多,放不下成人的權威……”

  南寧市小學生周駿告訴記者:“爸爸媽媽老是指責我,後來我把這本書給他們看了,他們再也不罵我了。我沒考好,他們説‘有進步,下次你一定能考得更好’!我不知道多開心,學習也有積極性了。”

  採訪過程中,記者常常聽到眾多小學生的新“口頭禪” :“太好了”、“我能行”、“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 ”這就是《做人與做事》的“快樂人生三句話”,別小看了這三句話,它們甚至能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

  南寧市天桃小學黨支部書記王淑賢説,盧勤經長期實踐、思考,總結出一套具有實踐性、操作性的教育方案,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快樂人生三句話”,瑯瑯上口,令人過目成誦,它幾乎涵蓋了少年兒童該樹立怎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如樂觀、自信、奉獻等所有核心問題,而且娓娓道來,沒有一絲説教的痕跡。例如“太好了”,就是讓孩子正視困難,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則是讓孩子學會樂於助人。

  她説,現在很多學生尤其是一些學習好的學生自私自利,缺乏責任感,這樣下去是很可怕的;另外,現在獨生子女多,怕吃苦,一有困難就退縮,對自己沒有什麼自信。這些缺點,單憑傳統的説教來改變,是很困難的。孩子們大聲背誦甚至喊這三句話,是一種自我心理暗示,對孩子影響很大。

  武鳴縣小學生陸江慧給記者講了這麼一件事:她過去從來不干家務活,看了《做人與做事》後,她學著幫媽媽干家務,但第一次洗碗就把碗給摔了,當時她一邊打掃碎碗,一邊大聲對自己説:“我能行!”現在她已“承包” 了洗碗的活。

  《做人與做事》中有大量的中外小故事,一個個小故事,無不突出了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的結合,既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又有現代教育及國外教育的先進經驗,形成了富有時代感和民族特色的現代家庭教育觀念。

  王淑賢認為,書中既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誠實守信”、“孝順”古訓的闡釋,同時又注重對“學會學習終生受益”、“為他人的成功叫好”、“從小學會合作”等現代意識的培養,對父母和孩子關於素質教育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這些都深入淺出,不著痕跡,讓孩子在愉快的閱讀中,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培養高尚品德。

  南寧市初一學生胡小予説:“爸爸媽媽每年都要給我高高興興地過生日,但我從來不記得爸爸媽媽的生日,也不在意。看了《做人與做事》這本書,才知道孩子的生日是‘父憂母難日’,我出生那一天正是媽媽最痛苦、爸爸最擔心的時候。今年爸爸媽媽過生日,我要給他們買大蛋糕,我再也不會忘記爸爸媽媽的生日了!”(肖春飛)


責編:海萍   來源:新華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