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貫徹執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共建美好的道德家園
10月30日 17:06

  在新世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一個課題擺在每位社會成員的面前:如何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符合時代前進要求和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精神風尚,把我們共同享有的道德家園營造得更加美好?

  道德水平的高下,不僅關乎個人善惡,更關乎事業成敗、國家興衰,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在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新世紀裏,我們要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的基礎上,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努力建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這是歷史的重任,時代的要求,人民的希望。

  作為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以“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為基本道德規範,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以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中心,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目標。這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堅持以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為指導,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堅持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堅持道德的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有機結合,堅持道德教育與社會管理相結合。

  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單位、一個行業、一個地區的道德水平如何,影響自身形象,也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其實,較高的道德水準也是一種生産力,它可以大大改善人們的精神狀態和心態、優化包括投資環境在內的人文生態。因此,加強道德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迫切需要。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要努力使每個人正確理解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係。要在全社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人道主義精神,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重人際、輕鬼神”的唯物主義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品德,以及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精忠報國、勤勞節儉、尊老愛幼、懲惡揚善、誠實守信、孝親尊師、廉潔奉公、團結友愛、律己寬人、謙虛禮貌的優秀品質。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必須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培育“四有”新人。要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使之有機結合,形成合力,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帶強制性的導向作用,促進人們良好道德觀念和行為的形成;把基本道德觀念的要求融于嚴格管理中,引導人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約束和制止不文明行為;把基本道德觀念的要求融于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中,運用強大的社會輿論力量,打擊歪風邪氣,鞭撻腐敗行為,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環境;把基本道德觀念的要求融于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虛實並舉,虛功實做,在具體實踐中引導人們養成自覺按社會利益要求調整自身行為的習慣。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人人自願自覺。道德風範見諸每個人的一言一行、每個單位和地方的所作所為。要通過廣泛的思想發動,引導每個公民增強實踐道德基本要求的自覺性,引導各級組織、各個部門、各個行業增強道德建設的責任感,人人參與道德建設,人人自覺實踐道德基本要求。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必須與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協調進行。江澤民總書記強調指出:“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説,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是德治的保證,德治是法治的基礎。德治與法治並舉,國家方能長治久安。

  清新優美、自由和諧、團結互助、昂揚奮發的環境,令每一個人心馳神往。創造這種德治的人文環境,營造出中華民族共有的美好道德家園,需要全社會堅持不懈地努力,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馮瑛冰 蘇會志)


責編:清春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