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珠峰科考 > 正文

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花絮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6日 17:44)

  手電當車燈 夜行高原路

  計劃被帶往峰頂進行測量的儀器設備在調試過程中突然損壞,為了及時維修儀器設備,保障登頂測量的順利進行,年輕的工程師孫佔義馬上從珠峰大本營趕回北京。修好儀器設備後,他又馬不停蹄地從北京飛往拉薩,下午就乘車趕往珠峰大本營,可車燈被"搓板路"全部顛壞,孫佔義只好用手電筒當作車燈照路,在大山裏走了6個小時,淩晨3時才到達日喀則;第二天一早又起床趕路,夜裏11點終於抵達大本營。

  "我們當然知道當時很危險,甚至是生命危險。但是沒辦法,因日程安排一環扣一環,不能因為個人而影響整體安排。"孫佔義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有些後怕,"現在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車在青藏高原的作用的確至關重要。"

  但在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隊,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車輛卻沒有一輛是完全"健康"的,所有的11輛車在珠峰地區的惡劣路面全部累出病來:有的接連跑壞兩個輪胎;有的擋風玻璃被風吹起的碎石完全打碎;有的車頂差點掉下來,只好靠車裏的人舉著;還有的甚至車廂幾乎被顛散,乘車人的任務就是時刻準備著,以免車子底盤突然散落而被甩到地上……

  帳篷之"家"被風吹走幾公里

  珠峰地區的風令人不能小視。在珠峰大本營附近測量時,隊員們剛搭好的帳篷被狂風一下吹走,隊員戚曉軒在狂風中追出了兩公里,終於把"家"找了回來。

  在大本營,尤其是睡覺時更能感受到大風的親密接觸。六七級的大風吹得帳篷嘩嘩作響,有時竟把靠帳篷邊的行軍床吹得晃動不止,睡不踏實已屬常事,當然在帳篷裏不用擔心打呼嚕影響別人,因為呼嚕聲在大風面前絕對可以忽略不計。

  狂風不但影響著測繪隊員們的生活,也對他們的工作帶來不少麻煩。重力小組的隊員在一次完成觀測任務後,將放在夾子中的記錄紙放在汽車座位上,可在打開車門的一瞬間,大風一下捲起了夾子,吹散的記錄紙漫天飛舞。這下可急壞了小組人員,大家順著風向,一直追到一個村莊,才在墻上、院內找到散落的記錄紙,大家喘著粗氣,半天才緩過神來。

  熱度、溫度皆高的新聞中心

  隨著珠峰登頂測量日期的臨近,在大本營採訪的媒體已近20家,記者超過40人。雖然大本營的天氣和生活條件依然惡劣,但新聞競爭已趨白熱化,新聞大本營的熱度很高。

  新聞中心的條件雖然簡陋,但記者們依然是幹勁十足。目前,在大本營採訪的有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科技日報、陜西電視臺等媒體的記者。關於珠峰高程測量的新聞報道現在已有5000多條。

  新聞中心不但人氣高漲,溫度也是"一流"。"白天是蒸籠,晚上是冰窖。"這是記者們對新聞中心的描述。由於帳篷並不保暖,也不透風,白天太陽一曬,溫度很快就超過40攝氏度,而夜晚的溫度則接近零下20攝氏度,晝夜溫差達60攝氏度。

  記者接二連三被送到低海拔地區治療

  15日,某地方媒體的兩位記者剛剛從定日醫院來到大本營,又一位中央媒體的記者被送往下面的醫院治療。

  雖然珠峰地區的環境十分惡劣,但為在新聞競爭中取得優勢,各路記者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堅持工作。為獲得第一手新聞,有近10名記者經過艱難跋涉,到達了海拔6500米的登山前進營地和海拔6350米的珠峰科考隊工作營地進行現場採訪。通訊社、電視、廣播、報紙等不同類型的媒體充分發揮自身特長,為公眾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面對艱苦的環境,媒體仍發出了大量關於珠峰高程測量、科考和登山的信息,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不少記者因不能適應在艱苦的環境中長時間高強度工作而身體不適。

  "在過去的1個多月裏,在珠峰地區惡劣的環境中,有10多名記者身體出現了各種病症不得不下山治療,現在大多數記者都已經回到了大本營,重新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但還有少數記者仍在醫院治療。" 中國測繪宣傳中心副主任、此次珠峰高程測量活動新聞發言人徐永清告訴記者。

  天氣喜怒無常 登頂日期一再推遲

  現在全體登頂測量隊員已在海拔6500米前進營地集結,但由於天氣情況並不理想,最佳的衝頂時機仍未出現,他們仍在耐心等待。

  氣候條件對登頂有直接影響,因此登頂測量需要看"老天眼色"行事。但今年珠峰地區的天氣條件非常不理想,七八級風甚至是10級以上大風已不鮮見,降雪也時斷時續。"到了5月,珠峰地區風雪還如此密集,近年來很少見到。" 不少登山專家指出。

  正是由於天氣狀況惡劣,人們等待已久的登頂測量一再推遲,已從最初計劃的5月5日衝頂,推遲至10日左右,然後延遲到18日。從現在各方面的情況看,衝頂時間將再次延遲。珠峰登山專家們指出,如果天氣不出現大的反復,登頂日期將推遲至20日左右。(新華社記者 張景勇)

責編:戴昕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