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中國環球大洋科考 > 正文

為人類和平利用國際海底資源作貢獻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談我國首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6日 12:31)

  海洋報記者田小明 我國第一次組織的環球大洋科學考察活動——“環球航次”,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最後的準備。4月2日,引人注目的“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將從青島港起航,帶著我國幾代“海洋人”的夢想遠赴三大洋,開始我國大洋科學考察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遠航。環球大洋科學考察活動成為繼今年南極科考獲得巨大成功之後,我國探索人類未知科學領域的又一舉措,吸引了眾多人關注的目光。在“大洋一號”出發前,記者採訪了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請他介紹一下有關我國首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活動的情況。

  “中國人應該做的”

  記者:為什麼要組織這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活動?

  王飛: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是世界各國普遍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實施和平利用海洋的新時代。對大洋的探索、認識也是21世紀人類科學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進行大洋科學研究,是我國參與人類認識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的科學活動,是一項具有探險性質的科學研究,是探索未知領域,認識自然的科學活動。同時,發展我國大洋資源調查事業,提高我國大洋資源研究水平,為人類和平開發利用大洋資源作出貢獻,是發展中的中國應該承擔的國際義務,也是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要求。大洋科學考察活動對樹立我國政府在國際上的良好現象、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兩個“轉變”的序幕

  記者:此次“環球航次”有哪些目的?

  王飛: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對西、中太平洋海山區的富鈷結殼和三大洋洋中脊上幾個關鍵熱液活動區的海底硫化物系統及其周邊的極端生命現象進行考察,希望有新的發現,為我國的深海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提供下一步工作的基礎和平臺。二是為我國大洋工作實現“兩個轉變”拉開序幕,即實現我國大洋工作由單一的考察區域(太平洋)向全球各大洋區(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轉變、由單一的資源調查向資源與科學相結合的綜合科學考察的轉變,從而拓展我國國際海底區域研究開發的新領域。

  四項預期成果

  記者:通過“環球航次”,您認為我國在哪些方面會取得成果?

  王飛: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考察,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成果:一是獲取三大洋目標區海底熱液口附近的硫化物、岩石、沉積物,以及生物和其他實物樣品,為進一步的室內研究提供基礎。二是初步考察某些海底區域內的熱液硫化物的資源分佈狀況,為今後的環球科考和深入開展海底熱液硫化物的調查及研究積累經驗。三是推動我國大洋科學研究的發展。通過地質、化學、生物等多學科交叉的手段,獲取熱液噴口的礦物成分、流體化學性質及生物組成等第一手資料,從而更好地認識熱液形成的地質過程及熱液噴口礦物、化學及生物相互之間的作用機理等,特別是通過對深海熱液噴口附近極端環境生物的調查研究,有望尋找到新的生物基因資源。這些都是目前世界科學界關心的焦點問題。因此,取得的成果也將是世界級的。四是帶動相關海洋技術裝備的發展。環球科學考察的實施,將會帶動我國深海科學技術領域的新發展,促進深海觀測、採樣、分析等技術的國産化及産業化發展。

  三個“看點”

  記者:此次環球大洋科考有哪些新“看點”?

  王飛:這次大洋科學考察,是我國首次組織的環球大洋科學考察,舉國矚目。我想,有這三個方面的特別意義,也就是你説的看點:一是中國人積極參與國際海底區域的研究開發,為研究國際海底區域這一人類共同繼承的遺産做貢獻。2004年5月,國際海底管理局法律技術委員會向國際海底管理局常務理事會提交了《“區域”內多金屬硫化物和富鈷結殼資源勘探規章(草案)》,這意味著規範“區域”內新的資源勘察與勘探的法律程序即將啟動。“環球航次”就是為了適應這一新的發展形勢,同時把中國的大洋工作推向整個國際海底區域,提高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資源開發中的國際影響力,並以實際行動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從這個角度講,實施此次“環球航次”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二是及時推動我國大洋資源開發和科學研究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此次實施的“環球航次”標誌著我國深海大洋的調查研究將開始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同時,也是我國大洋工作在新世紀迎來的一次新挑戰。三是展示和檢驗我國大洋科學研究及技術進步方面的新進展。

  五個難點

  記者:雖然我們對“環球航次”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但這還是一次具有探險性質的活動,有許多未知因素。您認為此次“環球航次”有哪些難點呢?

  王飛:正如你所説的,這是一次具有探險性質的科研活動。我想,難點在以下5個方面:一是領域新。這是我國第一次開展有組織、跨海區的遠洋科考,其考察區域、路線、內容等多是我國首次涉及,存在的未知因素多。二是項目多。“環球航次”調查和研究的項目多,涉及的學科領域廣。在開展熱液硫化物、生物基因等多種資源調查和相關的環境調查工作的同時,還有基礎科學研究的項目,需借助多種新技術手段才能達到較為理想的結果。因此,對人員和設備的要求較高,需要解決的問題也較多。三是時間長。此次環球科考持續時間10個月,歷時300天,作業區域將涉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因此要涉及人員安排、物質補給、實驗樣品保存等方面的問題。四是經驗少。由於是首次環球科考航次,跨越海域多,缺乏作業區的第一手資料,相關的技術和經驗較少。五是人員多。來自國內20多家單位的近百名科技人員將參加此次“環球航次”的海上工作,人員組織和協調工作也相當複雜。

  雖然此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存在一些難點和未知因素,“環球航次”又是一項具有探險性質的科學考察工作,但我們相信,經過我們精心的準備和細心的組織工作,我國科學家有能力圓滿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為我國的大洋科學考察和研究事業開闢新的天地,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海洋人”應有的貢獻,為人類探索海洋未知領域和和平利用國際海底資源做出中國人應有的貢獻。

責編:戴昕  來源:中國海洋報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