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中國環球大洋科考 > 正文

我國贏得制訂國際海底環保規則的參與權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5日 16:03)

  新華社北京4月3日電(記者李斌)一旦未來海底採礦變成現實,海底的環境如何進行保護?經過幾年的海上調查,我國科學家提出了一套深海環境調查計劃及防止深海採礦對環境影響的措施,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的好評,在國際海底管理局有關規章的制訂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記者從中國大洋協會獲悉,出席國際海底管理局會議的我國代表團根據實際工作和科學依據,據理力爭,修訂了國際海底管理局的“環境準則”,為國際海洋環境保護做出了貢獻,又從制度制訂的源頭上維護了我國權益。目前,我國實施的“基線及其自然變化”計劃已被列為國際海底管理局組織的四大國際合作項目。

  另外,我國大洋資源勘查和評價研究工作實施了戰略轉移,有關工作穩步推進。1990年至1999年,中國大洋協會緊跟國際海底區域活動發展形勢,從有限的專項資金中擠出部分經費及時安排了國際海底區域其他資源的前期勘查和研究工作:在太平洋進行了近10萬平方公里的富鈷結殼靶區調查評價;對海底熱液硫化物和天然氣水合物進行預研並初步評價指出了海上勘探的目標區;啟動了深海生物基因資源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2001年至2003年,隨著我國國際海底區域資源研究開發對象由單一的多金屬結核向多種資源拓展,中國大洋協會組織科考船在麥哲倫海山區、中太平洋海山區富鈷結殼調查區等區域對富鈷結殼資源、硫化物資源進行了總共775天的調查,對國際海底多金屬結核示範區進行了資源評價,對硫化物等其他資源進行了靶區研究。(完)

責編:戴昕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