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中國環球大洋科考 > 正文

我國國際海底區域工作“起步記”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5日 16:02)

  新華社青島4月2日電(記者李斌)我國國際海底區域工作是這樣起步的——1978年4月,我國“向陽紅05”號考察船在進行太平洋特定海區綜合調查過程中,首次從4784米水深的地質取樣中獲取到多金屬結核。

  1981年,針對聯合國第三次海洋法會議期間圍繞先驅投資者資格的問題,我國政府聲明我國已具備了國際海底先驅投資者的資格。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在國際海底開展了系統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查活動。為有效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發展海洋高新技術,1984年國務院領導批示同意了由國家海洋局等九部委聯合上報的《關於加強大洋錳結核資源調查工作的請示》。通過5年的工作,國務院于1990年批示了由七部門聯合上報的《關於申請國際海底礦區登記的請示》,“同意以中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的名義向聯合國海底籌委會申請礦區登記”,並“同意將大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開發作為國家長遠發展項目,給予專項投資”。1991年獲得聯合國批准,中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開發協會成為第五個在聯合國登記註冊的國際海底先驅投資者。

  中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開發協會是我國大洋科學考察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代表我國參與國際大洋開發與科學考察活動。

  中國大洋協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國內有關優勢單位在國際海底區域進行研究開發活動,促進深海資源開發高新技術産業的形成與發展,維護我國開發國際海底區域資源的權益,同時為人類開發利用國際海底區域資源做出貢獻。(完)

責編:戴昕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