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追蹤兩會 關注科技 > 正文

氣象災害十年損失逾2萬億元 我國將從四方面加強氣象應急體系建設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4日 09:34)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姚潤豐)“現在,每當大風降溫、暴雪、颱風、高溫等重大災害性天氣來臨時,公眾都可以迅速從電視、廣播、互聯網、手機短信和位於城市顯著位置的電子顯示牌中得到災害天氣預警信息。”談到氣象應急體系建設,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委員説,這些符號或顏色能讓更多的人免受突發災害性天氣的襲擊,這也是建設“城市氣象災害警示系統”的重要內容之一。

  統計顯示,從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間,氣象災害給我國國民經濟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1146億元。氣象災害雖然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但事先防與不防有天壤之別。當不可抗拒的災害發生時,直面重大災害,氣象預報“一字千金”,一次哪怕提前半小時的準確預報可能避免巨大人身及財産損失,為抗災防災搶得先機。去年,從颱風“雲娜”登陸的準確預報到京、滬等地的雷擊、雷雨大風天氣,氣象部門均提前發佈了各種氣象災害預警,大幅降低了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氣象部門已經把‘安全氣象’作為氣象發展戰略之一,其核心內容是為軍事、生態、能源、糧食、水資源、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等提供全方位的氣象預警服務。”秦大河説,“建立氣象應急體系,防禦重大氣象災害,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保障。”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建成了由地面觀測、地面遙感到高空遙感的立體氣象觀測體系,分佈于全國所有縣以上城市的4600多個氣象站,極大地提高了地面氣象要素監測的時空密度。124個高空探測站點對地面至30公里高空大氣的各種氣象要素進行探測,74部先進的多普勒雷達能夠同時對200公里半徑範圍內的降水量分佈和區域降水量進行較準確的估測,在防汛抗洪及城市積澇防禦中發揮重大作用。

  秦大河介紹説,作為國家對突發事件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將重點從四個方面加快氣象應急體系建設。一是建立並完善中國氣候觀測系統,開展對氣候系統即大氣、海洋、冰雪、陸面、生物五大圈層的觀測,提高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準確性和精確度。二是提高重大災害性天氣和短期氣候預測準確率,著力建立天氣氣候預報預測的“無縫隙”預報系統,實現我國區域中期數值天氣預報可用時效達到8天水平。三是增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加快對強對流天氣跟蹤監測和快速反應能力,建立定點、定時、定量的災害性天氣臨近預報業務。四是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等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即開展人工增雨、消霧、消雲、消雹等作業,進一步提高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水平。(完)

責編:戴昕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