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追蹤兩會 關注科技 > 正文

企業研發人員為何評不上院士?
————從中外院士構成比例看自主創新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0日 17:23)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記者代群、陳二厚、胡作華)從大學實驗室走入企業創業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技大學訊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劉慶峰説,國內外院士數字裏的巨大差別,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差距。他建議應在全社會形成鼓勵“以企業為創新的主體”的氛圍和環境。

  劉慶峰説,美國工程院院士中,有859人來自學術機構(研究院所、大學等),而969人來自企業。如微軟的蓋茨、IBM的葛斯特納、通用電氣的韋爾奇,以及英特爾、惠普等公司的總裁和董事長。其中,既有傑出的工程科技專家(如蓋茨),也有卓越的職業經理人(如葛斯特納)。

  劉慶峰説,中國科學院院士688人,沒有一位是來自企業。中國工程院院士目前總數656人,來自企業界的也寥寥可數。以最近兩屆中國工程院的新增院士來看,2001年新增81名院士,只有4人來自企業;2003年新增58名院士,只有6人來自企業。而且這些來自企業界的也大多是諸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這樣的大型國企。

  劉慶峰説,在中國目前是做了院士到企業來可以,若先到企業工作,無論你有多大技術創新成果,再想評院士,恐怕比登天還難。

  企業研發能力高低關鍵在人。對於高水平技術創新人才,他們的個人成就感不能僅僅依靠企業的經濟效益驅動,還應有國家和社會的鼓勵和榮譽。劉慶峰説,做出同樣貢獻的人,企業應享受和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員同樣的精神鼓勵和價值認定,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企業來進行高水平研發。這一價值觀和社會導向問題不解決,勢必使中國企業在建立世界一流研發中心時,首先就在人才吸引上與國際競爭對手相比處於不利地位。國家應儘快制定相應措施,形成配套的價值導向機制。(完)

責編:戴昕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