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追蹤兩會 關注科技 > 正文

李華代表:專家和大學教授應該多“沉到”田間地頭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8日 09:54)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陳二厚 代群)“一個教授給農民講果樹嫁接技術,在講臺上連講帶比劃了幾個小時,坐在台下的農民還是‘雲裏霧裏’。教授乾脆帶著農民到果園裏,一剪刀下去,農民就全明白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李華代表呼籲:從事農業科研的專家和大學教授,應該多“沉到”田間地頭,做堅定的農技推廣者。

  儘管我國是個農業大國,但統計顯示,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只有40%,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超過70%。同時,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成為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迫切任務。我國數量不少的高等農業院校經過國家多年的投資和建設,其科教實力雄厚、研究手段先進,産生了大量的農業科技成果,開展農業科技推廣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但是,目前農業院校對農技推廣的重視程度不夠,不少農業科技成果研發出來後,滿足於得幾個獎狀,便鎖在抽屜裏。大學沒有充分認識到在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沒有形成完整的産學研緊密結合的模式和體系,這是大學科技資源的嚴重浪費。”李華説。

  大學遠離農村科技推廣也有體制上的原因。李華表示:“雖然我國的農村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仍在使用計劃經濟時代産生的農業推廣體制。在這種機制中,沒有足夠的激勵大學參與科技推廣措施。辛辛苦苦搞農技推廣的專家,比站在講臺上的教授在待遇上差很多,造成大學裏科技成果成堆,而農村科技貢獻率卻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的尷尬局面。”

  李華説:“大學應該走入農村,不能推卸為‘三農’服務的責任和義務。”據他介紹,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立了一支800多人的專職農技推廣隊伍,在農村建立起農業科技”專家大院”。一批批專家教授住進“葡萄”、“辣椒”等“專家大院”,一項項實用農業技術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農民的田間地頭。一個政府、企業出資金、項目,學校出專家成果,農民收效益的良性互動機制逐步形成。李華説:“學校搞了這麼多年農技推廣,並沒有感到吃虧,相反卻感覺到從社會的邊緣逐步走向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完)

責編:戴昕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