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追蹤兩會 關注科技 > 正文

百姓視角就應該是政府視角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8日 09:53)

  “我們的奮鬥目標是,讓人民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不加修飾,沒有概念,更不見專業術語。溫家寶總理的這番話卻贏得了人大代表的熱烈掌聲。

  細讀政府工作報告就會發現,不但報告的內容實在,報告的語言也很生活化。在這些語言的背後,是政府工作思路的百姓視角,是一種從人民利益出發、根據人民需要開展工作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

  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放在任何時候,都是大事,但政府幹得如何,有個評價標準和評價主體問題。按慣例,可以用一堆數字衡量,譬如,用懸浮顆粒物含量評大氣質量,用COD含量説水質如何,這樣一來,既科學又嚴謹。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此專業的東西,只能從專業人員嘴裏出,只能從政府部門的報告裏來,對環境質量最有發言權的群眾的感受,卻被排除在這樣的體系之外。

  就像淮河治污,有的專業人士、權威部門擺出來的都是好看的數字。乍聽上去,政府花費鉅額資金進行的淮河污染治理工程確實富有成效,但這份成績單顯然和沿淮群眾的評價對不上。許多群眾不懂得什麼是懸浮顆粒物、什麼叫COD,但他們知道,只要河裏看不見魚蝦,河水還在散發臭氣,就不到為淮河治污慶功的時候。

  把政府工作目標化作群眾最能接受的語言,表面上看,這樣的目標似乎沒有用數字設定更容易考量。仔細想來,讓群眾評判政府工作業績,才最符合邏輯,因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用他們的直接感受衡量政府工作,才是最嚴格的,因為群眾的眼睛、鼻子無法欺騙。試想一下,如果這邊政府部門在用大氣質量優良率彙報成績,那邊,群眾卻因為難以忍受刺鼻的汽車尾氣和塵埃而不得不掩鼻而行時,哪一個標準更準確呢?

  地方政府和政府有關部門的負責人,不妨學一學溫總理報告裏的百姓視角,從人民的角度看問題,看看老百姓到底在想什麼、想做什麼,然後確定工作思路,並讓群眾來對政府的工作做出評價。從這個意義上説,百姓的視角就應該是政府的視角。(新華社記者丁錫國、張旭東)

責編:戴昕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