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追蹤兩會 關注科技 > 正文

食品安全標準為何亂打架?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8日 09:50)

  一捆菜,必須貼一個標簽,否則到市場上採購的顧客可能分不清。但是,就算認出了大蒜和蘿蔔,您分得清什麼是“綠色大蒜”、什麼是“無公害甘藍”、什麼是“有機蘿蔔”,貼在蘋果上的“QS”標誌又代表什麼嗎?

  在兩會的小組討論中,由各個部門、各種組織設立的多種農産品食品質量受到不少人大代表的關注。為啥吃這樣簡單的事,越吃越複雜,越吃越不明白了呢?百姓究竟該相信誰呢?

  目前的食品安全標準都有出處:綠色食品,一般是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無公害農産品,是指産地環境、生産過程和産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範的要求,未經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農産品,兩者的標誌使用期都是3年;有機農産品,是指根據有機農業原則和有機農産品生産、加工標準生産出來的,經過有機農産品頒證組織頒發證書的一切農産品;而“QS”制度即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凡進入該制度範圍內的食品的有關生産企業要拿到食品生産許可證,並在銷售單元上貼上“QS”(質量安全)標誌才可以入市銷售……

  來自食品工業的吉林德大集團董事長王秀林代表説,“綠色也好,無公害也好,都是一種農産品安全標準。其實説到底這幾類食品無非是農藥、化肥的殘留成分指標不同罷了,但據了解,國際上一般就有一個標準。”他認為,標準太多,很不利於對某種産品的全程監控與服務。

  江蘇雨潤集團董事局主席祝義才代表認為,食品標準不統一,不但百姓糊塗了,企業也不知道該把“菜”往哪個“筐”裏裝。多種標準在市場上形成衝突,使得企業無所適從。

  祝義才代表在深入調查中發現,目前,我國已組織制訂農業國家標準400余項,行業標準1040項,並啟動了農業行業標準制訂修訂專項計劃和無公害食品行業標準專項計劃,標準的範圍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作物種子、種畜禽標準發展到農産品生産的全過程,涉及農産品品種標準、種子標準、生産加工標準、産品質量安全標準、包裝貯運標準。但是,同世貿組織規則的要求相比,我國的農産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還很不健全。

  一是標準不配套。不僅表現在標準個體之間,更表現在農産品從生産、加工到流通的過程中。二是標準內容不適用。農産品(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分散于諸多部門,農産品標準的內容殘缺不全,標準中農藥殘留限量等質量安全指標少,有些修訂不及時。三是標準技術含量低,大多低於國際標準和國外發達國家標準……

  “一句話,標準多,百姓選擇時就容易迷失方向。一些小的企業可以自行制定標準,進入市場,而一些假冒偽劣商品也魚目混珠,模糊了人們的視線。”王維忠代表説,就拿葡萄酒而言,1984年,我國頒布第一個葡萄酒産品標準。1994年,根據行業發展需要,又有三個標準出臺,一個國家標準和兩個行業標準。除此之外,還有企業標準。即使代表國內葡萄酒最高水平的國家標準,也沒有確定質量等級,劃分産品層次。眾多標準削弱了葡萄酒産品的質量約束力,導致市場上葡萄酒産品魚龍混雜、質量不高。

  不少代表們建議,完善質量標準體系,統一各類標準,讓百姓明明白白地選擇優質食品,已是當務之急。(記者李亞彪、陳芳、王攀)

責編:戴昕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