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追蹤兩會 關注科技 > 正文

李國傑代表:自主創新之路應成中國科技發展的方向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3日 17:47)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俞錚)只耗費了西方信息産業跨國公司研發費用的零頭,青年科學家胡偉武率領他的團隊自主開發出中國第一枚中央處理器(CPU)芯片——龍芯一號,終結了中國計算機産業“無芯”的尷尬歷史。

  然而,計算機行業這一最關鍵、最核心技術的開發是在爭議中起步的。一些人提出:在CPU芯片的核心技術上,國際巨頭領先太多,自主研發代價太高。關鍵技術可以通過引進獲得,中國要等到資金和人才積累多了,才有條件強調自主創新。

  “今天,胡偉武的自主創新之路顯然已經成為中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在京參加人代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代表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

  國家主席胡錦濤已明確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

  就在中國制定新的科技發展綱要之際,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去年底,一週之內安排了3次與科技工作有關的日程:看望著名科學家朱光亞、楊樂、李國傑;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研究“面向2020年的科技發展戰略”;隨後,他考察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

  “在中國制定新的科技發展戰略之際,國家主席採取如此密集的行動,表明最高領導層對中國科技戰略轉型的高度重視,”李國傑説。

  他説,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國科研人員跟蹤模倣多、自主創新少,科技界瀰漫著浮躁的風氣。“如果不儘快改變這些不利於自主創新的大環境,中國將在科技競爭中敗下陣來,在各國迅猛發展高新技術之時,中國可能會被邊緣化。”

  “以信息技術為例,如果現在不狠抓自主創新,等15或20年後國家財力充足了再抓關鍵技術突破,那時已沒有我們的機會了。”

  這位計算技術專家説:“實現從資源換技術、市場換技術到技術換技術的轉變,是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和産業由大變強等挑戰的必由之路,舍此沒有別的出路。”

  此間經濟界人士指出,中國在過去二十多年一直保持經濟高速增長,但經濟增長顯然不能只依靠投資拉動。當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000美元的時候,仍按原有的增長模式發展經濟,資源、環境將不堪重負。與此同時,技術發展戰略必須適應形勢,從模倣向創新轉變。

  龍芯一號的成功也可以證明自主創新戰略的經濟效益。據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諮詢組預測,到2010年,中國芯片産值將達2950億元人民幣,佔全球6%的份額。如果按照大約60%的産值來自封裝、測試和設計來測算,那麼芯片製造業銷售額約為1200億元。

  中國正在建立的國家創新體系是一種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安排。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科技政策專家方新解釋説:“建立國家創新體系,就是要建立宏觀和微觀的管理體制,包括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改革。只有在這種制度安排下,才能使人才在科研、生産和創新的實踐中成長。”

責編:戴昕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