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專家報告

衛留成: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 大力推進生態省建設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22日 16:38

  衛留成:海南省省長

  各位領導、專家、女士們、先生們:

  在這溫暖如春、鮮花盛開的初冬時節,我們來到美麗的海南島參加中國科協第六屆學術年會,圍繞“以人為本、協調發展”這一主題,展開高層次、多領域、跨學科的大型學術研討。這次盛會將進一步凝聚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創造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為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作出新的貢獻。在此,我謹代表海南省委、省政府,向大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向中國科協對海南省的關心和支持表示深切的謝意!

  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關係到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對於海南正在進行的生態省建設同樣具有根本的指導意義。下面,我想就海南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進生態省建設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同大家進行交流,以期使海南更好地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一、 海南生態建設的歷史性轉折

  海南1999年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省建設,五年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當初之所以決定建設生態省,是基於對世紀之交國內外形勢和本省省情的分析判斷而做出的戰略決策。從國際形勢看,自1972年首次人類環境會議之後,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全球的關注,一系列國際環境公約、協定紛紛出臺,要求各國、各地區在發展中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我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的國際行動,簽署了幾乎所有的國際環保公約和協定,並率先制定了國家“21世紀議程”,各省、市、區都在認真組織落實,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本地區的實施。在這種情況下,海南提出建設生態省,這是順應世界大勢的正確選擇,是發揮比較優勢加快海南發展的正確決斷。

  五年來,全省上下按照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的要求,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全方位推進生態省建設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通過實施生態公益林、漿紙經濟林等保護和建設工程,森林覆蓋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2003年達到54.5%。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態恢復工程成效顯著。增強了海南島生態服務功能,有效地保障了全省生態安全。二是環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通過推進工業污染防治和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提前完成了國家環保總局下達的“一控雙達標”任務。通過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使用生物農藥和有機肥料,農業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全省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三是按照與環境功能分區相適應的生産力佈局原則規劃産業發展,培育壯大了綠色農業、生態旅遊業等生態優勢産業,發展了汽車、電子信息等低污染的清潔型産業,將科技含量高但污染較嚴重的工業項目集中佈局在西部工業走廊。在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推動全省經濟以高於全國同期年均水平的速度增長。五年來,全省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7%,2003年人均生産總值突破1000美元。四是最近三年來創建文明生態村3356個,佔全省自然村總數的14.4%,這些新村作為生態省的細胞,使農村臟亂差的面貌徹底改觀,人居環境大為改善。以農村戶用沼氣池的推廣為突破口的循環經濟在海南農村中迅速發展,到2003年底已推廣沼氣池11萬個。五是通過開展面向各級決策者、青少年和公眾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了全社會生態環境意識,人為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得到遏制。

  在這裡我要特別強調指出的是,五年來生態省建設成就集中到一點,就是海南省在保持經濟適度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同時,一舉遏制住了環境質量下降的趨勢,使海南島整體生態環境質量發生了歷史性轉折,走上了良性演變的道路。大家知道,20世紀以前的海南島基本上保持了叢林密布、鳥語花香、景色奇絕的自然風貌。但自20世紀初開始發展傳統工業以來,由於片面地追求經濟發展,加上一段時期內日本帝國主義對海南島的掠奪性開發,致使海南島的生態環境發生急劇惡化,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以天然林為例,20世紀初天然林覆蓋率約佔海南島總面積的50%,1949年下降到35.4%,1980年下降到9.8%,1999年下降到最低點的4%。這就是説,海南島在短短的100年內為自身的經濟發展和“橡膠島”建設消耗了80%以上的天然林,遠遠超出全世界天然林在100年內消耗40%的同期速度。現在,通過五年的生態省建設,不僅總體森林覆蓋率大幅度增加,而且其中天然林覆蓋率恢復到12%左右,加上工業污染治理達標等多項有效措施,實現了整體生態環境質量由100年來的持續下降到21世紀初開始優化的歷史性轉折,開始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在《2000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曾經預測,中國經過巨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在2050年前後做到整體環境質量退化的“零增長”。海南省僅僅用了四年時間就實現了這個目標,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更為可貴的是,這個歷史性轉折不是靠放棄發展或減緩發展速度取得的,而是在海南經濟較快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同時實現的。這一點不但對海南本身有鼓舞作用,甚至對全國都有啟示意義。最近二三十年來,某些發達國家中的某些地區也曾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進,他們的某些成功經驗特別是發展環保科技方面的成果值得我們重視。但是他們的成功與海南生態省建設最重要的區別在於,他們的成功是外源性的,主要是依靠大量消耗窮國的能源、資源和向窮國轉移污染來取得的,世界上佔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決不應當也絕無可能重復發達國家所走過的這條道路。與之相反,海南的成功是內源性的,主要是依靠自身的資源、智慧、人力和正確決策取得的。這對任何國家和地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都有借鑒意義和示範作用。

  二、 生態省建設的後髮型“三贏”模式

  生態省概念是中國著名學者于光遠先生最早提出並從生態經濟學意義上加以闡述的。他在1983年9月赴青海調研時指出,青海省的開發建設不只是要注意環境保護的問題,還要在開發中正確地使用這個地區的自然資源,從中取得長期的最大的經濟效益。他建議用把青海建設成為“生態省”這樣的語言來表達他的這種主張。16年後,海南根據于先生提出的這些思想,在國家環保總局的指導和幫助下,從海南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生態省的設計、規劃和建設,從當初重點考慮經濟與生態的統一,進而把社會、文化等方面納入其中,逐步拓展和深化了生態省概念的科學內涵。經過五年的實踐,現在認識到,我們所要建設的生態省,是以生態優化主導全省經濟、社會、文化快速健康持續發展的省,是全面提升本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省,是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範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學方法,改變生産和消費方式,改變決策和管理方法,挖掘省域內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建設生態良好、經濟發達、人民富裕、社會和諧安康的文明省。

  為了實現這個宏偉的戰略目標,海南根據自身的特點,初步摸索出一條生態省建設的“三贏”模式,即考慮到發展是硬道理,但發展應以資源與環境容量高效利用為前提,以生態優化為主導,以科技進步為動力,拉動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與環境穩定改善,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的“三贏”。這種模式既不同於工業化時代形成的那種“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也不同於有人主張的“先保護、後發展”的路子。前者必然破壞整體生態系統,使發展進程難以為繼;後者將使海南永遠停留在貧困落後的狀態,這是海南800萬人民不會同意的。這兩種片面的發展觀,都錯誤地把經濟與生態看成是彼此孤立的存在,都曾對生態省戰略的確立和實施抱有疑慮。五年實踐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使絕大多數海南的幹部和群眾懂得,海南既不能走放棄發展、單純保護環境的路子,也不能走無視環境保護、單純發展經濟的路子,必須實施“三贏”的生態省建設模式,也就是內涵式、科技型的發展模式。

  在“三贏”模式中,我們力圖把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擺在核心的地位。由於目前海南的經濟實力不強,海南現實的選擇是使各類産業在原有基礎上逐步生態化,主要是在工業發展中盡可能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既提高經濟效益,又節約能源、資源,增加資源的循環利用程度,儘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目前海南正在大力發展的天然氣與天然氣化工、石油加工與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及配件、林漿紙一體化、醫藥和農産品加工等産業,就是這樣做的。預計在未來20年內海南的工業産值將會有10倍以上的增長。我們按照“不破壞資源、不污染環境、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原則,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以高科技為手段,推進現代工業發展。一是進行合理的區域佈局,把大公司、大項目、高科技企業集中安排在西部少雨地區,以利於對污染物進行集中有效的處理。二是採用先進的污染防治技術,把絕大部分的污染源消滅在生産過程中。實踐證明在現代科技條件下,只要政府嚴格要求企業認真做好污染控制,只要企業真正下功夫做是完全可行的。如新加坡的煉油化工業是其重要的主導産業,就沒有對該國造成環境污染,仍然是個環境優美的國家。造紙一般認為是污染企業,對於一般的小型造紙確實是,但上百萬噸的大型造紙項目,完全可以利用高科技使其環保質量達到國際標準。三是考慮到超出環境自凈能力的污染有可能在環境中逐步積累起來,我們通過産業結構的調整優化,關閉那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而經濟效益又很低的企業;杜絕興辦任何有污染的小企業,如小水泥、小造紙、小冶煉、小化工等;不接受污染環境、浪費資源、技術落後産業的轉移,給那些經濟效益高而又不得不佔有一定環境容量的企業騰出發展空間。同時,通過海洋、森林、大氣層等生態系統所擁有的巨大的自凈能力,化解掉排放出來的大部分污染。海南學者的初步估算表明,海南人均擁有的環境容量是全國人均水平的百倍以上,這是海南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我們的經濟發展要死守一條底線,就是在經濟社會較快發展的情況下,海南總體生態環境質量仍能繼續保持優化趨勢。

下一頁>>
第1頁
(編輯:戴昕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