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專家報告

    三、21世紀科技發展的趨勢

  從科學方面看,真正能夠對量子論和相對論産生革命性影響的思考還未成熟,因此21世紀初可能不會産生像20世紀初那樣的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

  從技術方面看,迄今為止産生了三次技術革命:

  (1)18世紀中葉以蒸汽機應用為標誌的第一次技術革命。

  (2)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應用為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

  (3)20世紀二戰之後,以電子計算機應用為標誌的第三次技術革命。

  第三次技術革命遠未結束,並將在21世紀初與生物技術的興起合而為一,最終改變人類的生産生活方式。

  (一) 跨門類科學與技術整合化

  在整個科學技術的結構中,最大門類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物質技術和社會技術。這類跨門類科學和技術必將在更深層次上融合。

  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世界性環境與發展運動,促使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走向大綜合。

  跨門類科學和技術整合化對於建構新的哲學認識論和方法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1)納米技術

  (N anotechnology)。

  (2)生物技術

  (B iotechnology)。

  (3)信息技術

  (I nformation technology)。

  (4)認知科學

  (C ognitive science)。

  NBIC——提高人類生存質量的科學集成。“會聚技術”

  (Converging Technologies),是指當前四個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領域的協同和融合。這四個領域分別是:納米科技、生物技術

  (包括生物制藥及基因工程)、信息技術

  (包括先進計算機與通信)、認知科學

  (包括認知神經科學)。“NBIC四面體”是這些技術融合的象徵。

  (二) 科學與技術一體化

  在未來,科學與技術一體化的趨勢將會增強,即科學子系統之間發生相互作用而産生整體效應,並顯示更多的社會功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生命科學技術可能成為科學與技術一體化的傑出代表。

  (三) 科學技術高度社會化,社會高度科學技術化

  新的世紀,科學技術活動由國家規模向國際規模發展,並向社會機體進行全面的滲透,並將成為人類社會的重要活動;在科學技術高度社會化的過程中,同時伴生著社會高度科學技術化。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依賴於科學技術高度發展所形成的巨大力量。

  四、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需求與前沿領域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振興經濟首先要振興科技。只有堅定地推進科技進步,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主動。當前,我國經濟正面臨著加速發展、調整結構、提高效益的重大任務,尤其需要全社會提高科技意識,多方面增加科技投入,真正依靠科技進步。科技工作要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在開發研究、高新技術及其産業、基礎性研究這三個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確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標。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中,中華民族要佔有應有的位置。

  所以,我們要著重研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人民健康和國家安全相關的重大戰略需求;及時把握物質科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數學與系統科學、腦與認知科學以及高技術的前沿發展、理論與方法創新;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理論與方法解決重大戰略需求,攀登科技高峰;改革創新體制,培養、吸引和組織創新隊伍,建設創新體系,革新科技管理與文化,實現我國創新能力的跨越發展。

  (一) 能源——必須滿足高效、清潔、可持續發展要求

  (1)可替代和可再生能源煤的清潔燃燒與轉化、油氣新發現、天然氣水合物、水力資源開發、高效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源、燃料電池、IGCC、多聯供等高效轉化。

  (2)清潔、高效、安全核能。清潔、高效、安全核裂變新堆型;聚變發電

  (磁約束與慣性約束)的探索。

  (3)節能及能源的有效傳輸及利用。電網調節與控制,用戶節能,超導發電與變換。

  (二) 現代農業——面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優質、多樣需求、高度市場化的生態農業

  (1)農業信息系統、農業GIS

  (市場、估産、氣象、耕地、災害)。

  (2)高産、優質、抗逆品種培育。

  (3)生態農藥、農肥、生物防治病蟲害。

  (4)節水及精準農業技術。

  (5)農、林、果、牧、漁等生態農業科學的新區劃。

  (三) 信息科學——必須滿足安全、高效、多樣化、網絡化、智慧化服務需求

  (1)信息安全。

  (2)智慧芯片。

  (3)超級計算。

  (4)高清晰攝像及顯示。

  (5)網格技術。

  (6)數學方法。

  (7)軟體。

  (四) 材料與先進製造——提高我國産品國際競爭力,滿足我國經濟社會國防戰略需求

  (1)超級結構材料,滿足國防、能源、汽車及航空工業需要。

  (2)綠色可再生結構材料,滿足建築、包裝、農業等大宗需要。

  (3)新一代微電子、光電子材料及其工藝,滿足IT産業的需要。

  (4)生物醫學材料,滿足醫療保健需要。

  (5)數字化、智慧化、全球化環境友好先進製造與過程技術。

  (6)納米技術與MEMs、SoC 。

  (7)分子設計、自組織、自組裝、自生長材料……

  (五) 資源、生態、環境

  (1)成礦理論創新與新勘察技術。

  (2)資源高效、清潔利用與可再生循環。

  (3)水、土壤、大氣污染的修復與保護。

  (4)固體廢棄物的清潔處理與利用。

  (5)自然災害的監測、預報與防治。

  (6)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的治理。

  使得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文明發展之路。

  (六) 人口、健康與生物安全——不僅是關於十幾億人口健康的大事,也是數以千億計的大産業

  (1)計劃生育與優生優育相關技術。

  (2)食物營養與安全。

  (3)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建設。

  (4)新流行病、傳染病防治技術與體系。

  (5)外來種質危害預防與利用。

  (6)新藥與疫苗研發平臺與産業化

  (天然源藥、中藥現代化、基因藥、蛋白質藥等)。

  (7)老齡化老年病對策與技術。

  (七) 城鎮化與城鄉基礎設施

  (1)城鎮規劃與綜合優化理論與方法。

  (2)信息、交通、能源、供水、生態環境、安全規劃與管理。

  (3)城鎮管理信息化、網絡化。

  (八) 戰略高技術

  (1)空天運載工具與技術平臺。

  (2)高效、潔凈、安全一次能源及二次能源。

  (3)超級計算與超級網格技術。

  (4)信息安全與軟體。

  (5)深部地球資源勘探技術。

  (6)生物信息學

  (基因組、蛋白質組……)。

  (7)納米精度先進製造技術。

  (8)超級結構與功能材料。

  (9)診斷、防疫與醫藥技術。

  (10)生態與環保技術。

  (11)超級科學與工程計算。

  (九) 科學前沿

  (1)認知極端條件下的物質結構與性狀:①量子結構與量子信息;②納米、團簇結構與性狀;③超高壓物質結構與性狀;④超強磁場物質結構與性狀;⑤極低溫物質結構與性狀;⑥分子設計、剪裁與組裝;⑦超快過程;⑧等離子體物理;⑨天體物理

  (反物質、暗物質、黑洞……)。

  (2)生命科學已成為熱點領域,正醞釀著重大突破:①信息生物科學;②基因組與功能基因組科學;③蛋白質科學;④理論生物物理、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⑤幹細胞科學;⑥分子發育生物科學;⑦分子生態科學;⑧分子生物協同進化科學。

  (3)交叉與複雜科學問題往往成為新的前沿:①複雜系統科學;②粒子物理與宇宙現化;③腦智科學;④環境科學中的物理、化學問題;⑤分子病原學與流行病學;⑥數學、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中的前沿問題;⑦微納系統倣生學,等等。

  (十) 公共科學、技術與支撐平臺

  (1)跨學科實驗平臺

  (同步輻射、散裂中子源、自由電子激光、核磁共振、極端條件……)。

  (2)公共科學觀察平臺

  (高性能應用衛星、高性能時標、公共空間實驗室、天文望遠鏡、海洋實驗室、可控生態試驗室)。

  (3)超級計算平臺與網絡

  (超級計算能力、網絡安全、系統與應用軟體)。

  (4)生物醫學公共平臺

  (生物安全實驗室、生物醫學信息學平臺、微生物與酶工程技術平臺、蛋白質科學平臺、功能基因組與生物分子設計技術平臺、克隆技術及幹細胞技術平臺、藥物篩選與分子修飾與合成平臺……)。

  (十一) 公共科學平臺

  (1)超級材料研發平臺

  (分子設計與分子組裝、材料過程控制、表面與界面技術)。

  (2)NT&MEMS研發平臺

  (微製備、微測試、微系統)。

  (3)生態環境與公共災害監測網絡

  (生態、環境、氣候、空間環境、地質災害等)。

  (4)公共數據庫、資料庫、標本庫、種質資源庫等。

  五、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與思路

  (一) 戰略目標

  1. 2010年前後

  (1)基本完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在若干重要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科技水平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前列。

  (2)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3)向社會不斷輸送創新人才與高素質的知識勞動者。

  2. 在建黨100週年前後

  (1)初步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科技整體水平達到世界科技強國的中等水平。

  (2)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競爭力大幅增強,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重大創新成果,為我國早日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3)培養和造就大批適應21世紀發展需求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3. 到新中國成立100週年前後

  (1)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科學水平躋身世界強國前列。

  (2)科技創新能力成為我國綜合競爭力中最具優勢的重要因素之一。

  (3)發展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運轉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

  (4)實現科技人才的國際化,形成國際化的人才隊伍。

  (二) 戰略思路

  1. 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廣泛參與雙邊、多邊和全球競爭與合作,大幅度地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與産業化能力

  (1)在多數領域,主要採用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再創新,儘快實現引進技術的本土化。

  (2)在具備條件的某些産業或産業發展的某些階段,加強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跨躍式發展。

  (3)在關係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能力,佔領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的科技與産業制高點。

  2. 增強科學技術基礎與後勁

  (1)加強基礎研究與重要高技術領域前沿的前瞻佈局,加強原始性科學創新,並在一些重要領域登上世界科學高峰,為我國中長期發展和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持續支持。

  (2)優先發展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物質與材料科學和重要交叉科學等重點領域,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與先進製造技術、新能源與環境技術、空間與海洋技術等對未來經濟、科技發展有巨大帶動作用的領域,選擇具有一定優勢的關鍵技術,力爭實現突破和跨越。

  3. 著力解決一些重要問題

  (1)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2)加強市場化改革進程,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與國家安全緊密結合。

  (3)改革與發展國民教育體系,開發人力資源。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通過改革與創新國民教育體系,將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是我國面臨的重大挑戰和實現現代化的關鍵。

  (4)弘揚科學精神,建設創新文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社會氛圍,提倡尊重知識創新,鼓勵技術創新,崇尚與支持創業精神,創導“愛國奉獻、求真唯實、誠信敬業、協力創新”的風範,樹立社會化、全球化、現代化觀念。

  (5)確保對科技與教育投入穩步增長,構建合理的投入結構和機制。①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是實現教育加速發展的根本保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巨大需求為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②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的世界新經濟趨向正成為教育加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量。國際上以信息網絡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為核心的新經濟發展趨向,以及由這一革命性變化所引發的日趨激烈的國際高層次人才爭奪戰,正在形成強大的驅動力量,要求我國加快教育發展,擴大培養規模和提高教育質量,儘快縮小人力資源差距和知識差距,以增強國際競爭力,應對激烈的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這既是嚴峻的挑戰,更是有利的發展機遇。

  六、新時期我國教育事業所面臨的機遇

  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施西部大開發、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大力推進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總體發展目標和戰略,都需要更加緊密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這從根本上提出了加快擴大教育規模,擴展教育內容,提高教育質量和實現教育形式多樣化的要求,更給教育面向社會發展需要進行機制創新和結構優化提供了深化改革的有利時機。

  技術手段的現代化為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信息技術正對教育産生革命性影響,加速了教育技術手段現代化,網絡教學等遠距離教育和多媒體教學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深刻改變著傳統教育手段、教學方式和方法,優質教育資源可以在大範圍共享,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效率大大提高,教育資源配置實現更大産出效益成為現實,給教育超常規發展帶來機遇。

  (一) 教育事業新時期的發展目標

  (1) 努力擴大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範圍,爭取實現中西部邊遠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基本普及,國民基礎教育躍向新的臺階。

  (2)使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由44%提高到60%左右,基本實現城鎮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就學的目標。

  (3)採取多種形式加快高等教育發展步伐,使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以上。

  (4)以跨越式步伐加速建立覆蓋全國各級各類教育的信息化網絡,遠程教育網絡基本覆蓋全部初中階段教育和部分小學;公共教育信息資源初步實現全民共享。

  (5)強化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溝通,加強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的銜接,構建起終身教育體系框架,最大限度地創造終身教育的機會。

  (二) 我國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均衡性決定了我們發展的道路選擇

  (1)利用比較優勢。工業化進程中的追趕,需要大量符合現代工業發展的技術人才和熟練工人;當前教育的歷史性責任和根本性戰略任務,是要致力於開發人力資源,迅速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人才。

  (2)建立競爭優勢。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需要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在國家科技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充分發揮現有科技資源和智力資源的潛力,依託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在增強科研機構和高校創新能力的同時,加大研究型人才培養力度,以期為國家做出創新成果和創新人才的雙重貢獻。

  (三) 加快培養研究型人才的戰略意義

  1.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

  (1)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人才培養具有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

  (2)經濟轉型和産業結構升級的急切要求。

  (3)可持續發展,實現依靠科技進步為主要增長方式。

  2. 滿足社會對高層次教育的需求

  (1)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對後大學教育的需求顯著增長。

  (2)人的個體充分發展要求相應的提升途徑。

  3. 研究型人才是發展知識經濟的核心資源

  (1)知識共享、國際合作和新技術發展為我國追趕發達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知識型産業的發展取決於人才培養和儲備。

  (2)發展以知識為基礎的産業是我國面臨的巨大挑戰,1997年,我國以知識為基礎的産業增加值為29.7%,遠低於OECD國家1993年49.9%的平均水平,與美國56.1%的水平差距更大。

  4. 應對經濟全球化導致的人才競爭的國際化

  (1)我國人才流失特別是有潛力的優秀青年流失狀況沒有根本改觀,大量留學人員滯留國外;跨國公司的涌入,國內人才競爭加劇;我國加入WTO,也急需大量國際化人才……

  (2)所以,人才的國際化和國際化人才是我們參與當前人才培養和人才競爭必須把握的核心要素。

  21世紀,是科技和理性的世紀,也是創新發展的世紀。在過去百年裏,中華民族有半個世紀曾飽經滄桑與磨難,也有半個世紀的崛起與奮進。歷史昭示我們, 一個缺乏科學理念和創新精神的民族註定是沒有希望的。儘管中國沐浴現代科學技術的歷史並不久遠,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中國完全有可能利用“後發優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依靠各級政府及廣大科學與教育工作者的勤奮和厚積薄發,依靠全國人民的堅強支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謝謝大家!

<<上一頁
第2頁
(編輯:戴昕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