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背景介紹

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綜述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28日 18:07

  一,南極的自然地理概況

  1, 南極地理概況


南極大陸衛星影像圖

  南極,被喻為地球的底部、遙遠的邊疆、地球的三極之一(南極、北極、峰極—株穆朗瑪峰),那麼,地球何處是南極呢?根據《南極條約》界定;

  ●南極區—南緯60以南的區域(包括海洋、冰架、島嶼和大陸)面積約5200萬平方千米 .

  ●南大洋—南緯60以南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渡洋的總稱,面積約3800萬平方千米.

  ●南極洲—南緯60以南的島嶼和大陸,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

  ●南極大陸—南緯60以南的陸地,面積約1200萬平方千米.

  ● 南極點—地球上南半球地理緯度90的地方。

  2, 南極氣候概況

  南極,又被喻為地球上最寒冷、風暴最猛烈、最洪荒的處女地;那麼,南極的氣候究竟有多麼惡劣?氣溫又低到如何程度呢?請看,“南極人”的考察報告和親身經歷如是説;

  ● 地球冰庫—南極大陸冰蓋平均厚度2500 M、最大厚度4800 M、冰的總體積為24x106

  立方公里,佔全球總冰量的95%。被喻為“地球冰庫”、“冰雪王國”。

  ●世界寒極—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為-25—-30,最低氣溫達-89。6C。較北極年平均氣溫低20C。堪稱為“世界寒極”、“地球冷源”。

  ●暴風故鄉—南極大陸的年平均風速達18-20 M/秒、最大風速達100 M /秒,素有“暴風故鄉” 和“風暴殺手”之稱。

  ●白色沙漠—南極大陸年平均降水量僅有50毫米,大陸中部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僅有3-5 毫米,是地球上最乾旱的地區,稱之為“白色沙漠”、“地球旱極”。

  ●世界之最—最後發現的大陸、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大陸、紫外線輻射最強的大陸、晝夜最長(半年白天-極晝。半年黑夜-極夜)的地方、最潔凈的大陸、、最孤寂、最荒涼的地方、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蛋白資源蘊藏量最多的地方

  二, 極地科學考察的意義

  極地科學考察(重點是南極)幾乎擁有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51個國家參與,包括世界經濟發達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她關係著全球變化和人類的未來,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高科技水平在國際舞臺上的展顯和角逐,在政治、科學、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都有其深遠和重大的意義,因此,倍受各國政治家的高度重視、全球科學家的嚮往。其重大意義如下;

  政治意義:中國的極地科學考察事業是振興中華、為國爭光、造福人類的事業。因此,深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重視、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和關注。自1984年中國政府組織首次南極考察至今,在短短的20年中,已成功地完成了20次南極科學考察和2次北極科學考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成為四大國際極地組織(ATCM--南極條約協商國組織、SCAR--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COMNAP—國家南極局局長理事會,IASC—國際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的正式成員國。從此,中國在極地政治、外交、科學研究、資源的和平利用和環境保護等國際事務中取得和維護了應有的地位和權益。

  科學意義:地球的南北兩極,是全球變化的驅動器、全球氣候變化的冷源、也是人類居住的地球與外星聯絡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南極,是地球上至今未被開發、未被污染的潔凈大陸,那裏蘊藏著無數的科學之謎和信息。在全球變化、特別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20世紀中,已有40多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100多個科學考察站,對南極開展了多學科考察研究,有多項重大科學研究都是在南極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例如;南極大氣層中臭氧空洞的發現與研究、南極冰下大湖——東方湖的發現與研究等。所以,南北極地區是科學研究和實驗的聖地,是與全球環境變化、經濟可持續發展、人類的生存和命運休戚相關的最後疆土。

  為探索南極地區在全球變化中的作用,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擬訂了一項區域性國際合作研究計劃,該計劃有7項核心科學問題;

  1, 南極海冰區在全球地圈—生物圈系統中的相互作用和反饋作用。

  2, 南極冰蓋、海洋和陸地沉積物中的全球古環境記錄。

  3, 南極冰蓋的物質平衡和海平面。

  4, 南極平流層臭氧、對流層化學和紫外線輻射對生物圈的作用。

  5, 南極地區在全球地球化學循環和交換中的作用:大氣和海洋。

  6, 在南極地區監測和探測全球環境變化。

  經濟意義:北極地區豐富的資源早已為人們所開發利用。而南極蘊藏著較北極更為豐富的資源和能源,有世界上最大的鐵山和煤田、豐富的海洋生物(特別是南極磷蝦)和油氣資源、地球上72%以上的天然淡水資源。所以,南極是地球上至今惟一沒有常住居民、沒有國界、其巨大的潛在資源未被開發利用的獨特地區。作為人類共同的財富——南極資源的和平利用及其領土的歸屬問題,始終是南極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在21世紀中,南極這一懸而未決的棘手問題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有待於世界共同協商解決。

  社會意義:自我國開展極地考察的短短20年中,在科學考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國際極地事務中所起的作用與影響,充分反應了我們偉大祖國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和科教興國戰略指引下,經濟持續發展、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綜合國力大大增強的日新月異面貌,這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極地考察事業的發展、鼓舞了極地考察健兒為祖國、為科學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創新精神。與此同時,也由於極地充滿著神奇色彩和科學之謎,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學生對極地充滿著濃厚的情趣,被深深地吸引和嚮往,他們渴望更多地了解極地、認識極地、更好地支持和參與極地考察。被“極地人”的敢與冰魔爭高低、誓為科學獻青春的“極地精神”和人生哲理所折服、所敬佩、所學習、受益匪淺,都立志要在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崗位上為人民、為社會做出更大成績和貢獻。

  三、中國的極地科學考察事業

  1,中國應當開展南極科學考察


南極暴風天氣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以竺可楨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學家就呼籲,中國應當開展極地科學考察。

  眾所週知,南極是地球上最後發現的一塊潔凈大陸,是科學實驗最理想的聖地,是至今未開發的資源寶庫,是全人類共有的地球饋贈。為此,中國對考察和認識南極、保護南極環境負有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同時對國際南極事務也應有自己的觀點、立場、發言權和決策權,對南極應享有自己的合法權益。為了全人類的進步、和平與發展,也為了共同考察和探索南極潛在的科學之謎,中國應當,也有能力開展南極科學考察。那是因為;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優秀文明歷史,我們的祖先有著四大發明貢獻給世界與人類。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已融入了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今天,改革開放的新中國,正以天翻地覆、日新月異的速度向前發展、振興科技、強我中華、走向世界、造福人類已成為中華大地的主旋率,中華民族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志氣和能力,中國人也有志氣和能力探索太空、地球的海洋和南北極、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中國的極地科學考察事業


南極科學考察站分佈示意圖

  我國極地科學考察起步于80年代初期,與早期先進國家差距一個世紀。自1984年我國首次組隊開展南極科學考察並成功建立我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基地----中國南極長城站(南緯6213',西經5858',距北京距離約15701千米)至今,已走過了20個年頭。繼1985年建成長城站後,又于1989年2月在東南極大陸的拉斯曼丘林地(南極圈內)成功建成第二個常年科學考察基地----中國南極中山站(南緯6922',東經7623',距北京距離約12553千米)。我國已在北極建成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站。在不久的將來,我國還將在南極內陸冰蓋上建立科學意義更深遠的第三個考察站。

  從1984年至2004年的20年中,我國以長城、中山兩個常年考察站和極地科學考察船作為考察基地,廣泛開展了極地氣象學、地質與地球物理學、海洋學、生物學、高空大氣物理學、測繪學、環境科學和人類醫學等多學科考察,取得了令世人讚嘆的科研成果,培養了一大批極地科研人員和後勤技術隊伍,通過他們的艱辛工作和拼搏奉獻,在短短的20年中使我國的極地科學考察研究工作跨了三大步,將100年的差距縮短到了零的距離。

  1984年到1990年為第一步,主要是建立自己的科學考察站,同時開展極地常規和面上的科學考察,探索極地奧秘和積累考察經驗,培養極地科學考察與後勤支援技術人才,也限于支撐條件有限和對極地國際事務了解不多,這期間主要以常規觀測、單一學科、小範圍為重點,科學研究目標不集中和重點不突出。

  1990年到1995年為第二步,初步形成了以一船(極地考察船)兩站(長城站、中山站)為科學考察的後勤支撐和保障體系,一所(中國極地研究所)和多學科研究室為研究實體的格局,較高水平的制定和實施了中國南極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突出了七個方面的科研課題,分別為:

  7, 南大洋磷蝦資源與開發利用研究;

  2, 南極重點地區生態系統研究;

  3,極重點地區生態系統研究;南極大陸與陸架盆地岩石圈結構、形成、演化和地球動力學以及重要礦産資源潛力研究;

  4, 更新世晚期以來氣候與環境變化及現代環境背景研究;

  5, 南極與全球氣候環境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研究;

  6, 南極地區日地系統整體行為的研究;

  7, 南極環境對人體生理、心理、健康及勞動能力的影響及醫學保障研究。

  1989年到1990年的國際徒步橫穿南極科學考察,在中國、英國、美國、前蘇聯、法國、日本等六國中,就有中國的科學家參與並承擔了考察隊中惟一的極地冰雪氣候環境研究課題,表明了中國的南極科學研究在國際南極研究的水平和地位。

  通過5年眾多研究人員和後勤技術保障專家的努力工作,在南大洋磷蝦生態系統研究、南極洲地質構造研究、高層大氣物理學研究等三大研究領域中,獲得了高水平科研成果,得到國際科技界的認可和讚賞。

  從1996年至今為第三步,在取得“八五”計劃科研成果的基礎上,中國的極地科學考察在“九五”期間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基本與國際接軌,主要表現在:(1)制定了與國際南極科學研究目標一致的科研計劃——南極地區環境異常對全球變化影響研究(2)成功地組織了四次南極內陸冰蓋科學考察。從1996年中國第13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開始,至2003年第20次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結束,連續四次開展難度極大的內陸冰蓋環境科學和格洛夫山的地質與隕石科學考察,縱深內陸冰蓋1100公里,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關注。這一成功表明了中國的極地科學考察已向世界前沿研究領域前進了一大步。(3)在“九五”期間,實施了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南極洲對全球變化的作用與反饋研究”。(4)成功地組織了2次北極科學考察,有來自中國(包括台灣、香港)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多年從事極地研究的資深科學家,而且有來自於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芬蘭、加拿大等國家的科學家和專家參加,組成了一支由中國政府組織的、以中國科學家為主體的國際北極科學考察隊,這是20世紀末和21時機初,世界各國對極地開展大規模、多學科、國際化、立體式的一次探索自然的科學考察活動,考察研究的目標十分明確,那就是始終緊扣全人類關心和科學研究敏感的全球變化,特別是全球氣候變化問題,考察研究區域涉及北太平洋、北冰洋、楚科奇海、東西伯利亞海、波弗特海、北極冰緣區、浮冰區和多年浮冰區。考察學科包括海洋學、氣象學、高空大氣物理學、生物學、地質學、測繪學、地球物理學、環境學和人文地理學科和漁業資源調查。形成了一個海、冰、氣、生物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立體全方位考察。中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抵達了北緯8030'前所未有的高緯地區,開創了中華民族航海史上的先河。(5)2002年7月,在上海成功的舉辦了“第27屆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大會”和“第14屆國家南極局局長理事會”,有來自30多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和科學家500多人與會,這也是自我國成為SCAR正式成員國以來,第一次承辦的南極研究最高層次的國際大會。

  目前正在實施的“國家南極考察‘十五’能力建設計劃”,將極大的提升我國極地科學考察的高新科技的支撐能力和國際先進的實驗手段。

  中國在短短的20年中,通過自己對南極和北極實質性的科學考察活動,對人類探索極地科學奧秘、保護地球生態環境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贏得了在南北極國際事務中的合法權益和科學研究中應有的作用和地位,隨著國家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在21世紀中,中華民族將繼續遵循鄧小平同志 “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貢獻” 光輝題詞所指引的方向,為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和平與和諧做出更多的貢獻。

  3、我國在國際南北極科學考察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於我國在極地科學考察(重點是南極)中的長足發展和取得了突出科研成果,中國在國際極地事務中也相應取得了應有的合法權益和地位。

  1983年06月,成為《南極條約》締約國;

  1985年10月,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ATCPs) 正式成員國;

  1986年06月,成為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 正式成員國;

  1990年08月,成為國家南極局局長理事會(COMNAP)成員國。

  1994年08月,中國政府批准《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

  1996年04月,成為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IASC) 正式成員國。

  中國已在有44個國家參與的南極條約體系和有18個國家參與的北極科學考察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和作用。

  四、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我國極地科學考察事業的關懷和重視

  極地科學考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水平的全面顯示,是振興中華、造福子孫的宏偉事業,為此,中國極地科學考察事業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親切關懷和重視,受到全國人民的大力關心和支持。1984年10月,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遠征南極前夕,日理萬機中的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貢獻”的光輝題詞,1988年11月,又為中國南極中山站題寫了站名。繼之有陳雲、楊尚昆、李先念、嚴濟慈、方毅等老一輩中央領導都為南極考察題詞。1994年6月,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同志向在南極洲的各國考察站發去“1994年南極仲冬節賀電”,1997年12月,他又為中國南極長城站題寫站名。溫家寶、曾培炎等中央領導,李鵬、朱鎔基、喬石、陳雲、楊尚昆、李先念、嚴濟慈、方毅等原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先後為我國南極科學考察題詞。以鼓舞著極地勇士為祖國爭光,為科學奉獻、為子孫造福。

  五、極地精神

  地球的南、北極是我們人類生存的星球上緯度最高、暴風最惡劣、氣候最酷寒、與世隔絕的孤寂地區。人們在那兒開展科學考察研究工作,不僅要具備淵博的科學知識,還要具有強健的體魄和獻身科學、為國爭光的精神,不懼艱險,敢於同自然抗衡的毅力和鬥志。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全體隊、船員,就是肩負著民族和人民的重托,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將“使命感”、“榮譽感”和“責任感”融為一體、深係心中,告別祖國和親人,遠渡重洋、奔赴南極,在冰天雪地、暴風肆虐的南極洲,抗冰擊雪、撥風鬥寒,力克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硬是用自己頑強的意志、堅忍的毅力、沸騰的熱血、辛勤的汗水在白雪皚皚的南極洲,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基地----中國南極長城站,填補了我國科學研究的空白,把莊嚴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南極上空,鑄造了極其難能可貴的《南極精神》,那就是“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忘我獻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那就是“遵守紀律、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的集體主義精神;那就是“腳踏實地,一絲不茍,嚴肅認真”的科學求實精神;那就是“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精神。

  20年來,歷次中國南北極考察隊隊員繼承和發揚南極精神,沿著鄧小平同志為南極光輝題詞指引的方向,頑強拼撥、無私奉獻,圓滿完成了一次次南北極科學考察重任,開拓進取,奮發有為,攻克了一個個極地科學研究高峰,使中國在國際極地舞臺上的地位明顯提升,影響突顯增大,作用日顯增強。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研究員 顏其德)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