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科技頻道 > 春天的記憶 > 春天的記憶 > 正文

大眾營養師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0日 13:23

  上個世紀70年代曾經肆虐中國的“克山病”,是一種危害極大卻不明原因的怪病。作為“克山病防治小分隊”領導者之一,葛可佑與同事們一起于1978年深入我國東北和西南克山病病區開展病因研究。當地以玉米馇子、高粱米為主食,幾乎沒有什麼副食,膳食單調,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葛可佑教授和他領導的克山病防治小分隊終於在國際上首次明確了硒與克山病的關係,即硒缺乏是克山病的病因.這是我國首次向世界發佈硒與克山病關係的研究成果,引起硒學術界的轟動,從而集體獲得了國際無機化學會頒發的施瓦茨獎。國民營養缺乏的問題,也在1978年之後提了出來。

  在投身克山病防治工作的日子裏,葛可佑曾多次奔赴病區,看到的是遍佈各個角落的貧窮與落後,不僅僅是缺食少糧,也不僅僅是缺醫少藥,更可怕的是廣大人民的營養知識如此貧乏,他們不懂得如何用有限的資源獲得最多的營養。看到農民竟然用雞蛋去換麥乳精喂哺嬰兒,這給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自80年代起,特別是1982年全國營養調查後,葛可佑教授越來越感到我國人群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存在各種營養問題,而針對這些問題的防治科研工作很薄弱,特別需要進行有組織的監測和改善。同時,這也是國際營養工作發展的需要。他意識到,雖然自己是在顯微鏡下搞病理的,但是中國人面臨的營養問題遠不是在實驗室裏能解決的,研究廣大人群的營養問題或許比顯微鏡下的新發現更重要,中國亟待開展公共營養工作。營養的問題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説,是那麼的遙遠。他放棄了從事多年的營養病理學研究,致力於我國公共營養研究的開拓工作,帶領兩個年輕人,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公共營養研究組,現已發展成為有十八人的公共營養研究室。就這樣,中國第一個公共營養研究室誕生了,但是葛可佑教授開始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操心,“大眾營養師”稱號由此而來。

  中斷23年的中國營養調查,于1982開始恢復,中國人營養問題被葛可佑當作事業來經營了。他是1982年營養調查的負責人。營養問題已經被一個經濟剛剛開始起步的國家,當作重要的問題提到議事日程,這一年的調查主要內容是中國人吃飽了沒有,缺不缺營養。而1992年的全國營養調查,主要內容卻是中國人吃好了沒有,並且首次增加個體調查情況,全民大規模的補鈣也是從那時開始的。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中國人已經從解決溫飽到營養均衡開始跨越。

  2004年全國營養調查,內容又發生了變化,營養與健康開始聯手,營養與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關係也逐漸明晰了起來。人們在滿足溫飽,日子走上富裕以後,更加關注的身體健康。近70歲的葛可佑工作內容也發生了變化,他從一名醫務工作者到營養工作者,最後成了為大眾服務的保健營養師。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