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科技頻道 > 春天的記憶 > 春天的記憶 > 正文

我的藍天夢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0日 12:58

  他只有初中文化,卻能從一個餐館老闆搖身變成中國惟一一位私人飛機製造商,他有一條完全屬於自己的跑道,還擁有中國第一片真正屬於私人的藍天,那就是國家正式批准他使用的直徑為6公里的低空空域。從開餐館到造飛機到造遊艇再到做遙感,原永民,一個令人稱奇的傳奇式人物,是什麼給了他機遇與信心,他與一九七八又有著怎樣的關聯與故事呢?

  人物:原永民

  他,只有初中文化,無論如何,你很難將他與科學或者科技聯絡起來。

  他,是一個開飯館的,你實在很難想到他居然造起了科技含量極高的飛機。

  他,屬猴,你很難想到今年本命年的他,不但自己玩飛機玩艦艇,還把自己生産的飛機出口到了美國。

  他,相信科學、利用科學,在賣麵條與造飛機之間找到了平衡與共同點,悟出了相同的科學道理,他利用這個道理實現了自己的飛翔夢。

  原永民,一個執著地熱愛科學、追求科學、感受科學,擁有科學夢想的追夢人,一九七八年以來,他用自己特有的執著與毅力,創造了一個個前所未有的奇跡。學歷並不高的他似乎離科學很遠,但實際上又是很近,因為他已經站在了中國輕型飛機製造的最前沿。

  一九七八年與其説是中國科學家們的春天,不如説也給了原永民這樣一個小人物一個暢想科學夢的空間,一個開面館的小老闆,究竟經歷了什麼,是什麼給了他勇氣?是什麼給了他機會?是什麼給了他信心?他又是如何把自己生産製造的飛機送上藍天,圓了自己的藍天夢?

  原永民並不是專業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科學家,因此在《記憶二十六》系列片中他應該説是一個比較另類的人物,但是,這正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反映科技大會召開二十六年來給人們帶來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光是思想精神領域的,更是經濟領域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原永民依靠科學的力量實現了自己的藍天夢,從某種角度來説,正好説明科學的春風已經吹向了所有的人,包括一些小人物。

  原永民,48歲,北京市工商聯執委、中國第一傢俬營飛機製造企業的創立者,從賣餃子開餐館到玩高科技製造飛機,原永民以非凡的跨越使他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人物。

  一九七八年,原永民還在全中國最具有科技含量的地方、當時的中科院院長郭沫若親定設立的中關村餐廳當餐廳大組長,那時,剛滿二十二歲的他能夠經常見到陳景潤、郭沫若、錢三強等大科學家,七八年科學大會召開,他親眼目睹了科學家們的喜悅,科學家們紛紛到他的餐廳舉杯慶賀,個個喜氣洋洋、歡天喜地,他快樂地與科學家們一起分享著喜悅,他感到,科學家們的春天來了,而這股春風也悄悄地吹向了他,他的心也開始蠢蠢欲動。這時的他感到自己雖然離科學家們很近,但離科學卻是非常遙遠。但卻是從那時起,原永民做起了自己的科學夢。

  在中國科學院這個與眾不同的環境裏,在中關村這個全中國最有科技含量的地方,原永民感到自己正一步步被科學所吸引,從小他就非常喜歡飛機和艦艇,有關飛機和艦艇的雜誌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必買必看的書籍,於是他的心中有了一個從不被人知曉的夢想:開著自己製造的飛機翱翔藍天。

  為了圓夢原永民在自己的餐館門面上畫了一架飛機,直到一九九三年中科院的幾個高級知識分子拿他打趣説,你這麼會掙錢,有一個項目你幹不幹?原永民聽到了一個讓他驚喜不己的事,“造飛機”,於是便有了原永民第一次乘坐飛機的經歷,他到南京買回來了一個輕型飛機製造的專利和一摞圖紙。

  買回了專利卻無人能懂,每天抱著圖紙就像抱著一顆定時炸蛋一樣,原永民開始著急,這傢伙如果不能扔出去炸出錢來,就難免最終會炸傷自己,一定要把它搞出來。那一年,原永民邂逅了原航空部小飛機處的處長宋國權,原永民一聽他在航空部,七月份就要退休,就如同天上掉下根救命草一樣,抓住了就沒放。1993年8月,航空部的幾個老專家退休,齊茬茬地來到原永民面前,這些輕易不出山的國家級人物成了原永民圓夢的關鍵力量,有了這些難得的寶貝,原永民欣喜若狂。

  並不高大的原永民的耐力和意志力驚人,三年辦手續,兩年搞試飛,弄不好了還會破産,這時原永民的希望也跟著飛機飛上了天。除了造飛機,他還造飛艇、熱氣球,後來,原永民又把視線從藍色的天空投向了藍色的水面,他説21世紀的中國人將飛機藍天上,遊在碧水中,這也許是原永民把懸在天上的飛機和浮在水中的遊船聯絡在一起的情結。他與中國航空運動協會聯合成立了中國飛行俱樂部,讓中國人圓飛翔夢,這是國內第一個飛行俱樂部。

  原永民,講話生動、實在,富有感染力,他愛笑,笑起來臉上的皺紋如山川溝壑,憨態可掬。對科學,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與感受,他的勇氣、執著、耐力及發現力更能從小人物的身上反映大科學,他與一九七八科學大會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絡,有對二十幾年來科技發展的真情實感,從他的身上,我們能夠極為強烈地感受到中國科技二十六年來的發展以及國家對科學技術領域的政策傾斜與實力。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