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科學探秘 > 正文

秘色瓷的真相(下)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6日 13:41)

  相傳,唐代,在浙江的越窯,匠人們曾用秘密配方燒製成“秘色瓷”,幾百年來,沒有人親眼見過這種瓷器,秘色瓷幾乎成了一個虛無飄渺的美麗傳説。然而,讓考古學家們絕難想到的是,在距離浙江千里之外的陜西,發掘埋藏有佛指舍利的法門寺地宮時,人們竟意外地找到了有確切記載的秘色瓷器13件!

  這個跨躍千里的巧合,將人們引入了更加複雜的謎團深處……

  就在人們為秘色瓷到底是一種高質量的青瓷 還是有一種秘而不宣的奇特配方而爭論時,又有人提出了疑問:法門寺這批惟一有確鑿身份的秘色瓷是不是像史籍中記載的那樣産自越窯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直接關係著秘色瓷的真相。


法門寺地宮內的八棱凈水瓶

  如果地宮內的秘色瓷産自越窯,那麼這種瓷器很有可能是一種青瓷。如果它們並不是越窯燒制的,情況將變得充滿戲劇性:也許 還有一種專門燒制秘色瓷的窯場仍舊埋在地下 不為人知;也許在那裏 能夠找到傳説中的秘密配方……

  字幕:陜西 銅川

  就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秘色瓷的前兩年,從陜西省銅川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祚振西教授帶領的考古隊 在這裡發現了一個新的瓷窯窯址!對照史書,這裡就是著名的古耀州窯!

  更關鍵的是,文獻中提到,這裡有一種瓷器與秘色瓷極為相似。在唐代,西安是整個王朝的都城,在距離西安只有數十公里的銅川生産秘色瓷,顯然比遠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更容易控制和調動。法門寺地宮內出土的這批秘色瓷 有沒有可能 就是耀州窯生産的?

  陜西省考古所迫不及待的召回祚振西,想要請這位經驗豐富的陶瓷專家作出鑒定。

  採訪祚振西:一齣土以後,他們就給我打電話説你來看看,有沒有耀州窯的。打開我們看得非常細,發現不是耀州窯的。

  除去器形、釉色之外,最關鍵的一點證據在瓷器的底部。仔細觀察法門寺秘色瓷碗盤的足底,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一圈點狀斑痕,這是燒制瓷器時,用一圈泥丸墊底形成的痕跡。而耀州瓷在燒制時採用的是疊燒的方式,把碗盤摞起來放入窯中,碗與碗之間用三角形的支墊支撐,燒成後會在碗的內底心形成三個點狀的支燒痕。相比之下,地宮內出土的秘色瓷內底光潔,瑩潤如玉,遠遠看去,仿佛總有半碗清水盛于碗底,這樣精湛的工藝和特殊的支燒方式,在耀州瓷中是找不到的。

  又一個關鍵證據出現了!在法門寺地宮內,連接前室與中室的甬道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隻八棱靜水瓶。這支瓷瓶 雖然沒有同其他13件碗盤放在一起,但從質地、釉色上看,與地宮內的其它秘色瓷如出一爐,更關鍵的是,瓶子底部也留下了一圈點狀的支燒痕跡,據此判斷,它應該同樣是秘色瓷,也就是説,法門寺地宮內出土的秘色瓷,不是13件,而是14件!

  正是這只八棱靜水瓶,成了破解謎團的鐵證!在浙江上林湖越窯遺址中,人們也曾經找到過這樣的靜水瓶,經過對比,人們發現,相距千里的兩個瓷瓶竟是驚人的相似!

  採訪浙江省考古所沈月明:那是跟法門寺地宮幾乎是一樣的,我們國內很多專家也都看了,他們看了以後很吃驚,進一步明確了秘色瓷是越窯燒造的。

  至此,秘色瓷的輪廓漸漸清晰了:傳説中的秘色瓷確有其物,陜西法門寺地宮內的瓷碗、瓷盤和八棱靜水瓶就是確鑿無疑的證據,而這種瓷器的産地,在千里之外專門燒制青瓷的浙江 上林湖越窯!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南方的越窯就已經舉國聞名,聰明的匠人們不斷完善著青瓷的燒造技術,其中的精品如冰似玉,令人驚嘆,最終,成為皇室專用的特供品──秘色瓷!在後世的演進中,秘色瓷出現了更多的造型,這些精美絕倫的傑作,是古陶瓷藝術品中的無價之寶。

  秘色瓷産自越窯,是一種青瓷,這結論聽起來順理成章,又與史書上的記載遙相呼應,看來,謎團似乎已經破解。然而事實上,沉浸在一片喜悅中的人們還並不知道,真相 仍舊掩埋在上林湖的一片廢墟之中。

  字幕:2003年

  馮松林,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研究員,這年,他已經是第三次來到上林湖。2001年,他同浙江省的考古人員一起,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下,開始了一項特殊的合作──用現代核分析技術揭開秘色瓷的真相。秘色瓷是越窯燒造的精品青瓷,這在學術界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難道還有什麼別的隱情?

  不久前,浙江省的考古人員在上林湖成片的廢墟中,有了一個特殊的發現。

  這些堆積成山的陶瓷碎片大部分是因燒制失敗或特殊目的而被工人故意摔碎的,其中,有大量的匣缽碎片。

  匣缽,就是專門用來裝燒瓷器的容器,燒造時,先將塑好的胎裝進匣缽,再將匣缽放入窯爐,這樣一來,既可以保護瓷器,也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窯爐內的空間。

  考古人員在窯址廢墟裏,找到了一種特殊的匣缽碎片。

  採訪:其胎泥與器物一樣,口還用釉封起來了。要取出器物必須打碎匣缽。

  一般説來,匣缽所用的泥胎質地是很粗糙的,而且作為裝載容器,不用密封,這樣可以重復使用。然而在上林湖越窯中,卻有一種特殊的匣缽,選用上等胎泥,在裝入器物入窯前,還用釉料將口部密封。古人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這不由得讓人又一次想起了那個傳説:要燒成秘色瓷,必須使用一種秘密配方。

  如果秘色瓷是一種青瓷中的精品,那就意味著,它跟一般青瓷一樣,使用同一種胎料,涂同一種釉料,放在同一窯爐中燒制,只是在開窯後,那些質量較高的上品,才被單獨提取出來,冠以“秘色瓷”的稱謂,供奉給朝廷。也就是説,秘色瓷只能偶然獲得,與傳説中的秘密配方毫無關係。然而,特殊匣缽的存在卻分明是在告訴人們,古人在生産某種瓷器時,使用了特殊的方法!

  秘色瓷確實産自越窯,但它真的就是一種青瓷嗎?在這些匣缽裏,到底裝著什麼秘密?

  馮松林決定用科學實驗解開謎團。

  經過射線照射,每種物質都會發出自己特有的射線,測量這些射線,就能知道這種物質的組成元素和含量的多少。用這種辦法,讓越窯中的青瓷精品與秘色瓷分別接受照射,對比它們的數據,就應該能夠得到某種答案。

  如果數據一致,證明兩者是同一種東西,如果區別顯著,則告訴人們,在看似相似的秘色瓷與青瓷之間,暗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瓷器分為表面釉層和內部胎體兩部分,課題組計劃分別比較釉層和胎體,用兩方面的結果彼此驗證,實驗首先從胎的分析開始。研究人員將秘色瓷與青瓷分成兩組,分別磨去表面的釉層,製成純胎樣品。取出一定量放入反應堆中進行中子輻照,以便激發出樣品自身的射線。傳輸線的這一邊,能譜儀自動探測和記錄著由樣品發射出的各種元素信息。電腦前,人們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數據的變化,每一次微小的積累,都是實驗向前遞進的關鍵一步。

  經過若干個小時的採集,所有數據都被精確的記錄下來。研究人員在一堆抽象的數據符號中尋找著兩組樣品之間的內部信息。終於,有關胎的分析結果出來了。

  採訪馮松林副研究員:有幾十個元素有區別,不是一個兩個,區別是比較明顯的。

  數據顯示,秘色瓷胎樣中鋯、鈷、鉿、鈾等元素含量較高,而在青瓷樣品中,這些元素的含量則不是主要成分。這種差異説明什麼?

  採訪馮松林教授:重復的淘洗後,有的元素就會低的,比如有些礦物顆粒的元素,它因為礦物顆粒給洗走了,含量就比較低。含量比較高的元素已經被篩選走了,剩下的有些元素它就含量反映偏高了。

  用來制胎的粘土,並不是取來就用的,在使用前,要進行夯砸和淘洗。

  分析數據顯示,秘色瓷的胎泥經過了極為嚴格的篩洗,胎料中的成分已經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在高溫燒制時會不會直接影響瓷器的性質呢?

  不管怎樣,可以肯定的是,從最初的制泥工藝開始,秘色瓷就已經被特殊對待了,如果只是偶然獲得的,古人又怎麼會在第一步就有意採取一些不同的措施呢?

  這個試驗結果帶給課題組一種新奇的暗示,它似乎隱隱約約的指示了另一個方向──秘色瓷很可能是專門燒制的!這個大膽的假設令整個課題組興奮不已,研究人員立刻著手進行下一個環節的對比:分析兩組樣品的表面釉層。

  這是整個謎團的焦點,如果秘色瓷真的像傳説中提到的那樣 使用了秘密配方,這個配方,就是用在釉料上。

  工作人員緊鑼密鼓的計劃著這個重要環節的實驗,準備制取釉層樣品,然而,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

  採訪馮松林教授:要把釉取出來,釉必須與胎分離出來,而這個釉是很薄的,幾十個(微米),那你想想,跟張紙差不多薄,你如何單單取出這些釉來,而且燒的時候,瓷土的成分已經滲透到釉裏了,在磨去胎的時候,一定要磨到一點看不到胎的痕跡來,你才能用,在這種情況下釉的制樣非常困難,所以目前釉我們還不能給出有損分析的數據,因為取樣太困難了。

  就在整個實驗進入到關鍵階段時,一個未曾料到的環節成了最嚴重的制約。有損分析,這曾經是被眾多科研機構成功使用過多次的方法,此時,卻根本派不上用場。這種方法必須在被測物表面取下一小部分用來進行試驗,然而,要將附著在瓷器表面的一層薄釉取下來 幾乎不可能,更何況這些珍貴完整的古代器物,也不允許任何原因的人為破壞。

  採訪:一個完整的東西,尤其是珍貴的完整的東西,儘管你可以打窟窿打得很小,它畢竟是打了一個孔,修復以後實際上是一個瑕疵,對這個瓷器本身的價值是大打折扣,這是誰都不願意的。

  秘色瓷,中國陶瓷史上極為神秘的一種瓷器,它如冰似玉的釉色令人驚嘆,傳説中,這種釉色是因為使用了一種秘密配方,這個説法是真的嗎?秘色瓷到底是不是青瓷?

  現在,胎質的分析結果已經使這個謎團初露端倪,正當人們想要進一步窺探真相的時候,實驗方法卻成了一個無奈的局限,它讓人們駐足在真相邊緣,可望而不可及。如果沒有其它的方法讓實驗繼續,這一重大課題的研究將半途而廢,人們只能駐足在離真相僅有一步之遙的地方。

  課題組的研究人員沒有放棄,他們想到了另一種分析方法,這種在原理上完全可行!研究人員將這種方法直接稱為“無損分析”!用X射線取代了中子輻照,兩種方法原理相同,但無損分析法卻無需取樣,直接將器物接受照射就能測得數據,用這種方法進行藝術品分析鑒別,這在以前,還從未嘗試過。然而,對於珍貴的秘色瓷和難以取樣的表面釉層而言,這或許也是目前惟一的方法了!

  課題組決定第一個吃螃蟹。實驗在縝密細緻的計劃下繼續進行。工作人員小心翼翼的將器物放置到平臺上,將瓷器表面不同的幾處分別對準射線放射孔,耐心的等待著最終結果的出爐。

  在燒制秘色瓷最重要的環節上,古人有沒有做過特殊處理?答案將在這次的實驗中揭曉。

  幾天后,關於釉層的綜合分析結果出來了!

  採訪馮教授:分析完了以後讓它來排隊,秘色瓷它自己排成一個小的隊伍。那麼它各自排在不同的隊伍,説明它是歸不同的類別,也就反映了它的一些內部特徵的差別,這些差別實際上也就是它在燒制過程中、生産過程中,一種專門的燒制才能造成這樣。

  這個結果把人們的想象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在釉料的選用上,秘色瓷也與青瓷有區別,也就是説,秘色瓷的確使用了一種特殊的釉料!這是古人刻意為之的第二個證據,它與胎的分析結果內外呼應,提供給人們一個全新的答案:

  採訪馮教授:根據我們的分析結果,有損的無損的,胎的釉的,裏面的數據,我們認為,秘色瓷應該是專門燒制的而不是普通瓷器裏面一些好的品種,這是我們的一個解釋。

  馮松林感到欣慰。用無損分析法檢測古代文物的第一次嘗試成功了,而它得到的科學結論同樣令人稱奇。馮松林將分析結果告訴了共同合作的浙江省考古人員。在那裏,人們還在對窯址中發現的特殊匣缽進行研究。這些專用的密封匣缽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是為了保密,讓人無法窺探裏面用了怎樣的胎料和釉料?還是秘色瓷在燒造過程中的一種特殊要求呢?

  採訪:顏色與匣缽的使用有很大關係。口用釉封起來,就是在還原狀態下燒成的,顏色會更青綠。

  這個推論使秘色瓷在第三個環節上也出現了不同,不僅在前期制胎選料上有區別,在入窯燒制的最後一環上,古人也採用了特殊的措施!

  科學實驗與特殊匣缽遙遙呼應,從不同的角度勾勒出關於秘色瓷的全新輪廓:

  一千多年前,在南方專門燒制青瓷的越窯,聰明的匠人們試製出了一種特殊的瓷器,這種瓷器從一開始就被區別對待,選用精良的胎料,施涂特殊的釉料,在入窯前還要在匣缽上加以處理,最終燒成了潤澤如玉,盈透似水的秘色瓷!産自越窯的秘色瓷,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青瓷,而是由越窯創燒出來的一個新品種!

  傳説中的秘色瓷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那個古老的傳説最終被先進科技證實了。

  這個直接脫胎于青瓷的特殊品種,曾經是中國陶瓷史上登峰造極的佼佼者,然而它卻伴隨著一個王朝的衰落而沉寂了,直到幾個世紀後,秘色瓷再次出現,人們才真正了解了它的傳奇。

  然而,關於它的故事並沒有結束,釉料上的秘密配方到底是怎樣的?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古人會不會為後世留下些什麼?這一切,仍舊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在探索真相的路上,總能拾回那些隱藏在歷史深處的記憶。

(CCTV《發現之旅》供稿)

責編:戴昕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