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科學對話

  科普應站在民族復興的高度

  【10視新鬼刀】《宇宙與人》曾在幾年中小小地帶動了國內科普行業的發展,引進電影《侏羅紀公園》和科普大片《與龍同行》曾先後引發了兩次恐龍熱。在實力不足的現狀下,集中資源靠做少數幾部科普大片拉動整體市場的繁榮是否可行?

  【特邀嘉賓:翟傑全】 對這位網友的問題我的回答是:肯定可行的。但是呢,我們要進行科普,光靠引進大片是不夠的。有些科普片的製作也未必需要雄厚的實力,這要看科普製作人怎麼來運作科普節目。我個人認為,科普節目同樣也需要本土化,需要我們針對我們的公眾進行有針對性的科普。

  【張紅旗發表】對於科普節目應該站在一個民族復興的高度,知識不能片面,不能只教5=4+1,還應當教5=3+2。

  【來自海邊】我想科學是客觀的沒有必要摻雜民族與政治的因素在裏面,我們面向的是青少年,我們可以另外再製作一個節目,來弘揚民族精神,辨別是非黑白,不過科學是客觀的,我很多年沒有聽過有人在電視上講故事了。

  【特邀嘉賓:翟傑全】看到網友這樣一個問題,我倒想起我們的一些科技新聞節目。這樣一些新聞節目往往在報道科技成就的時候,過分地強調要用這樣一些成就來激發人們的一種激情,過分賦予了這樣一些成就以科技之外的一些含義。有人認為這也是屬於科普。我個人認為,這只是一種新聞,而不是科普。如果科普如此製作的話,那可能科普不會起到它本來的一種作用,也不會對我們的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産生實際的意義。

  【10視新鬼刀】俺來了,在嘉賓到來之前先拋出第一個問題:限于科普節目在製作途徑上的限制,在面臨重大或突發科學新聞事件時往往是落在新聞節目後面。那麼,正蓬勃發展的新聞節目是否應該承擔更多的科普職能呢?

  【特邀嘉賓:翟傑全】這位網友是否混同了科技新聞節目與科普節目。我個人認為,科技新聞節目和科普節目有很大的區別,甚至可以説有本質的區別。科技新聞節目可以只告訴你一個科技上的結果,而科普節目要在知識科技的基礎之上,提高人們的科學素養,這是不同的。科技新聞節目有時候也能起到一定的科普的功能,但是它立足於報道科技的進展,不利於傳播知識。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我們的國家和人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科普節目?需要人人都有權利探索科學(而不僅僅是什麼科學家的專利)和人人都有渠道表達自己的科學思想的科學節目。現在的科普節目往往以專家為中心,專家認為這個現象是否應當得到改變?

  【特邀嘉賓:翟傑全】我個人認為,我們國家是一個相對缺少科學傳統的國度。我們現在的科學也還處在“發展中”,所以我們很需要科普,需要科普活動的充分活躍。我個人認為,科普應該有幾個層次,比如説基礎層次就是知識普及,但在現代背景下,知識普及的難度越來越大了。因為科技發展速度加快,知識的複雜度也在增加,就連專業人員想掌握本學科的全部知識都變得很困難。所以科普更重要的任務應該在於讓人們學會欣賞科技,理解科技,參與科技。這裡的參與,不是我們作為普通人去像科學家那樣探索科學問題,而是我們關注科學,我們能夠就科學的發展與應用問題與科學家、與政府進行討論。對於科普節目是不是以專家為中心,我個人覺得不能給出一個是或否的答案,這要看你製作的是什麼樣的節目,你想從什麼角度打動觀眾,想告訴觀眾什麼,你想怎麼樣利用相關的素材。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你要像做教學片一樣,讓一位專家來給我們講課,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科學與宗教一樣都是人們認識宇宙的一種手段,科學不要再説宗教是迷信,宗教也不要再説科學是瘋狂,只要能夠認識宇宙,兩種手段都可以使用。科學與宗教是不是相互排斥的?

  【10視新鬼刀】不知您是否受了那篇《科學的迷信與迷信的科學》的影響……所謂的“科學迷信”其實是莫須有的罪名啊。“科學”不僅指現有的理論和知識,而代表對真理的探知過程。能説“迷信”真理嗎?

  【絕代大俠任魚宇】《探索發現》欄目算科普節目嗎?

  【特邀嘉賓:任福君】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科普節目,而且這個節目辦得很好。據我了解,《探索發現》在科教頻道的收視率目前是名列前茅。特別是2003年的30集紀錄片《世界遺産之中國檔案》等節目吸引了大量的觀眾來觀看。這個節目能讓人大開眼界,增長許多自然、歷史和社會等方面的科學知識,能讓廣大的觀眾了解更多的鮮為人知的故事和許多珍貴的發現。使人們在觀看節目的過程當中,提高了科學文化素養。希望這個節目能夠越辦越好!

  【10視新鬼刀】但是在頻道宣傳和欄目在線時,她從來都沒有被稱為“科普節目”而被定位為“人文節目”。我認為,像這種考古、歷史題材的節目可以和技術、自然題材統稱為“知識性記錄片”以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科普,不知您以為如何?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請任老師關注!

  【特邀嘉賓:任福君】我認為,從廣義上講,只要能夠提高人民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的活動,都可以認為是屬於科普的範圍。“知識性紀錄片”可以向觀眾傳輸許多方面的知識,當然這裡提到的“許多知識”並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科學範疇,但是對於提高觀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卻有實實在在的作用。

  【精靈U】請問嘉賓,您認為科普應該以已經成熟的知識主導還是以正在完善,正在爭論,正在發展的知識為主導?

  【10視新鬼刀】呵呵,精靈也現身了。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任老師説,前幾期的論壇他也看了,説也看到了你們的發言,説你們的問題都很專業,呵呵!

  【火腿-老法師】詩曼小姐太誇獎我們了!

  【特邀嘉賓:翟傑全】“科普應該以已經成熟的知識主導還是以正在完善,正在爭論,正在發展的知識為主導”,這都無關緊要。關鍵要看你想要達到什麼目的,你是普及知識?還是想通過知識普及達到科普的其他目的?比如説,科學裏面有一種民主、寬容、爭論的精神,這種精神對社會文化也應該有很好的示範作用。你要想通過有爭論的問題展現這樣一種精神,那就可以針對正在爭論的問題做科普節目,對正在發展的知識同樣也可以做科普節目。我就記得Discovery節目裏有一期介紹到超弦理論,超弦理論就應該是正在發展的理論,節目做得非常好。

  【10視新鬼刀】據介紹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中往往會向公眾展示對某個科學問題的不同觀點,但同時又告誡公眾不要輕易評判、參與這些學術之爭。我想電視科普節目應該也是這樣吧。

  【特邀嘉賓:翟傑全】我個人認同網友的觀點。電視科普節目的確不應該引導公眾參與這種學術之爭,因為公眾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基礎。公眾的過分參與可能會導致不利的後果,在這方面我們是有教訓的。電視科普節目介紹這樣一種爭論,目標也不是想讓觀眾參與這種學術之爭,其目的還是要展示學術中的一種自由爭論的精神。

  【精靈U】贊成您的觀點。精靈認為目前的科普引不起興趣根本就是缺乏新穎性和先進性,缺乏辯論機制,灌輸的都是別人的已知的東西。在對不成熟知識的介紹中會引起許多的思考和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就需要成熟的知識幫助。少年兒童就是在質疑中學會科學和追求科學的。

  【絕代大俠任魚宇】引不起你的興趣不一定不能引起別人的興趣,我們有那麼多青少年一代代的成長,有些在你看來舊的知識在他們看來是新的。

  【精靈U】是否應該將科普工作和學校基礎教育區別開來。科普應該有更大自由度和討論餘地。

  【特邀嘉賓:任福君】我認為根據我們國家目前的實際情況,我們的科普工作應該以普及比較成熟的科學技術知識為主,這對於普遍地提高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科學技術素質是必須的,這樣做比較符合我們的國情。目前,像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科普的主要任務還是為了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需求,而對於發達國家來説,他們的科普可能更多的是關注涉及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的問題。但是這並不是説對正在發展的科學技術我們的科普就不關心了,而對於正在爭論、正在完善、正在發展的科學技術我們應該及時報道它們的研究進展情況,可以把這些有待成熟的科學技術的攻關點及時向公眾宣傳,以便讓更多的公眾了解目前科學技術研究的前沿問題是什麼,這些問題將對人類和自然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讓人們及時地關注這些問題。

  【精靈U】精靈認為應該以對不成熟知識的介紹和辯論帶動成熟知識的普及。這樣才有積極的意義。

  【dreamer24】請問翟老師,在報紙、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等各種媒體中,電視應該在哪些方面突出自己的優勢?

  【絕代大俠任魚宇】我覺得中央十套播過的白象教科文行動就極好,希望以後暑期能經常重播。

  【特邀嘉賓:翟傑全】 電視媒體是當代的強勢媒體,而且它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電視媒體是一種綜合媒體和現場媒體,聲像動靜相統一,現場感很強,對受眾的專業教育水平也有較好的適應性,擁有最多的受眾數量,可以在瞬間造成巨大影響,利於快速、大範圍地傳播信息,應該成為當今科技公共傳播的主要媒體。在形象生動地傳播知識從而提高傳播效果、展開不同科學論點的爭論以展示科學的多元平等精神、設置科技決策議題以引發社會的思考和討論、描述科學的進展成就和面對新問題時激發社會熱情、訪談科學家以展現科學的魅力等等方面都可以起到獨特的作用。電視傳播的最大優點是形象、鮮活、直觀,可以化抽象為形象,這對向缺乏一定專業知識基礎的公眾傳播專業知識尤為重要。

  【火腿-老法師】翟老師説得很對!我們應該利用電視媒體強大優勢,宣傳科普知識。就像“杜邦不粘鍋”的問題,而且可以利用廣告來傳播科普知識。利用各檔電視節目的廣告來宣傳科普知識,像姜太公釣魚一樣,慢慢地把人們的興趣引向CCTV——10走進科學節目。

<<上一頁下一頁>>
第9頁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