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科學對話

  科技傳播與科普節目

  【月亮每晚升起】翟老師,曾經看過您寫的《科技傳播》那本書,一直有個疑問,您書上説,科學技術完全可能産生出與人們的願望相反的後果,或稱負面效應,因此,社會公眾放棄了“科學技術都是好的”的觀念,改變了原來那種“事不關己”的態度,他們不再滿足於僅靠一些有知識的人的説教來了解科學,而是希望能了解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更多情況,了解一個“全面的、完整的科學”,使自己對科技發展與科技應用也具備一定的判斷力,以備在必要的時候,與科學家、政府一起就一些可能對社會公共利益産生巨大影響的科學技術發展與應用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科學普及就可以讓公眾和科學家平等對話嗎?我認為不大可能!科學的負面效應可以通過人們的意志決定嗎?我也認為不可能。

  【特邀嘉賓:翟傑全】很高興這位【月亮每晚升起】能夠讀我的那本書,對於你所提的問題我做一個簡單的回答。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對於科普我最關心就是它能不能告訴你一個全面的完整的科學,能不能提高我們的科學判斷力。儘管人們對科普有一些不同的理解,但最重要的在於提高人們的科學素養,從而保證我們能夠了解科學,判斷科學,讓我們專家、政府進行有關問題的討論。就我個人來看,科普最終能夠幫助我們和科學家平等對話,這種對話不是一種知識上的對話,而是一種社會平臺上的對話。我們可以向科學家提出問題,讓他們做出回答,這就是一個對話。那麼對於這位網友的另外一個問題,我們要防止科學在應用中出現負面效應,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制度上採取措施,僅靠個人意志的確是不大可能的。

  【月亮每晚升起】翟老師,您認為科學普及工作還要承擔提高公眾的科學判斷力的任務,您認為公眾的科學判斷力應通過什麼方式被提高?

  【特邀嘉賓:翟傑全】提高公眾的科學判斷力,當然基礎是他要擁有一定的知識,這就需要科普給予這種知識。但這種知識不在於一種專業上的知識,所以我認為科普要在知識普及的基礎上,重要的是培養人們的科學精神,提高人們的科學素養,讓人們能夠理解科學。通過這樣一種途徑,我想最終能夠提高人們的科學判斷力。

  【倖存者的遊戲】科技發展無疑豐富了傳播手段,而傳播本身又為科技發展帶來了什麼呢?

  【特邀嘉賓:翟傑全】對於這位網友的問題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回答。科學無疑豐富了傳播手段,因為它可以給傳播提供新的技術,那麼傳播又為科學帶來了什麼呢?它促進了科學知識的共享,能夠提高科學家創新的效率。它也能夠促進知識的社會範圍內的共享,從而讓人們能夠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改善公眾的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改善他們的這種行為方式。所以最終能夠造就一個有利於科學發展的環境,所以科學傳播可以産生多方面的功能。我在《讓科學跨越時空》一書中對此總結了十個方面,其實呢,這種功能可能還不止這麼多。從總的方面來講,傳播應該是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科學傳播是與科學發展、應用並列為社會發展的三大基礎。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以往對於“科技下鄉”這樣的科普活動,電視媒體往往以新聞、專題片的宣傳形式為主,您覺得是否可以有更好的節目傳播形式?您覺得電視媒體應給予怎樣的配合才能更有效地擴大這樣活動的效果?

  【特邀嘉賓:任福君】對於“科技下鄉”等針對農村開展的科普活動,電視作為強勢媒體以新聞、專題片的形式進行及時的宣傳、報道,確實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對於科技普及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也必須認識到,這只是一種短期效應,一種宣傳效應,對於真正需要“科技興農”的地方來講,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將 “科技下鄉” 這樣的科普活動長期堅持下去,並對其進行定期跟蹤報道,通過這種節目讓人們真正了解“科技下鄉”所取得的成果,同時將“科技下鄉”過程中所解決的實際問題以科普節目的形式蘊涵到報道中,這樣人們就可以結合身邊實際情況,理解這些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並將其運用到實際中。

  我認為,這種宣傳形式在類似的科普活動中應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應該是惟一的。為了更有效地擴大這樣活動的效果,電視媒體是否可以採用“回訪跟蹤”的形式,及時地報導“科技下鄉”這樣的活動的實際效果究竟如何?在多大程度上對農村、農民、農業方面的發展起了作用,主要起了什麼作用?“科技下鄉” 這樣的活動還存在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如何更好地發揮“科技下鄉”活動的積極效果,克服其中存在的不足?如何發揮它的長期作用,而不是短期作用?等等。如果電視媒體及時報導這方面的事情,會有利於尋找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或思路。這就要求電視媒體工作者在科普活動組織部門的大力配合之下,真正深入農村去採訪,調查了解農民在科技方面的實實在在的需求和有關的科普活動對這些需求的滿足程度,然後在把了解到的真實情況製作成電視節目如實地來播出來。這樣做,可以把取得的科普成果及時宣傳出去,得到農民的認可和信任,從觀念上正確引導農民,讓他們感覺到科普活動的成果實實在在給他們帶來了效益,能讓農民真正受益。

  【特邀嘉賓:翟傑全】説到這個問題,我認為,首先有必要對科普、科技新聞、科技宣傳做一定程度的區分。電視媒體對“科技下鄉”做新聞、專題報道,如果立足於對活動、事件進行報道,那它屬於科技新聞或科技宣傳的範疇。一條科技新聞、一個科技宣傳節目在多大程度上屬於真正的科普,要看其中的重心在哪、包含多少知識傳播,不能簡單地將科技新聞等同於科普。比如,科技下鄉中要向傳播對象講授有關的科學知識,告訴農民對一些問題的科學判斷標準,這是科普;但僅僅報道某地開展了科技下鄉活動,有多少人獲益,這不是科普。説到電視媒體的配合問題。我倒想起美國學者在40年代研究農業技術傳播時的一個發現,他們發現大眾媒體與專家的面對面交流,在技術擴散中是一種相互配合的關係。電視媒體面向廣泛的社會公眾,可以滿足較為廣泛的知識、技術需求,利用電視媒體可以將許多有價值的技術信息介紹給觀眾。專家的作用則是具體指導和示範。

  所以,我認為電視媒體可以在這樣的科普中發揮獨特的作用。電視媒體是大眾媒體,面向大眾,可以事先準備一些有關知識、技術的介紹性的專題節目,提供能廣而告之的信息。而科技下鄉的專業人員可以立足於解答具體的和個人化的知識和技術問題,比如張三李四的什麼什麼問題。兩種傳播渠道相互配合,才可以取得更大的效果。如果電視媒體僅擔當新聞報道的角色,等於放棄了可以扮演的更重要的角色。對地方電視媒體,情況尤其如此。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電視媒體作為當前的強勢媒體,對科學普及能起到什麼樣的積極作用?

  【特邀嘉賓:任福君】電視作為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對人類信息的獲取、吸收和交流,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變化産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電視作為媒體與特定的教育活動相比,有不同的特點,即電視對人的教育和影響是建立在受眾主動接受的基礎上的。這一特點使電視對人們認知的影響成為了一種潛移默化的積澱,這一特點也是公眾經常選擇電視作為獲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顯示:2001年82.2%的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電視,2003年93.1%的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電視。可見,近些年來,通過收看電視獲取科學文化知識已成為社會大眾建立科學思想,提高科學素養的一個主要手段。

  由於電視具有讓人們在不經意間産生知識積澱的特點,又是人們願意接受的傳播方式,利用電視作為科學技術普及手段,會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的提高産生深遠的影響。實際上,我國科教電視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致力於科技服務社會大眾,努力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成為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牧言再生】我們的科普欄目只是依託電視作為載體還是深入到人民中間呢?或者只是在學院校園內進行有針對性的科普呢?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科普工作者到我們身邊呢?

  【特邀嘉賓:翟傑全】科普活動實際上就在我們身邊,電視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載體,其他包括報紙、廣播、互聯網都有很多的科普內容在裏面。當然在現代發展背景下,電視是一種強勢媒體,我們接觸的比較多,印象深一些,但它不是惟一的渠道。當然科普不能僅依託電視作為載體。其實,科普可以有很多很多的不同形式,不同的一些渠道,包括深入民間的,也包括校園內的。當然,也不能認為有了科普工作者參加的活動才算科普活動。

<<上一頁下一頁>>
第7頁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