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科學對話

  《科普法》的頒布推動了科普工作的開展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今年6月29日,是《科普法》頒布兩週年,請問兩位嘉賓為何科普這件常人認為僅僅是小孩子的課餘活動的東西要用“法”來維護呢?《科普法》頒布的意義在哪?

  【特邀嘉賓:翟傑全】以往對科普的不恰當定位導致人們在科普理解方面出現了一系列誤區。從某種意義上説,科學普及事關科學技術的未來,如果不能通過科普吸引足夠多的年輕人對科學充滿興趣,不能通過科普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使他們有一種理性的生活態度和科學的行為方式,造就一個利於科技創新的文化環境,我們的科技就沒有未來,社會就沒有未來。所以,科普不僅是社會科技建設的一部分,而且還是社會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上升到法的高度來看待它、促進它的發展是完全必要的。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這一點尤為重要。科普法的意義不應該僅僅理解為要促進社會的科普活動。它的意義在於明確了科普的重要地位(確立為國家的長期任務),規定了有關各方的責任(包括政府、科技團體等等),提供了支持科普的國家措施(經費和稅收優惠等)。我想,最為重要的是,通過科普法以及將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的實施,可以建立一種能動員全社會力量的科普機制和體制。不能理解這一點,就不能看到科普法頒布將會産生的長遠影響。

  前兩年,我提出一個觀點,基於對科技傳播社會屬性的分析,以及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們應該建立“公益—産業”雙驅動發展策略。對可以産業化的科技傳播,交由市場來做,發展科技傳播産業;而對基礎性的、公益性的科技傳播,包括面向社會公眾的科普,要建立社會援助制度,動員和激勵各個方面,如政府部門、科技機構、大學、企業、社會團體等等支持和援助科技傳播,發展社會的科技傳播援助體系。科普法的意義就在於促進這種制度的形成。如果科普不能實現制度化,沒有制度保證,僅靠個別機構、科學家個人或一些科普活動,是不可能得到持久發展的動力和效果的。

  【特邀嘉賓:任福君】我前面提到過,科普並不僅僅是小孩子的課餘活動的東西,而是全社會所有人的事情,是提高公眾的科學技術素養,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的大事情。科普事業是一個涉及全社會、全民族的偉大事業,是關係到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這樣一個全社會性的事業,客觀上要求有一部法律來保證它的健康發展。只有在法律的規範下,才能明確政府、政府科技行政部門和科協等在科普方面的職責、權利和義務。才能明確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並通過社會資源的整合,發揮全社會的科普積極性。才能保證加大科普投入力度,為開展科普工作提供物質條件。才能營造開展科普工作的寬鬆、安定的社會環境,排除一切對科普工作的非法干涉和妨礙。才能為我國科普工作的廣泛、深入開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和保障。科普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規範化,有利於科技知識在全社會的廣泛傳播,有利於科教興國的戰略目標的全面實現。

  説到《科普法》的意義,中國科普研究所完成的《中國科普報告2003》中,對《科普法》的重大意義是這樣總結的:

  首先,《科普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法》)的頒布它標誌著中國科普步入法制化的軌道,將科普工作上升為國家的意志。它使中國的科普有法可依。

  其次,《科普法》的頒布它對我國科普工作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它對儘快提高國民科學素質、增強國家競爭力、實現民族復興等,具有重大的意義。它也是新時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個實際的體現。

  第三,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戰的一個創舉。我國《科普法》頒布時,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沒有制定科學普及方面的專門法制。在全世界,我國制定頒布的科普法是惟一的科普專門法。

  第四,它是一個動員令,對於發動全社會開展科普工作有著重要意義。可以説,《科普法》的頒布是一個動員令和號召書,它對過去由一家或少數幾家為主開展科普工作的狀況,對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開展科普工作的良好局面等,將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科學普及的本質是什麼呢?原中國科協信息中心主任葛霆研究員認為我們通常有個誤區,以為科學普及僅僅是普及科學知識,實則科學探尋過程當中的科學探索精神、科學探索思想和科學探索方法才應當是我們科普工作者去普及的內容,兩位嘉賓認為呢?

  【特邀嘉賓:任福君】科學普及就是要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使公眾全面地理解科學技術,提高公眾的科學技術素養,從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普及科技知識,與普及科學探尋過程當中的科學探索精神、科學探索思想和科學探索方法,這兩方面的工作都重要,它們都是科普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內容。科技知識的普及是普及科學探尋過程當中的科學探索精神、科學探索思想和科學探索方法的基礎,而普及科學探尋過程當中的科學探索精神、科學探索思想和科學探索方法又是普及科技知識的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沒有科技知識的普及,普及科學探尋過程當中的科學探索精神、科學探索思想和科學探索方法就無從談起,就會失去基礎,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如果沒有普及科學探尋過程當中的科學探索精神、科學探索思想和科學探索方法,科技知識的普及也可能會缺乏應有的活力。而在當前的科普工作中,如果能做到的話,最好的做法是在對公眾進行科技知識普及的基礎上,普及科學探尋過程當中的科學探索精神、科學探索思想和科學探索方法。不過,對公眾普及科學探尋過程當中的科學探索精神、科學探索思想和科學探索方法的目的,不是讓公眾去解決科學難題,攻克技術上的重大難關,而是培養公眾基本的科學技術素質。

  【特邀嘉賓:翟傑全】我個人基本認同這種觀點。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是知識普及儘管是基礎,但在當代要想全面普及知識已經不太可能了,當代科技創新的速度如此之快,知識如此之豐富,知識如此之專業化,你不可能對社會公眾進行全面的知識普及,事實上也不甚必要,我個人認為只要通過科普讓公眾對科學及其發展有一個概要性的了解就夠了,不可能期望公眾能通過科普很專業地回答諸如什麼是DNA的問題。當然,我這裡不是説針對特定群體的科普,如對學生、對科學家的科普可能要盡可能專業化。二是對公眾的科普,我們應該明確其基本功能,這種功能應該是提高其科學素養,在了解到最基本的科學知識基礎上對科學及其發展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力,能夠欣賞科學、理解科學和參與有關科學的社會討論。因此,我個人認為,知識普及是基礎,是載體,但核心的應是培育其科學精神,讓他們掌握基本的科學思維方式。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科普法》的頒布對推進科學普及起到了什麼樣的積極作用?而其中的盲點又在哪?

  【特邀嘉賓:翟傑全】科普法意義重大,但要真正使之産生實際的影響和作用,可能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個人認為有兩點是當務之急,這兩點可能就是目前的“盲點”。一是科普法的監督執行問題。比如,科普法在“保障措施”一章中規定了經費、場館建設的問題,那麼我們對各級政府部門這方面的工作檢查了嗎?目前各地場館經費緊張的問題解決了嗎?沒有認真的監督執行,再好的法律也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二是配套細則以及政策的制定。比如,稅收優惠、投資場館建設的優惠、科普獎勵的問題等等,似乎還沒有相關細則出臺。政府應該加快有關細則的出臺。國外許多企業願意花大筆資金建設科普場館,我國這樣的事情還很鮮見,原因有多種,政府沒有相應措施出臺也是原因之一。

  在談到《科普法》頒布的重大意義時,已經在宏觀上説明了《科普法》對推進科學普及工作的積極作用。再説的微觀一點,《科普法》的頒布和實施,第一次明確規定了政府機關、武裝力量、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農村基層組織應當開展科普活動,有利於推進科普活動多元化的發展。《科普法》第一次明確規定了科普是具有社會公益性的活動,將開展科普活動提高為是一種社會責任,有利於加強全民的科普意識和從事科普工作人員的社會責任心和榮譽感。《科普法》還第一次以國家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對於開展科普活動的切實保障,等等。《科普法》將從各個方面全方位地促進科普事業在我國的健康快速發展。

  根據我目前對《科普法》的理解程度,我還説不出《科普法》有什麼盲點。不過,我還是想到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要解決對《科普法》如何落實、如何操作、如何保障,如何實施的問題。我覺得,早日制定出具體的政策並且認真地執行是落實《科普法》的關鍵。另一方面,是不是還要解決好《科普法》與其他相關法律之間如何銜接的問題。例如,《科普法》怎樣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學技術進步法》等法律相互銜接、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形成國家組織和管理科技活動的法律體系。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任老師,您曾經參加過很多科普實踐工作,比如在黑龍江開展的“科普之冬”活動,即把科技送下鄉,這種活動是適應我國農村特色的科普活動,您認為收效如何?

  【特邀嘉賓:任福君】我很了解“科普之冬”活動。“科普之冬”是由黑龍江省科協等單位自1987年創辦的具有北方特色的大型科普活動,至今已成功地舉辦了十六屆。科普之冬活動的主辦者,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了解農業生産難點,尋找農民需求熱點,確定活動重點。緊緊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廣大人民群眾生産、生活的實際需要,以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為目的,本著面向基層、堅持實用、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採用了科普大集、流動課堂、科普大篷車、千人講師團百日大培訓,農業科技千里行、科技培訓,科普展覽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廣泛向農民群眾宣傳、普及、推廣新品種、農業實用新技術,提供農業信息,幫助農民群眾了解、掌握WTO有關規則及有關市場經濟知識,引導農民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提高黑龍江省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農民群眾增産增收服務。為促進黑龍江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推進小康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據黑龍江省“科普之冬”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全省已經舉辦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5萬多班次,培訓農民500多萬人次,累計推廣農業實用技術167項,有力地推動了黑龍江省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增強了農民群眾依靠科學技術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此項活動歷經十六屆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科普之冬”活動不僅已經成為黑龍江省科普工作的一項“品牌”活動,也為國家有關部門在冬季開展大型科普活動提供了成功經驗。我衷心地希望,全國各地能有類似的、更多的具有地方和區域特色的科普“品牌”活動蓬勃開展起來。

<<上一頁下一頁>>
第4頁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