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科學對話

  科普工作要針對不同的對象

  【牧言再生】請問兩位智者,我們在進行科普的時候,有無想過中國現在的受眾層次呢?我們在如何定位上有無做過調查呢?

  【10視新鬼刀】那您覺得目前大部分節目的定位是太低了還是太高了呢?

  【牧言再生】哥們,您就是調查人員嘍?偶至今還沒有在我們那裏真正看到過有什麼科普的東東,真是遺憾吶……

  【精靈U】好像不是高低大小,是太“老”了。特別是科學方法。

  【牧言再生】還有,我們如何讓更多的人喜歡科學,並且能夠長久地保持一種對科學的熱心態度呢?

  【特邀嘉賓:任福君】我們在進行科普工作的時候,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對象進行的。科普是分層次的,一般情況下,科普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一是啟蒙科普,二是初級科普,三是中級科普,四是高級科普。啟蒙科普是對從幼兒園的娃娃到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或知識水平相當於這個程度的其他人進行的科普,其目的是讓他們懂得科技的入門知識。初級科普是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到初中學生,或知識水平相當於這個程度的其他人進行的科普,在我國這個文化層次的人最多。中級科普是對高中學生、中專生,或知識水平相當於這個程度的其他人進行的科普。高級科普是對科學家、工程師、博士、碩士研究生、大學生或知識水平相當於這個程度的其他人進行的科普。高級科普中,對科學家、工程師、博士、碩士研究生或知識水平相當於這個程度的其他的人(如領導幹部等)進行的科普,也可以稱為精英科普。

  【特邀嘉賓:翟傑全】我不是智者,只是對科普問題感興趣,有些想法可以和大家交流。我想,做科普節目一定要了解受眾,這是做科普節目的一個基本原則,其實也是做所有節目的一個原則。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講,我們可以將受眾分為不同的受眾群體,比如説青少年群體、農民群體、企業家群體、政府官員等等,對不同群體的科普要有不同的針對性。無論在內容上、方式上,還是在要達到的目的上,都要有所區別。一個節目在具體製作上必須要對自己要面對的受眾進行調查。但對所有群體是不是很有必要做這種調查,或者説有可能得到有價值的結論,我個人覺得值得懷疑。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兩位嘉賓認為當前在科普工作中,是重視培養公眾“創新”意識,還是偏向於對科技知識的普及?著重點應當放在哪方面?

  【特邀嘉賓:任福君】在當前的科普工作中,培養公眾的“創新”意識和對公眾進行科技知識的普及,二者都很重要。科技知識的普及是科技創新的基礎,而科技創新則是科技知識普及的發展和提高。沒有科技知識的普及,科技創新就無從談起,科技創新也就成了空中樓閣;沒有科技創新意識的培養,那麼科技知識的普及可能會缺乏活力。當然,在當前的科普工作中,最好的做法就是在對公眾進行科技知識普及的基礎上,來培養公眾的“創新”意識。因為創新的前提是要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相關的專業知識為背景,如果不具備這樣的素質,也就失去了創新的前提條件。不過,這裡談到的對公眾的創新意識的培養目的,與科學家創新意識的目的一般來説是不同的。培養公眾的創新意識,並不是讓公眾去攻克什麼科學前沿的難題,解決什麼“哥德巴赫猜想”問題,也不是解決什麼高深的“克隆”技術問題,而是培養公眾的基本創新素質。

  【特邀嘉賓:翟傑全】科普在當代要承擔多方面的任務;對不同群體,科普的具體任務可能也不完全相同。但整體而言,科普的基本目標應該是幫助公眾認識“更加全面”的科學,能夠“欣賞科學”、“理解科學”、“參與科學”。包括使公眾了解基本的科技知識,願意接觸和應用科技,掌握最基本的科學精神,具有一定的科學判斷力,能參與與科技有關的社會討論等等。我個人覺得,科普的重心應該放在科學精神、科學判斷力的培育上,使公眾能夠“參與科學”。科學是個綜合體,有知識,有方法,也有其內在的精神。知識普及是科普的基礎,但在當代科技發展的背景下,知識的豐富廣博以及過度專業化,已經遠遠超過了公眾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想全面實現知識普及,似乎不大可能了。因此,對社會公眾的科普,更為關鍵和重要的是,通過知識普及帶動思想意識的提升,讓他們能夠理解科學,掌握基本的科學精神,擁有一定的科學判斷力,從而能夠在科技發展與應用這個事關全社會利益的問題上能夠有知情權和發言權,參與社會討論和社會決策。

  創新意識培養本身不應是科普的直接目標之一,最多可以説科普要讓公眾理解“科學的本質特徵之一是需要創新和創新意識”。科學技術上的創新不是社會公眾的任務,一般的創新意識要由全社會、各方面來共同培養,而不是單由科普來做。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公眾科普工作的對象應是哪些人?提到科普,往往人們就會和青少年聯絡在一起,很多家長是為了孩子才走進科技館,科普的對象僅僅局限在青少年嗎?

  【特邀嘉賓:任福君】公眾科普工作的對象應該是所有的人。提到科普,不少人就會和青少年聯絡在一起,認為科普的對象僅僅局限于青少年。我覺得這是對科普的誤解。其實,所有的人都是科普的對象,對任何人都有科普的問題,決不能認為科普只是針對文化層次較低的人群或者只是針對青少年。即使科學家本人也不例外,也是科普的對象。為什麼這麼説呢?由於現代科學家的高度專業化、高度分工,科研工作的難度更大,完成一項科研任務所花的時間更多,一個科學家根本不可能精通或熟悉所有的科學技術知識,也沒有這麼多的時間和那麼大的精力做到這一點。以前人們説“隔行如隔山”,現在情況不同了,即使是同行,但隔著不同的研究方向或不同的研究領域、研究範圍甚至研究對象等,都如同隔山了。因此,科學家要想了解別的其他研究行當,或者同行的別的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研究範圍等的大致情況,這就需要對科學家本人進行科普,擴展他的知識範圍,從而進一步提高科學家的科研能力。舉例説吧,不少的文學家、一些大科學家都想學計算機知識,就要考慮怎樣對他們普及計算機知識的問題。

  【特邀嘉賓:任福君】同樣,對我們許多學工程的專家來説,也需要普及健康等方面的知識。因此,科普工作的對像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是百分之百的全體公眾。

  【特邀嘉賓:翟傑全】科普當然不能局限于某一類社會群體,科普要面向全體公眾。當然,面對不同的社會群體時,科普的具體任務可能有所不同。對青少年而言,基於他這個階段的知識水平和成長需要,對他們進行科普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説是所有科普中最為基礎的,因為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對青少年的科普,我個人認為有兩個目標,一是進行知識普及,豐富他們的知識,提高基礎素質,二是提高他們對科學的興趣,現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就很擔心這件事。但一提到科普,就首先想到青少年,我覺得這事就有些不對了。比如,近幾年關於科學傳播的爭論中就討論過是否要對科學家進行科普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也需要對科學家進行科普,科學家都是某些領域的專家,在別的科學技術領域也許他就是外行,而當代是一個大科學的時代,科學的交叉綜合都需要不同專業和學科的支撐,因此需要相互的了解,這就必須有相互的科普。前些年出現過的一些科學家支持反科學、偽科學的事情,也反映出對科學家需要科普,無論這樣的科學家是在騙人還是被人騙,都表明他失去了基本的判斷力。

  【特邀嘉賓:翟傑全】此外,對農民群體、企業家群體、政府官員的科普,我個人認為都非常關鍵。特別是政府官員,他們的科學知識、科學素養、科學判斷力如何,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決策水平。一般來説,一個社會中知識的含量越高、知識應用水平越高,科學普及的作用也會越重要,科普的範圍也會越廣泛。

<<上一頁下一頁>>
第3頁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