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科學對話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發展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從16世紀開始,科學界的人幾乎都秉持著技術樂觀主義,即認為科技進步的作用是積極而偉大的。任老師,您曾從事科技研究,因此相信您也是一個技術樂觀主義者,但是近年來,隨著工業化給社會帶來的污染越來越嚴重,人們開始懷疑科技進步的作用與意義,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技術更是被別有用心的人惡意利用做盡惡事。因此人們現在越來越減少了對“科技進步”的熱衷,有的學者撰文説“科技進步的觀念已經死了”,兩位嘉賓對此怎麼看?

  【特邀嘉賓:任福君】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科學技術才真正顯示出了它巨大的威力,大概從這時起,人們才持技術樂觀主義的態度。早在20世紀六十年代,人們就已經關注“工業化給社會帶來的污染越來越嚴重”這一問題了。例如,1962年《寂靜的春天》一書曾關注過農藥危害人類環境的問題。 我不同意“科技進步的觀念已經死了”這樣的説法,我也相信絕大多數科技人員也不能同意這樣的説法。實際上,只有少數人懷疑科技進步的作用與意義,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持消極的觀點,而絕大多數人則是反思技術的負面作用,批評技術的濫用。我們都清楚地記得,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技術被惡意利用的宣傳往往過於誇大了它的負面影響,但是大多都是正義戰勝邪惡的結局。所以我們不能因噎廢食,還是應該具有技術樂觀的精神,尤其是科技工作者。除此之外,還要注意不能盲目樂觀,應該具有辯證的精神,辯證地看待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影響,對技術的使用者加以正確引導,利用技術進步積極的效應,推動社會的進步。

  應該説科技進步的觀念並未過時,更沒有消亡。技術帶給社會的污染問題最終還要通過更先進的科學技術來解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科學技術是生産力中最活躍、最革命、最主要的因素,是“第一生産力”。科技進步對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已經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説科技進步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這説明科學技術本身的快速發展和進步並沒有錯,並且它也不會因為某些人的反對而停止發展。這是歷史,也是不容推翻的事實。同時,濫用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和自然帶來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從而使科學技術發展的負面作用也表現得很突出,這也是事實,也不能忽視。

  應該説,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利用好這把“雙刃劍”。如何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造福於人類,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又盡最大努力把科技發展帶來的負面作用限制到最小的程度。這個問題的解決,關鍵是如何防止人對科學技術的濫用,尤其是對技術的濫用(從嚴格的意義上説,並不存在對科學的濫用,而只存在對技術的濫用)。我們不光要利用科學技術的正面作用,還要減少它的負面作用,或者幾乎不對人類社會造成危害,讓科學技術更充滿人文關懷,使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融合。這個問題的解決,説小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説大了,要靠整個社會、整個人類不懈的努力才能解決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也可以説這已經是人類的共識了。作為科技工作者,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為科技進步做貢獻是我們不能推卸的歷史使命,而最大限度地防止濫用技術,盡最大努力地減少或避免科技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特邀嘉賓:翟傑全】 無論是技術樂觀主義還是技術悲觀主義,以及人們常問的科技“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我覺得在思維方式上可能都有形而上學的色彩。無論是科技整體還是任何一項具體的科技成果,都不會是天然的好或壞,其作用的指向、大小也都不是一個固定的量。

  科學首先是我們人類理解和解釋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我們處理與外在世界關係的重要指導;技術則是人類的一種生存方式和生存手段,我們在自然中生存和發展,就需要利用各種技術手段,發展屬於人類的技術體系,只不過現代人有了更明確的意識和慾望。在人類心理膨脹、試圖要征服自然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宣揚科技本身的好處,發展了技術樂觀主義的觀念,現在看到了技術可能還會帶來害處,好像又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這都是人類整體心智不甚成熟的結果。

  從科技作為人類的一種生存手段而言,它一直在促進人類自身的成長和發展,未來社會會越來越依賴於科技的進步。科技進步的觀念還是應該保留和發展的。只不過我們在理解“進步”時,不能像過去那樣簡單化,或者賦予它一些政治或倫理色彩的含義。如果我們能更加理性地看待科學,這本身就是科技進步觀念的一種進步。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現在人們更多的是用“科技創新”代替“科技進步”的概念,兩位嘉賓認為“創新”與“進步”對科技發展有何不同的指導意義?

  【特邀嘉賓:翟傑全】最近幾年,人們越來越普遍地使用科技創新這一術語,使用科技進步的頻率的確降低了。大的背景是人們對待科技發展中的有些問題越來越理性化了,具體的原因可能與對知識經濟、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有關。“創新”作為一個術語源自經濟學研究,經濟學家最初分析了技術創新,後來經過研究,發現創新具有國家特徵,創新績效依賴於國家的制度結構和支持機制,依賴於政府、科技機構、大學、企業間在科技方面的互動,於是便提出了“國家創新體系”的概念。從這樣一個背景上説,就我個人而言,我也更願意使用“創新”這一術語,首先因為創新強調社會不同組織間的互動,符合當代科技發展與應用的特徵,過去使用“進步”一詞似乎不太強調這種互動。其次,使用“科技創新”這一術語更能發掘其中的政策意義,創新有國家特徵,強調製度安排,強調政府、科技機構、大學、企業間在科技方面的互動與合作,這就給政策問題留下了空間。而政策是現代社會中政府管理的一種基本手段。所以,我個人覺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含義更加清晰和具體的“科技創新”這一術語,反映了人們越來越知道在促進科技發展方面該做些什麼了:通過更好的機制促進科學技術更加全面的發展。

  【精靈U】在當今世界沒有科學創新就談不上科學進步。沒有自己的專利就得向別人“乞討”。

  【特邀嘉賓:任福君】其實,用“科技創新”代替不了“科技進步”的概念,只是現在人們對“科技創新”這一詞語使用得多罷了。“創新”與“進步”這二者的聯絡是很緊密的,當然也有區別。“創新” 是人們創造性勞動及其價值的實現形式,主要偏重於內容方面的創造、更新、發明等。創新可以分成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等。而“進步” 則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改進和變化。從範圍上看,“進步”的範圍比“創新”的範圍更加廣泛,創新肯定是一種進步;而進步可能不一定是創新,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改進、改良或發展。

  創新就是要求科技不斷地創造、更新、發明,不斷攻克科學前沿的科學難題、技術難題,提出新理論、新原理、新思想、新思路、新觀點、新方法,發明新技術,擁有更多自主知識産權。總之,對前人已有的東西要有所突破,要標新立異。而“進步”的範圍更廣,它除了包括上面“創新”的內容外,還包括其他方面的改進、改良或進步、發展等等,它要考慮科學技術的應用,考慮科學技術對社會、人類、環境、自然界等的影響,擴大科學技術對它們的正面影響,減小負面影響等等。

  科技創新推動科技進步,反過來,科技進步又促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的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其直接結果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提高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水平,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

  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對科技發展都有促進作用。科技創新是促進現代生産力發展的決定力量。創新是科技進步的本質和靈魂,它貫穿于整個科學活動過程,但又不限于科學研究領域。創新是人類社會一切進步活動中最具有創造性的活動。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的:“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由於科學技術對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大,因而科技創新就成為人類創新活動中最活躍因素,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最重要的動力源泉。要充分發揮科技進步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作用,關鍵就是要突出創新。

  【10視新鬼刀】不知您是否看過秦伯益院士剛出版的《漫説科教》一書,其中他列舉的一個想象就是現在科技界太浮躁,低層次低價值的“創新”太多,真正的大成就太少,缺乏當年兩彈一星時代的那種鑽研熱情。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任老師,您多年來一直在“機械製造”領域從事“特種加工”和“智慧機械”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為什麼現在轉向科普工作?

  【特邀嘉賓:任福君】也許是因為我和科普事業有緣吧! 1982年大學畢業以後,我就一直在高校工作,從來沒有離開過高教事業。主要是在“機械製造”領域從事“特種加工”和“智慧機械”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當然也做過一些教學和科研管理工作。同時,還參加了一些學會,並且參與和組織過一些學術活動和技術改造與新技術開發、應用活動,也算是做了一些科普性質的工作。我走上專職的科普工作崗位,是組織的決定。2003年5月被組織上調到黑龍江省科協任副主席,今年7月又被組織上調到中國科普研究所任副所長,算是和科普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很贊同著名科學家、北京市科協主席陳佳洱院士説過的一句話:科學普及的意義決不亞於兩彈一星。説明科普事業是朝陽事業,也是偉大而神聖的事業,能專職從事科普工作,我感到既有幸又有緣。應該感謝組織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

  【火腿-老法師】精彩精彩!肺腑之言,只得我們學習!

<<上一頁下一頁>>
第2頁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