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科技人生 > 正文

華人爭雄太空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1日 16:10)

  王贛駿:乘“挑戰者”號飛向太空迷宮


  如果不讓我修,我就不活了

  2003年10月15日淩晨,在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即將發射之際,《科學探索》雜誌在第一時間率先採訪了王贛駿博士,他回憶了自己首次太空飛行的經歷:“第一天非常順利。但第二天當我要進行自己的實驗時,儀器不工作了。可以想象我當時是多麼的驚惶失措,我用了5年時間準備這個實驗,不僅如此,我是這次航天飛行中惟一的華裔,華人社區對此非常關注。我你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更代表全體華人。所以當我意識到實驗要失敗時,我幾乎絕望了。於是,我問地面指揮中心能否讓我修理儀器,他們出於各方面的考慮,不同意。當我知道了它們的態度後,就説,‘還是讓我試試吧。’可他們還是不同意,我真的再沒辦法了,堅持説,‘如果不讓我修,我就不活了。’這次他們有些緊張了,還找了個心理醫生同我身邊的人説話,問我是不是瘋了。幸好,我的上司説,‘沒問題,他只是要修理實驗儀器,我們會幫助他的。’他們都站在了我這邊。這樣,地面指揮中心終於同意了,要我盡力就可以了,適可而止。我開始修理機器,由於只能打開儀器艙,爬在裏面,我的同伴們只能看到我的腳吊在他們那裏,我就這樣呆了一天半的時間。幸運的是,我解決了問題,修好了機器,我的心情也從地獄回到了天上,興奮得無法睡覺,一直連續工作。直到今天,我們還在使用當時的一些數據。”

  眷眷中國心

  1986年4月17日的文匯報上刊登了王贛駿博士的散文《我能,你也能》,其中細膩地表達了在太空俯瞰故國的深厚情感:“航天飛機每天飛越中國4次,黑夜兩次白天兩次,早在任務開始之前,我已經根據宇航局的飛航預定表,寫下所有飛越中國的時間、軌道,我很想看看這個生養過我的地方,在等待中,我懷著近鄉情怯的憂鬱之心。自1950年離開中國內地後,35年來關山遠隔,如今竟以如此淩空虛度之勢歸向故土,這真是一程教我不能不傷感的旅途。在長江口上海灘上空我拍了照,連海南島都讓我感到無比興奮。航天飛機從廣西入境從東北出境,歷時七分鐘,我在艙內用環帶扎腰,在中國上空慢跑,我想著,故鄉,我來了。就這樣靜悄悄,我走過大江南北。儘管只有七分鐘,已經讓我這個遊子感到安慰。”

  張福林:七度往返天地間


  張福林8歲那年,也就是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改變了他的一生。母親告訴張福林,天空中多了一顆新的星星,它是我們人類製造的。終有一天,人類將能建造太空飛船,坐在裏面探索天上的秘密。神秘的太空從此迷住了張福林,他決心成為一名太空探索者。為此,他刻苦學習,在學校裏是名模範生,而且很早就流露出對實驗科學的興趣。20世紀60年代,人類的太空探索夢想一步步走向現實。張福林跟蹤月球探險的每一條新聞,他再次沉醉在九天攬月的美夢中,再次把自己未來的職業與科學家和太空探索者挂鉤,想前往美國,加入職業宇航員的行列。

  隻身赴美終圓夢

  1968年8月,張福林離開了哥斯達黎加。在踏上美國這片全然陌生的土地時,他身上僅有50美元,甚至不會講英語。一年後,張福林幸運地獲得了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全額獎學金、進該校攻讀機械工程學。1977年,他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獲得應用等離子物理和聚變技術的博士學位,同年獲得了美國國籍。而對張福林來説最重要的是,經過多年沉默後,美國宇航局宣佈為航天飛機計劃招募新的宇航員。張福林説,這一切來得太突然了,宇航如此之近,似乎伸手可及。他當即參加了宇航員的甄選,未被錄取。兩年後,美國宇航局第二次招募宇航員時,張福林一路綠燈。

  焦立中:運氣與天賦讓他心想事成


  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第一次把地球人送上月球。一個年僅8歲的華裔男孩在威斯康星州目睹了這個激動人心的過程後,宇航員就成為了他的夢想。他從上大學開始,就向美國太空總署申請。運氣與天賦讓他心想事成,他最終成為2500名申請者中最後被選中的23人之一。他就是焦立中。

  1994年7月23日焦立中隨“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進行為期15天的飛行;1996年1月15日從搭載的“奮進號”航天飛機中走出,在太空中作了長達6小時的“太空行走”。他的任務是站在15米長的機械臂頂端的腳蹬上,幫助另一位宇航員巴裏將一個5.3米長、重量為113公斤的鋁制支架安置到航天飛機敞開的載貨艙面上,然後把6米長的電纜附加在支架上。其目的是實地實驗為建造阿爾法國際空間站所設計的設備和裝配技巧,同時還測試保暖性能得到改善的太空服。這項計劃用6小時30分,實際僅用了6小時零9分鐘就完成了。他是繼張福林和王贛駿之後的第3位華人宇航員,也是第一位進行太空行走的華人宇航員。

  盧傑:華人走出太空新紀錄


  老搭檔結下“戰地”友情

  早在2000年9月11日,盧傑在執行第二次太空任務時,就與馬琴科合作共同刷新了太空行走紀錄。當時,他們需要越過無數林立的天線和各種對接的裝置,而且不能碰觸,才能順利完成任務。他們身穿裝有小型迷你推進器的太空衣,背負著成捆電纜線、吊桿和工具“飄出”航天飛機,盧傑戲稱“就像騾子一樣”步入茫茫宇宙。這就像在一座13層樓建築物的第11層樓外工作,只不過腳底下看到的是水藍色的地球。所以,“同甘苦、共患難”的盧傑與馬連琴科早就結下了深厚的“戰地”友情。

  據美國宇航局統計,盧傑那天的“太空遠足”長達30.58米,花費了長達6小時14分,這個距離需要極其優秀的體能和心理承受能力,已經是太空漫步的極限。

  曾攜帶張學良手跡遨遊太空

  在宇航員執行太空任務時,美國太空總署特許宇航員攜帶一些有紀念意義而無經濟效益的小東西升空。這些紀念品由太空總署查驗後加以編號,放入貯存盒,登上航天飛機,返航後由宇航員出具紀念品太空遊的證書,送給紀念品的原主。

  在2000年9月執行第二次太空任務時,盧傑附帶著張學良先生“作育英才”手跡的登空。後來這一手跡被贈送給了瀋陽的東北大學,美國太空總署還特意為東北大學製作贈送了紀念鏡框。

  遙祝中國太空勇士一路平安

  10月15日,當從美國宇航局獲悉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遨遊太空的消息後,盧傑特意用漢語祝願楊利偉“一路平安”,並用英文解釋了這句漢語的意思;同一天,楊利偉也發出了向太空中同行問好的聲音。茫茫太空中傳遞著兩位華人宇航員相互的祝福。

  (來源:《圖形科普》2003年第11期)

責編:戴昕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