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美麗人生 > 正文

秀髮百年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6日 11:31)

  我相信目前坐在電視機前收看我們節目的所有的觀眾,肯定都剪過頭髮。當然,這是廢話,誰沒剪過頭髮,誰沒理過發,而且很多人還有燙頭髮,另外就是把頭髮染成五顏六色的經歷,這在我們現在看來,絕對是一件非常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讓時間倒退,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的老祖宗,他們絕對不會想到,他們的後代也就是今天的我們,會把頭髮經常會變化各種髮型,染成五顏六色,另外,弄彎弄直地來回折騰,這點是他們肯定想不到的。但不管怎麼説,頭髮已經成為我們如今,我們現代人非常重要的一個時尚的標誌,而且在這一百多年的過程當中,頭髮、髮型、怎麼染發、怎麼做頭髮,它也經歷了很多很多非常有趣的故事,今天我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在這樣一個更加個性化的社會裏,除了衣著裝飾外,我們頭上的頭髮已經成為了一種個性的表示,許多人用它來追逐時尚或表現自我。一輪又一輪的流行風潮,幾乎演繹了所有可能的髮型。而每個人也完全可以自由地選擇一款,你可以梳長髮,也可以留成短髮,可以燙成捲曲,也可以染色、裝飾,甚至也可以把它表現得完全與眾不同。

  古人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今天,我們的頭髮被剪成各式各樣,早已沒有古訓的束縛了。而最早違背古訓的,則是在清朝的時候。

  採訪張有旺(北京市美發美容行業協會 副會長):清朝在入關以後,他就強迫百姓剃頭,尤其是男士,剃頭,剃頭怎麼剃,就是把周圍剃掉,留中央,所謂的就叫剃四週,保中央,就是説,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地位。

  把腦袋周圍的頭髮剃掉,前面露出腦心,把後面的頭髮編成辮子,這就是當時效忠大清皇帝的統一髮式。在“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嚴厲威脅下,男子不得已改變了幾千年來的發髻,開始梳起了長辮。從此,剃頭便成了一個新的行當,走街串巷的買賣人中出現了擔著剃頭挑子的剃頭匠。

  大家現在可以猜一猜,我拿的這個能發出很奇怪響動的鐵器,像一個鑷子似的,這個東西叫什麼?這個東西叫“喚頭”,“喚頭”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説過去沒有理髮店的時候,一個理髮匠,那個時候叫剃頭匠,那個時候不叫理髮匠,叫剃頭匠。他挑著這樣一個剃頭的擔子,走街串巷地去給人剃頭,但那個時候又沒有擴音器,誰也不知道他來了。但是每天去喊,他又會覺得很累,於是就發明了這個東西,走街串巷,來到一個衚同口。

  就代表剃頭的來了,大傢伙就可以出來剃頭了,這是早年間的事情,到了後來,這個理髮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據説大約是在辛亥革命之後,各種西式的東西紛紛涌入中國,很多年輕人為了趕時髦,追求時尚,大家已經開始不留辮子了,需要剪成像這種歐洲西方社會的那種簡潔明快的髮式,但是這樣一來,剃頭挑子就顯得不適用了。於是,剃頭匠就開始坐到專門的理髮店當中去給大家剪頭了,這個時候,剃頭匠這個詞也就逐漸消失了,而是變成理髮員,或者是理髮師了。

  革命者首先剪掉了頭上的辮子,表示與清王朝徹底決裂。十年後,末代皇帝溥儀親手剪掉自己辮子的時候,男子剪髮已經相當普遍了,而女子剪髮卻很少見。一九二零年末,重慶有幾位女學生受新思潮的影響,去男士理髮店剪掉了長髮,此事居然引起了軒然大波。結果,學校以傷風敗俗為由開除了她們的學籍。然而,女子剪髮的風潮卻很快流行了起來。當時,有一款短髮髮型極具代表性,那便是剪著齊刷刷的發沿和劉海。

  一九二零年,也同樣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那年,在中國文字中,第一次出現了女字旁的“她”。而此字的開創者,便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劉半農先生。“她”字始傳于他的那首著名白話情詩——《教我如何不想她》。有趣的是,此後,追逐髮型的潮流,女性始終站在了最前沿。那時,領導中國新時尚的地方是上海,走在繁華的南京路上,一定會與這些時髦的女性擦肩而過。電影明星演繹著當時的時髦髮型。頭頂三七分路,額前沒有劉海,直髮中帶著捲曲的波浪,而造就這款經典髮型的,便是傳入中國不久的燙髮。

  採訪張有旺:燙髮是1926年傳到上海,在1931年傳到北京,那時説是會燙髮,但是沒有燙髮設備,北京有的人在法國大使館當過勤雜工,那時在人們那裏學過燙髮,學到了燙髮技術,他自己有燙髮機,理髮館沒有,誰有燙髮,去預約登記,他就拉著燙髮機去店裏燙髮,燙完後,再把東西拉走。

  一九四九年,伴隨著五星紅旗的升起,新中國誕生了。喜悅、樂觀、向上的精神氛圍影響了每一個人,年輕的姑娘編起了辮子,或剪成了短髮,這是那時的“解放形象”。許多理髮店也配上了電燙機,燙髮已經不再是少部分人的時尚了,普通群眾也開始用上了時髦的燙髮。

  採訪張有旺:五十年代初當中,都燙那個小碎花,所謂叫什麼飛機頭,燙完以後,使用梳子梳了以後,把花挑起來,兩邊一卡,前邊頭髮有頭髮簾,後面吹起來,叫飛機頭。

  男士的髮型也開始出現了新的變化,剪成分頭便是當時的新髮型。然而,那個時代賦予髮型的概念卻是簡單化的。

  採訪朱歩勇(巴黎歐萊雅專業美發産品部 技術發展經理):五六十年代髮型非常單調,到了髮廊裏邊,都是長髮剪短髮,以整潔為主,長了剪剪短,淩亂的頭髮搞搞整齊,髮型師操作也是比較簡單的,他沒有什麼其他工具,那時候都是一個手推剪,大部分是用手推剪。

  (電影《女理髮師》臺詞:身穿一件白布褂,剪刀梳子手中拿,又會推來又會刮,頭髮長了你就請來吧。)

  與髮型同樣簡單的還有穿衣服,那時一統天下的是藍灰色調的衣服。一九五六年,團中央和全國婦聯為研究婦女著裝問題,還專門召開過一次特別座談會。座談會提倡婦女打扮得漂亮一些,穿得美一些。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雜誌還號召:姑娘們,穿起花衣服來吧。這是一個時尚的號角,相信當愛美的姑娘改變觀念以後,時尚的流行也必將有頭髮的一分子。


  然而在六七十年代,時尚並沒有流行起來,而是漸漸地放慢了腳步。在樣板戲《紅燈記》中,李鐵梅頭上那條扎了紅頭繩的大辮子,是她身上能夠尋覓到的惟一的時尚痕跡。那時,樣板戲中演員的形像是街頭巷尾模倣的時尚。顯然,在這樣的流行趨勢中,髮型樣式也非常簡單。

  二零零零年十一月三十日,北京晚報刊登了一篇名為《視覺書寫她們20年的自傳》的文章,隨著文章發表了兩張照片,這是十六位姑娘前後相距二十年的對比照片。諸多變化中,辮子剪了最為引人注目。顯然,那時的流行是單一的,而且深深雕刻了時代的烙印。

本篇文章共有 2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