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科技頻道 > 夥伴 > 正文

  貴州師範大學生物系科考隊,開始了他們今年的第五次洞穴考察他們的目標就是傳説中的觀音洞。

  動力的環境真的是伸手不見五指。隊員們都有過洞穴考察的經驗,但是在面對未知的環境時仍然會有莫名的恐懼。手電的光源告訴隊員們前面在至少十米的範圍內通道是直的。一股如酒釀發酵的味道迎面撲來,隊員判斷可能是來自某種動物的排泄物。

  在地上的一堆動物糞便中隊員們突然有了新的發現。這種長得像蚯蚓似的動物,在光的照耀下呈現出白色。據估計,在這一片約3平方米的糞便上,他的數量竟然多達100多條。這種很少見的怪蟲,究竟是什麼?同行的黎教授揭開了答案。原來它們的學名叫馬陸,馬陸是洞穴中典型的軟體動物,它們通常寄生在動物的糞便中,並以糞便為食。

  就在離馬陸不到5米的地方,一個更奇怪的生物出現了。科考隊員黎燕在洞壁上發現了一種奇怪的蜘蛛。它的身體很小,背上的花紋也非常奇特,在黑暗的環境中它竟然能行動自如就好像它具有夜視能力一樣,這到底是什麼。同行的另外一位動物學專家道出了答案,原來這是一種專門存在於洞穴中的蜘蛛,叫做“盲蛛”。由於在洞穴中常年生活,它早已喪失了視覺功能,腿成了它用來辨別方向的主要器官,所有的行動都依賴它八條長腿。盲蛛的整個身體相當於一個成年人的手掌大小。在洞穴中,它就像流浪漢一樣,依靠它的八條長腿穿梭于岩石的各個角落,居無定所。

  那股如酒釀發酵的味道又一次傳來,當每個人的手電打亮洞頂時。目睹這一場面,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整個洞頂挂滿了數百隻蝙蝠,每一隻都倒挂在岩石上。它們好像是在睡覺,可是耳朵確在不停的抖動,聆聽著周圍的聲音。

  選擇在洞穴中生活,對蝙蝠來説是選擇了一個安全的住所,但是,正是它們在洞穴內的起居,為洞穴中的其他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在蝙蝠棲息的這個地方,科考隊發現滿地都是蝙蝠的糞便,在這裡,隊員們再一次見到了馬陸。在馬陸的附近,還發現另一種奇怪的生物,它們的身體要比馬陸健壯很多,身上呈現出白、黃、褐三色交替的花紋。為什麼在沒有光照條件下,能形成如此鮮艷的顏色呢?這到底是什麼生物呢?同行的專家推測,洞穴中的一些動物是為了逃避洞外的危險環境,而轉到洞穴中進行長期生存,在適應洞穴漆黑的環境後,它們的視覺器官會逐漸退化,而嗅覺和觸覺會變得發達。當它們真正適應這個環境後,已無法再會到有光的環境中去。

  當早期人類居住在洞穴裏的時候,也是受到自然界的威脅,當時人們每天的生存都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去爭取。現在我們知道了洞穴不僅屬於人類,它還屬於許許多多其它的生命。既然洞穴裏可以隱藏著這麼多的動物,那會不會有我們還沒有發現過的神秘動物呢?

  2001年夏天,當動物專家們來到這裡的時候,他們竟在一處漆黑的洞穴中,意外地發現了一種詭異的蝙蝠,一種極富進攻性的罕見蝙蝠。

  它們不僅長著酷似老鼠的耳朵和一副猙獰的面目,還擁有一雙特別的爪子、一雙十分尖利的巨大爪子,在燈光的下顯得格外突兀。

  它們為何如此富於攻擊性?尖利的巨爪是做什麼用的?在它們猙獰的面目之下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

  作為地球上惟一真正能夠飛翔的哺乳動物,蝙蝠的種群數量非常多,據説它們是僅次於嚙齒類動物的第二大哺乳動物,僅僅人類已知的就有一千零一種,平均每四種哺乳動物中,就會有一種是蝙蝠。

  不過,人們對新發現的奇特蝙蝠,了解還相當有限。

  這部出自上世紀的三十年代的動物學著作,第一次記錄了有關這種蝙蝠的信息。在書中,美國博物學家艾棱,描述了他在中國蘇州的一個重大發現。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見到如此奇特的標本。根據它們罕見的外形特徵,艾棱給它取了一個形象的名字——“大足鼠耳蝠”。

  不僅如此,艾棱還從它們尖利的巨爪中,得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測:它們很可能是一種罕見的,用雙爪捕魚的詭異蝙蝠。

  但是,蝙蝠又怎麼會捕魚呢?如果它們以魚為食,證據又在哪?

  與七十年前不同,新發現的大足鼠耳蝠,不是在蘇州,而是在千里之外的房山縣霞雲嶺鄉。

  中國科學院動物學博士馬傑對這種奇特的蝙蝠産生了濃厚興趣。

  採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博士 馬傑

  很多種蝙蝠它的爪子,趾都是比較短,而且爪子也比較短,因為它僅僅用於攀附的話,它的爪子不必要長得那麼發達,為什麼同樣可以挂在墻上,為什麼它非得長那麼長呢?為什麼會這個樣子?

  來到霞雲嶺的馬傑,很快就把研究地點設在了當地人稱為蝙蝠洞的洞穴中,根據以往的調查,這裡正是大足鼠耳蝠的藏身之地。

  但是,馬傑很快就發現,這個洞穴遠比想象中的高大許多,洞內不僅異常濕滑,大量塌陷的石塊更令人寸步難行。神秘的大足鼠耳蝠就躲藏在離地數十米的洞頂縫隙之中,要想近距離研究根本不可能。

  數千萬年的進化不單使蝙蝠具備了回聲定位的能力,還使它們分化成了數以千計的不同種群。

  其中,數量最多的就是以昆蟲為食的普通蝙蝠。只是這些蝙蝠的爪子都很小,捕食中,它們用的幾乎都是嘴,而細小的爪子通常只起到輔助的作用。

  還有另一種蝙蝠,就是嗜血成性的吸血蝠。不過吸血蝠的雙爪同樣很小。

  這一切都與大足鼠耳蝠的奇特巨爪不同,更無法解釋巨爪的用途。

  在動物學研究中“結構決定功能”是一條普遍公認的準則,就是説動物身上的每一種特殊結構,都必然會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功能與之對應,那麼,大足鼠耳蝠的巨大爪子,又對應著怎樣的功能呢?難道它真是用來捕魚的嗎?

  2003年的七月,在鄉政府的支持下,馬傑開始了最後的努力。他要在這裡搭建一座巨大的實驗室,通過人工飼養蝙蝠的方式,對它們的捕食行為做近距離觀察,希望從中揭開大足鼠耳蝠究竟會不會捕魚的謎團。

  棚子建好後,馬傑還在棚內做了一個巨大的水池,併為蝙蝠預備了許多小魚。

  然而,野性十足的蝙蝠會不會正常活動?燈光對它們又有多大影響?馬傑的心裏也沒底。

  果然,一連數天,馬傑特地帶來的錄音設備始終沒能派上用場,放養在棚內的蝙蝠無一例外地都躲藏在岩縫中,毫無動靜。

  難道,大足鼠耳蝠壓根就不會捕魚嗎?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呢?

  這一天,就在馬傑即將放棄的時候,實驗終於有了轉機。

  伴隨著一陣騷動之後,深藏在岩縫中的蝙蝠開始出動了。

  緊接著,一個從未見過的景象出現了。

  這會不會是捕魚的先兆呢?它們是要捕魚嗎?

  隨著大足鼠耳蝠第一次成功捕獲小魚,長達七十年的猜測終於有了答案--大足鼠耳蝠不僅會吃魚,還能用尖利的巨爪自己捕魚。

  通過現場的錄音分析,馬傑還發現:大足鼠耳蝠在飛行中,會發出一連竄人耳無法聽到的、越來越短促的超聲,這是一種每秒高達數百次的高頻聲波。

  水面的細微動靜都逃不過它們靈敏的耳朵,那些冒險露出水面的魚,便迅速成了它們鎖定的獵殺對象。

  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發現。

  大足鼠耳蝠正是利用精確的回聲定位,用它們巨大的爪子,劃過水面,捕獲獵物的。

  採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研究員 張樹義

  我想科學最重要的就是一個思路的問題,但是,這個思路不是憑空掉下來的,而是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全面的積累、一些知識上的積累,然後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真正可行的、一些具有創新性的思路。

  採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博士 馬傑

  大足鼠耳蝠是中國、甚至是整個亞洲地區,惟一的一種目前發現的食魚蝙蝠,在自然情況下,能夠看到它的一系列捕魚動作我也挺高興的。

  不久之後,在超聲探測設備的幫助下,馬傑在洞穴旁邊的水庫上空也錄到了大足鼠耳蝠的奇特聲波。

  原來這個水庫中生活著一種奇特的小魚——寬耆納,每當夕陽西下,它們便在水面上不停跳躍。

  也許,它們的存在,正是“食魚蝙蝠”成功生存的關鍵--這裡也正是大足鼠耳蝠天然的狩獵場。

  在無盡的深海,在漆黑的洞穴,在那濃密的森林。還有無數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

<<上一頁
第2頁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