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科技頻道 > 夥伴 > 正文

猴緣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02日 18:44



  今天先給大家猜一個動物的謎語:上肢下肢都是手, 有時爬來有時走, 走時很像一個人, 爬時又像一條狗。給你三個提示,桃子、筋斗雲,至尊寶,怎麼樣,這還猜不出來啊?就是咱近親鄰居猴子唄。説起猴子啊,掐指一算,猴年就要過去了,真快啊,這一年裏,你有什麼收穫呢?不知道咱的近親鄰居們都過得怎麼樣了,這樣吧,隨咱們的嚮導吉米去走一趟親戚,您就知道了。

  小獼猴吉米是馬戲團裏的小明星,今天,它將帶您走訪它遠在北京野生動物園的猴親戚們。

  猴子真的是一種非常可愛、非常機靈、非常討人喜歡的動物,就連我們的美猴王都對它唸唸不忘,我想沒有人會忘了80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西 遊記》吧,扮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對猴子就有一份非常深厚的感情,甚至可以説是一種難捨難分的緣分。 為了寫好《猴緣》,六小齡童放棄了許多電視劇的拍攝機會。

  人類高度發達的智力使得我們成為了萬物之靈,成為了地球的主宰。我們在盡情地享受著人類智力活動的成果的時候,有沒有思考過我們的智力是怎麼産生的?在靈長類動物中,獼猴具有較高的智力水平,而且容易訓練,是進行智力研究的理想動物模型。於是呢,科研人員就研究獼猴的大腦來揭開人類大腦的奧秘。

  “小小”是一隻聰明的小獼猴,剛出生不久就被抱到了昆明動物研究所,在和人類朝夕相處的日子裏,“小小”已經學會不少本領。看看科研人員是怎麼通過它來研究大腦的世界的。

  人類高度發達的智力使得我們成為了地球的主宰。我們在盡情地享受著人類智力活動的碩果時,有沒有思考過我們的智力是怎麼産生的呢。 當人們逐漸認清大腦就是智力的發源地時,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許多動物和人一樣,同樣都擁有大腦。可是,他們有沒有智力呢?他們的智力和人類的智力又有什麼不同呢? 科學家們把目光投向了靈長類動物的研究.。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和國家自然基金委的支持下,對人類智力的進化和相關的行為活動進行了研究。他們主要選擇了靈長類動物作為研究對象。在靈長類動物中,獼猴們擁有比較高的智力水平,而且容易訓練,所以,它們就是是進行智力研究的最佳動物模型。科研人員開始了獼猴的大腦與人類大腦的相互關係的研究。 當年齡比較大的孩子面對鏡子的時候,他能清楚的知道鏡子裏的人是他自己。可是看看這個不到1歲半的小寶寶,由於智力沒有發育完全,他根本沒有辦法辨別出鏡子裏的小人是誰。而對於各方面都發育成熟的獼猴來説,無論它照多少次鏡子也幾乎沒法辨認出自己的鏡象。看來,發育成熟的獼猴與智力水平沒有發育完全的人類在智力方面倒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因此科學家們得出了一個結論,人類的智力並不是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突然産生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漸變演化的漫長過程。

  但是為什麼發育成熟的獼猴不能像智力水平發育完全的人類那樣認出鏡子裏的自己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制約了猴子的智力發展呢?課題組的科研人員決定從解剖學的角度進行研究。

  獼猴它們腦的功能,是咱們人類高等智慧發育的一個基礎,但是不等於就是説在人類所有的智慧,在獼猴和猩猩上都能找到。但是它們也不是截然隔斷的,它們之間是有連續性的,這就是進化。從大腦表面積來看,在人的話,把它展平以後大約是一張報紙一樣的大小,而一個猴的話,只是一張明信片的大小。原來,是大腦的發育導致了人類與獼猴的智力水平的不同。為了更深入的對比猴腦與人腦的區別,動物所科研人員給獼猴做了一次核磁共振檢查。

  小獼猴“丁丁”被推入了核磁共振儀器裏,腦成象技術使得科學家可以在無損傷的情況下觀察猴腦和人腦形態乃至功能的變化。

  猴腦就是腦的溝回不太明顯,不如人腦清楚。猴子的腦的灰質和白質,分辨信號的差別沒有人腦的清楚,有點像新生兒的樣子。在對比人腦和猴腦的成像圖時,科學家發現猴腦和人腦具有相似的大腦結構。在人類的整個大腦中大腦皮層是許多智力活動的基礎。其中一塊叫做前額葉的皮層被稱為腦中之腦,科學家們推測許多高級的思維活動,例如學習、記憶等智力活動都與這塊皮層有關。在人類,前額皮層的面積已達到大腦總表面積的30%,通過核磁共振腦成像技術,課題組研究發現猴的前額葉皮層所佔大腦的表面積達到百分之十幾,是狗和貓的兩倍。猴與人類一樣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記憶能力。由於學習記憶是人類大腦進化發育的基礎,而學習記憶等智力活動又是與前額皮層的發育密切相關,所以課題組的科研人員通過研究猴腦前額皮層的功能與結構,來探索人類腦智的進化發展之謎。

  “小小”是動物所一隻聰明的猴子,出生不久,“小小”就來到研究所。和人類長期的朝夕相處,使“小小”已經學會不少本領。

  這個實驗主要是想通過鏡子來給猴子一種食物信息,看它能不能通過鏡子裏得到的信息,來指導它的取食行為。在測試中,小小被要求通過鏡子觀察實驗人員將蘋果片放在在桔紅色蓋子下,還是放在紫色蓋子下。當實驗者將蓋子放在它面前時,它利用觀察到的信息去打開盛有食物的蓋子,以獲取蘋果片。一開始,試驗人員都把食物放在紫色蓋中,“小小”卻不能準確得到食物。 實驗結果是這種信息對猴子還是有點模糊了,不像人一樣通過鏡子可以知道食物在左邊還是右邊上邊下邊,但對於猴子來説,它可以達到處70%左右,但是要達到90%左右還是挺困難的,要經過一個很長時間的學習,經過不斷的訓練。“小小”能夠通過學習,比較準確的找到食物。科學家把這種學習的能力稱為條件學習。條件學習在低等的動物中無法完成,對於獼猴,雖然學習這類任務非常困難,但長期的訓練使他們能夠最終完成這個任務。而這種任務相對於人來説,則就容易的多。

  在另外研究前額皮層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發現在豐富環境中長大的小猴要比隔離飼養的小猴聰明得多。玩耍對於獼猴來説是智力發育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研究結果表明獼猴的學習等智力發育同它的社會行為密切相關。在低等動物的話呢,有很多行為都是先天決定的,但是到了靈長類動物以後,我們都知道大腦皮層的高度發育,這個時候動物很大的行為是靠生後來學習的。動物的青春期明顯的延長,像人類的話一般要花十八年的時間,才會達到性成熟的時間。這個時間這種玩耍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很重要的行為,猴子它花三年的時間進行玩耍,而到了人要花十多年的時間進行玩耍,這種玩耍實際上對於智力發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説沒有這種玩耍就沒有智力的發育,從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玩耍對於智力發育,對於各種高級神經智力活動,對於前額葉皮層的發育非常重要。而前額葉的正常發育,對於人和其他動物認識和感知事物的能力息息相關。

  科學家認為孩子們應適當多的時間用在玩耍和遊戲上,在我們的教育中,除向孩子們灌輸知識外,不能忽視豐富孩子們的遊戲玩耍內容。它們是大腦前額葉發育的重要途徑,也是智力發育的重要手段。

  “丁丁”是課題組飼養的另一隻猴子,為了要得到藏在實驗者手上的花生米,丁丁就要努力記住食物是在實驗者的左手還是右手。這種為了目的性的行動而暫時記住有關信息,並用來指導行動的記憶過程,科學家們稱之為工作記憶。科學家發現前額葉皮層對於工作記憶也負有重要職責。由於工作記憶是促使人類智力發育的基礎,所以研究前額葉皮層的工作記憶對於人類是非常重要的。

  依依是一隻已經被切除了背側前額葉皮層的猴子,科研人員希望通過研究依依的實驗情況,更深入的了解前額葉皮層各個部位與空間工作記憶功能的關係。整個實驗在計算機的控制下進行。測試時,計算機的屏幕上出現一個大圓和一個小點,在極短的時間裏,依依被要求努力記住它們之間的幾何關係並進行比較。當幾何關係一致時,依依用手觸發一個光電開關,做對了,當然有糖水作為獎勵。

  研究表明,被切除了背側前額葉皮層的依依對這種幾何關係記得很清楚。這説明大腦的腹側前額葉皮層也能處理空間視覺工作記憶。 目前,隨著近年來以微電極為代表的電生理技術的飛速發展,科學家們正努力把對大腦外部結構和功能的研究推向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層次上,這可以使我們更深入的了解大腦尤其是前額葉皮層是如何進行智力活動的。 當夜晚降臨,獼猴們進入了夢鄉。這段時間,這只名叫“咪咪”的獼猴每天都要到睡眠實驗室來睡覺。科學家們要研究在睡眠時大腦前額葉皮層的活動狀態。 研究人員給猴腦發出探測性信號,猴腦的反應在示波器上顯示出來。這些腦電信號經過電子計算機的處理後,科學家們發現在睡眠時,咪咪的大腦前額葉並沒有睡覺,而是在忙忙碌碌做什麼。他們推測我們人類和靈長類動物這時的前額葉可能正忙著整理白天接受到的各種信息正像我們常體驗到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然而對於大多數科研人員來説,記錄睡眠時猴子前額葉細胞的電活動相對較容易些,但是要想研究在野外活動時猴子腦細胞的電活動,對於所有進行智力研究的科學家來説是始終不能解決的難題。現在,昆明動物所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個先進的方法,他們將若干根直徑僅有百分之一毫米的微電極植入猴子腦內,這種電極可以將在野外活動的動物腦中的神經細胞的電活動通過裝在腦上的微型攝像機記錄下來。這種方法對猴子幾乎不會造成任何傷害,也可以準確的紀錄大腦尤其是前額葉皮層的神經細胞活動。

  頭戴這套裝置的獼猴名叫“丁丁”,這個裝置的重量僅有100克,兩台攝像機分工不同,其中一台攝像機負責紀錄丁丁的眼球活動,一台攝像機紀錄丁丁視覺內容。這樣既可以顯示丁丁眼睛對外界事物的反映。又可以通過電生理儀器把這種眼睛對外界事物的反映所引起的腦中神經細胞的電活動記錄下來,進行分析研究,從而了解猴子行為與神經細胞電活動的某種關係。“丁丁”對這套在它頭上的高科技裝置並不在意,在野外它自由的玩耍和取食,有時還頑皮的與科研人員嬉戲。研究人員正是用這套裝置在細胞水平上來研究猴子學習記憶的腦機制。 活潑可愛的獼猴是我們研究人類大腦智力活動不可缺少的動物模型。正是通過大量的動物實驗,腦智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進展。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區分了大腦各個功能區,了解到意識産生的初級水平,為人類治療各種精神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當然,人類更高的思維模式以及智力的産生發展仍有待於科學家進行大量研究。科學界預言,當有一天我們對腦智之謎有所窺知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這些可愛的動物,他們是人類的朋友。

  正因為猴子這些靈長類動物是我們人類的近親,所以我們的很多研究我們人類自身的科研項目,都必須借助它們才能順利進行,所以,保護它們也就成為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世界上惟一一種被中國人發現並且命名的靈長類動物,它們是白頭葉猴。

  可是呢,就是這麼一種讓我們引以為豪的動物,卻已經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苦苦掙扎著,就是這些可憐的猴子,讓一位學者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一生和它緊密相連,他就是我國第一位獲得世界動物保護獎的動物保護者--潘文石。

  它們是全世界第一流的徒手攀岩大師,視絕壁如平地;它們也是世界上惟一一種被中國人發現並命名的靈長類動物。它們就是白頭葉猴。

  一群在密林和石峰中騰挪閃躍的精靈。如今它們卻在滅絕的邊緣掙扎。這驅使一位學者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一生與這群可愛的精靈緊密相連,他就是我國第一位獲得世界動物保護最高獎“保羅格蒂獎”的動物保護者——潘文石。

  大霧散去,雷雨來臨。白頭葉猴被雨水趕入山洞。但雨一停,猴群又出動了。它們會往哪去呢?白頭葉猴身軀纖瘦、四肢細長,在陡峭的絕壁上跳躍自如,行走如飛,長長的尾巴起到了極好的平衡作用。與大熊貓不一樣,白頭葉猴喜歡集體行動。 潘文石注意到:像眼前如此大的猴群活動現已極少見。但在歷史上,白頭葉猴是一個極強盛的物種,它們的活動區域曾經覆蓋中國的整個西南地區,但在最近的 100 年中,它們的活動範圍急劇縮小,如今它們已經完全退縮到廣西的左江流域,一片不足 70 平方公里的石峰之中,總數只有600隻。在潘文石看來,白頭葉猴所面臨的生存考驗遠比大熊貓嚴峻。

  潘文石:白頭葉猴主要減少的原因是受獵殺,這麼大的地方已經偷獵到我的研究地區附近,我天天做研究,他們就把這個夾子放在猴子出沒的地方,一個母猴給他夾住了之後,不能掙脫夾子,把夾子的繩子扯斷了之後,帶著夾子跑到大洞的頂上,吊在樹上,當時還沒有死,我就趕緊去救,當我們解救這個猴子的時候,他已經死掉了,死不瞑目,真的死不瞑目。

  如今,白頭葉猴的棲息地已經在人類的壓力下,僅存幾片石山,可是農民還時常到石山上去砍柴,山上的植被越來越少,白頭葉猴的食物也開始告急。潘文石著急起來。這樣一種美麗的生命,會不會在我們的視野裏消失了呢? 天色漸暗,今天白頭葉猴會在那裏過夜呢?為了躲避豹子的捕食,白頭葉猴往往會挑選如同刀切斧劈一般的峭壁洞穴為家,它們的爪子必須緊緊抓住岩壁,使身體緊貼在石壁上,一步步地向家中爬行。在潘文石的觀察記錄裏,經常會有白頭葉猴不慎跌落到峭壁下摔死。但不管天有多黑,不管是否有母猴懷孕,猴群都會艱難的爬過峭壁,到洞裏過夜。這就是白頭葉猴的生活。幾百萬年來始終如一。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不能改變它們對家園的嚮往。只有在家園裏才能實現種群延續的希望。

  潘文石:如果這個白頭葉猴死掉,這個生態系統就會遭受麻煩,沒有那麼多樹,沒有那麼多藤,沒有那麼多花,你知道為什麼,他在吃花的時候幫助傳花粉,猴子在吃果實的時候,把果子帶到到處,掉在岩石的窟窿裏頭,就長出花來, 為了讓農民不再上山砍柴,他還向農民推廣替代能源--沼氣。潘文石甚至在村裏貼了一張收購牛糞的啟事,動員村民用牛糞做沼氣,來生火做飯。沼氣在村裏慢慢推廣開來,石山的植被終於保住了。

  2004年,潘文石籌劃多年的崇左生態公園開始興建,人與白頭葉猴終於能夠和諧共處。在保護區白頭葉猴的數量第一次出現了增長。 清晨,潘文石帶著研究隊伍又一次踏上這條熟悉的山路。這時他似乎聽到了遠處山谷裏白頭葉猴的呼喚,他知道自己從未背叛過對生命的誓言。

  無論人的世界和猴的世界裏發生過什麼快樂與憂傷,時間的車輪都會一直滾滾向前,它帶走了青澀的回憶,留下了滄桑的痕跡,這些痕跡提醒著後來的人們,在這些故事裏,哪些值得我們繼續流傳。猴年即將過去了,希望你的猴年沉澱下來的都是美好回憶。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