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科技頻道 > 慧眼識寶 > 節目內容 > 正文

孔方傳奇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30日 13:45

  1986年6月20日淩晨,《光明日報》像往常一樣正常印刷,這一天報紙的第二版,一篇關於陜西考古事件的長篇報道吸引了所有讀者的興趣,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當時的陜西壅城考古隊隊長韓偉。

  上個世紀50年代,為了尋找那被歷史的風塵淹沒的秦國都城,一支又一支考古隊伍接踵而至。然而年復一年,秦國20代國王世代營建的古都雍城,似乎想幽靈一樣從地球上永遠的消失了。

  初春時節,天氣還有些涼,韓偉和他的考古隊在野外又度過了一個毫無結果的一天,回到了鳳翔縣八旗屯的這個小小的村莊。那天是月圓之夜,韓偉他們住在村裏已經是第十一個夜晚。吃晚飯的時候,無意中炕桌上的小油燈闖進了韓偉的視線。他不知道,這盞油燈將點亮自己考古生涯的一個重要階段。

  韓偉仔細打量錢幣:這枚圓形錢,應該是戰國時期的流通貨幣,燈光下錢上的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出“秦重一兩十二銖”的字樣。作為考古隊隊長的韓偉腦海裏立刻做出判斷,這就是戰國秦的環形錢,而且它還是一枚用來衡量重量的標準錢。

  韓偉眼睛一亮,開始詢問老鄉。

  可以為這枚“秦重一兩十二銖”環形錢做出合理解釋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這些天來苦苦尋找的戰國時期秦國墓葬就在他們所住的這個村裏。

  韓偉在墻後面找到了墓葬。

  韓偉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發現的這個186具殉人秦公一號大墓,竟然是中國迄今為止發掘出自西周以來發現殉人最多的墓葬,1976年到1986年,秦公一號大墓歷經了十年挖掘。然而誰能想到,敲開這座2500年前秦公大墓大門,書寫了20世紀中國考古史上的重要篇章的竟然是一枚小小的錢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鑄幣的國家,現在所知的最早的貨幣是貝幣。今天人們吟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時候,可能並不知道這朋最早的含義是貝幣的計量單位,十貝為一朋。可見人們的快樂首先是包含了遠道而來可充貨幣的貝殼所具有的財富擁有,其後才是延伸為朋友的久別重逢。

  我們的祖先曾經使用形式不同,大小不均的貨幣,在它們的身上,仍然能看見人類早期的生産和生活的痕跡。隨著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的建立,這種外在形式的多姿多彩轉化為一種內在的豐富,方孔圓形的貨幣形制登上了歷史舞臺,並且整整貫穿了封建王朝2000多年漫長的歷史時空。

  同期:戴志強 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

  一方面哲理思想,體現天圓地方,另一面又符合我們對稱美的這樣一個觀念,同時在鑄造技術上,在最後成型以後,在凈邊的工藝上,它方孔容易固定,這在製造工藝上來説,也有它方便的地方,所以這樣這個方孔圓錢這個器型,這個形制就一直延續了1000多年。2000年,一直到清末民國。

  作為財富與政權王朝的代表,封建社會的歷朝歷代都要發行錢幣,即使是統治時間再短的政權。

  國泰民安,社會穩定的朝代,往往錢幣鑄造精美,重量標準;而一旦戰亂不斷,政局動蕩飄搖的時候,這錢不是越鑄越大,一枚大錢抵得上數百數千;就是越來越小,直到榆錢大小,不僅鑄造粗糙,而且都是錢的貶值,通貨膨脹。最令人嘆服還是把錢從中間啄開,一文錢當做兩文錢用。

  不論貧與富、安定和戰亂,歷史的演進總是伴隨著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有錢能使鬼推磨,這是“錢” 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字曰孔方,親愛如兄”,這是東晉的魯褒在《錢神論》中對世人的貪戀發出的善意嘲諷。孔方兄一詞也就隨之流傳千古。

  小小古幣,方寸之間,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的興廢和文明的傳承,也就當仁不讓的成為每個歷史階段的特殊名片。

  同期:戴志強 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

  它實際上已經代表了中國的兩三千年的錢幣文化,這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那麼它所反映出來的東西,遠遠不是它的面值所代表的一個價值,所以這裡既有它的文化的含量,也有每個時期代表的歷史時期的科學技術的含量,也代表了它存世它的高貴的文物價值。

  然而古錢幣的收藏價值卻不是等同於他的文物價值,主要是從鑄造數量、存世量、工藝、質地、品相等幾個方面來綜合衡量的。“物以稀為貴”,那些鑄造少,存世少,鑄幣工藝精湛,品相佳的錢幣就是稀少品種,也正是它們的存在,古錢收藏這一行裏的傳奇才能綿綿不絕,故事不斷。

  古都西安,歷經了3000多年的歷史,久遠的歷史使得這裡的生活方式透著別樣的文化意味。城墻根下,粗獷的秦腔似乎傳遞著和背後的城墻一樣的厚重歷史。

  而和秦腔一樣佔據西安人精神家園的就是逛古玩市場,每個週末的清晨,就著濛濛亮的天光,來自四面八方的農民和古玩商販就擠滿了西安的各個古玩市場,人影憧憧,這就是西安有名的鬼市。

  當地人把古錢叫做麻錢,西安人家家戶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這是歷史的饋贈,也是她們收藏古錢的優勢。在錢幣市場,揀漏和走眼的故事每天都在流傳,不論是得寶而回,還是掏冤枉錢,都是眼力的較量。對於那些初學者來説,這更是充滿了誘惑。

  張宏入這行沒有多少時日,聽前輩和行家們説,想要在這小小的麻錢上玩出點名堂來,就得多琢磨錢譜,多在市場裏轉悠,練練眼力。這一天,他趕到八仙庵市場的時候,已經是快到中午了,經過早上的鬼市淘選,這會兒市場非常安靜,張宏並沒有抱多大希望,只是隨便溜達著。

  同期:張宏

  就是玩錢吧,他都有一種撿漏的心態,知道吧?老是想在地攤上撿一個,價格呢比較便宜,但實際的價值呢,比你買的時候的價格高的很多,就等於是撿漏,抱著這種心態去的。

  發現了一枚乾封泉寶,好像在書上見過,應該是枚價格較高的錢。此刻在自己手裏的會是真的嗎?會不會是別人,甚至包括攤主在內的人都沒有注意到的漏被自己揀到了?張宏心裏一陣亂想,不敢確定。於是不動聲色的起身走人,悄悄地來到市場的一角。原來張宏有個習慣,去市場的時候總是隨身帶著一本錢譜。

  同期:古錢幣收藏者 張宏

  作為一個初學者呢,可以説,你剛接觸這個東西,你不帶上譜的話,可能你拿到一個錢,可能就根本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的。所以説帶上書的話,也很方便啊。在你買的過程中,你就可以翻翻書,對比一下,這枚錢是哪個時代的,它的珍稀程度,它的價值。

  確定一枚錢幣的珍稀程度,並不是以年代的遠近來統一劃分的,並不是年代越遠越值錢,2000年前的漢代“五銖”、1000多年前的唐“開元通寶”及北宋“宣和通寶”,其價格之低,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在錢幣市場裏幾角錢一枚。

  張宏在看書,果然,書中收有乾封泉寶的照片,張宏一對比,和方才在地攤上看到的幾乎一模一樣。張宏難以克制自己的興奮,這枚錢最近的市場價大概在1000元左右。

  張宏再次出現在攤位前,老闆的臉上看不出一絲詫異的表情,市場裏這樣走了又轉回來的人見得多了。張紅裝作很平靜地隨手拿了幾枚錢挑起來,似乎很無意、卻用心的再次看了一下那枚乾封泉寶,沒錯,和圖譜上得一模一樣。最後以每枚4元錢買了五枚錢。

  同期:張宏

  這個呢,可以説是在你撿漏的時候,普遍的一種手法吧,應該是這麼説,因為如果你只買那一枚,可能攤主就不賣給你了。他説:恩?你為什麼只買這一枚啊?是不是這枚好啊?他可能就不賣給你了。所以説,你就得再挑幾枚普通的摻在一起。

  凡是在市場裏撿了漏的人都會抑制不住得一種得意,這是眼力的最好證明。張宏拿著這枚錢就去炫耀。沒想到結果是它走了眼。這是一枚倣造錢。

  原來它用的是漢代的貨泉作為母本,將上面的字鏟掉,重新刻上乾封泉寶四個字。這樣,銅是沒有問題,可誰會想到這四個字竟是用樹膠做上去的!要想識破倒也不難,可以用針扎,真錢的文字是銅鑄的,針根本扎不動;而樹膠字畢竟偏軟,稍稍用力針就能刺入立住,真假立刻見分曉。

  張宏不明白,錢和圖譜可一模一樣的。目前有關古錢幣的圖譜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拓片,一種是現代的照片圖集,比較起來,拓片不如照片直接,剛入行的新手沒有經驗和實力可以依靠,希望這些圖譜能夠提供幫助便是情理之中了。所以許多初學者都願意買這樣的圖譜,但是這圖譜上的錢也是有真有假,需要鑒別。張宏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手裏的這本圖譜竟然全是假錢,自己這錢掏得真夠冤枉了。

  2004年的5月,西安市文物保護中心的三人小組又一次來到中官鑄幣遺址,這是漢代國家最大的鑄幣遺址,它們進行考古調查的這個項目,已經有半年多了。時值中午,它們還沒有新的發現,難道今天又要空手而回了嗎?就在這時,在一邊的山坡上,它發現了幾個范。輕輕撥開一塊,很普通,沒有什麼特別的價值,接下來的幾塊都差不多,姜寶蓮準備再看最後一下就收工了。沒想到,最後這一塊卻是它從來沒有見過的。它連忙招呼同事們,大家誰都沒有

  同期:姜寶蓮

  它和別的錢畈不一樣,因為別的錢畈呢,它是一個一個錢的模,但是這個畈呢,它又帶著一個角,所以這個錢畈呢,就是説它很奇特,當時發現了以後呢,就是説,我們這個小組的調查人員就説,恩?怎麼這個畈奇怪,很奇怪,怎麼帶個尖是幹什麼用的?

  這個發現究竟意味著什麼?姜寶蓮並不知道,她們正在接近一個百年的謎團。

  很快在同一個地方,她們又發現了這個范一樣,兩頭尖角,中間圓錢的錢幣。這更增加了大家的興奮。當他們帶著興奮的心情向歷史求證時,卻發現早在一個世紀前,就已經有這樣的發現。穿過一個世紀的煙雲,人們始終沒有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在種種猜想中,最有代表性的解釋認為這是花錢。

  在中國,錢代表著財富,也寓示了吉祥富貴的願望,所以許多朝代都有專門用來在婚慶、節日、玩耍的特殊錢幣,叫做壓勝錢、花錢,沒有貨幣價值,並不是用來流通,一般都是作為裝飾品佩帶在身上,所以有許多不同的形狀,這個會不會是一枚壓勝錢呢?

  同期:姜寶蓮

  古代的壓勝錢呢,它一般是有圖案,有星象有動物圖案,作為一種吉祥富貴的象徵,這種它這個錢型器上呢什麼圖案都沒有,只是多出來了一個尖,而且很鋒利的這種尖的話作為配飾品來説呢也不是很合適。

  如果不是壓勝錢,有沒有可能是古代鑄造的一種特殊錢幣,會不會就是有史可查,卻從未見過的赤仄錢呢?赤仄錢是漢武帝時期鑄造的一種錢幣, 鑄造量少,流通的時間非常短。恰恰就是在中關鑄錢遺志裏鑄造的。這在史記和漢書中都有記載。

  同期:姜寶蓮

  秦始皇呢,統一把這個錢幣統一到方孔圓錢,一方面呢是統一貨幣,另一方面呢是圓錢便於攜帶。所以我們這個形狀呢,剛才已經説道了,尖比較鋒利,不會呢説在流通中使用不方便攜帶,不方便使用的貨幣。

  又是這個奇怪的尖角,所有的假設都是因為它被否定,那麼是不是突破口也在這裡。這時一個原先不被人注意的細節浮出水面,所有錢形器都是在國家的造幣遺址裏出現的,而是好幾種,有和五株錢錢徑、大泉五十大小一樣的錢型器,一個新的思路在姜寶蓮它們的心裏逐漸形成,它是不是和各類錢幣有密切的關係,它是否和當時的記數和這個數量標誌有關係。

  同期:姜寶蓮

  你想這麼多的貨幣它的出入庫有很嚴格的手續,它需要一種點數的工具,所以我們認為這個錢型器呢,它起碼有兩個功能,一個就是説在一串的錢裏面,它夾在某一個數目之間,表示一定的數量,是一種數目的標誌。另外一個呢,點這個錢幣的時候呢作為一個撥動,撥動錢幣的工具,可能它有這兩方面的功能。

  作為貨幣,錢幣需要人們迅速準確的點校收存,這是一種對財富的計量。而作為收藏品的古錢幣何嘗不需要人們予以鑒賞的慧眼解讀歷史,品味文化呢?古錢幣這部歷史巨著,每一位收藏者能夠捧讀到哪一卷,這是個人的品位和眼力,還有財力所致,也是一種智慧的較量。

  東西方貨幣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中國貨幣上面有文字符號,不是圖案、頭像。錢幣上文字變化就是中國書法藝術演進過程的最好體現者。

  戰國時期,錢文是大篆。秦始皇統一幣制後,小篆成了錢文的主體。直到兩漢時期,錢文才開始向隸書轉變。真正的轉變是唐代,“開元通寶”,四個字出自唐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歐陽洵之手。

  兩宋是中國書法的巔峰時期,錢文藝術和鑄造藝術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不僅篆、隸、楷書兼備,行書、草書也嶄露頭角。甚至皇帝也揮毫潑墨親自書寫錢文,“大觀通寶”就是宋徽宗 “瘦金體”的墨寶。御書錢從此而來。

  同期:陳林林

  宋徽宗趙佶所書寫的行書大觀,我們稱它為鐵畫銀勾,在這個收藏界有一個説法:不愛其錢,獨愛其書。從這一點來説證明這個錢幣的書法是非常精美的,多為書法家所重視。

  明清兩代的錢文書法儘管也都是由當時的大書法家書寫,還有皇帝的御書,但是大多呆板凝滯,毫無生氣,這也許從另一個方面預示了方孔圓錢已經走向了窮途末路。

  可以説,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總是和那個時代的鑄幣銘文、書法風格相吻合的,這也是鑒定古錢真偽極其重要的一條依據。

  袁林,入行二十多年了,藏品不少,在諸多錢幣中,對王莽的錢是情有獨鍾。

  同期:袁林

  每一位收藏家都把集齊一套王莽的錢作為人生一大樂趣。所以我收藏錢幣幾十年,尤其想收集齊,尤其是我缺的幾枚:壯泉四十、中泉三十等,在我的王莽收藏裏面還是缺的,所以對這些錢我是夢寐以求的。

  如果從貨幣史角度來講,王莽的貨幣政策是失敗的,而且因此導致了政權的覆滅,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是王莽的錢幣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最精美的錢幣,東漢著名的科學家張衡就曾讚美它:“美人贈我金銼刀,何以報之英瓊瑤”。這就是王莽的一刀平五千。

  同期:戴志強

  王莽時期第一次搞通貨膨脹的時候, 他一定是小心翼翼的, 他要採取很多措施來防止別人盜鑄或倣鑄。那麼所以在鑄造錢幣上,王莽是下了工夫,那麼從錢幣學角度來説,從錢幣學角度,王莽的鑄造錢它的藝術性比較高。一方面它鑄造錢的工藝上,它比較精細,譬如説:像一刀平五千,一刀兩個字是錯金的,那麼錯金的工藝當然我們在戰國以後就已經有了,青銅器上已經使用了,青銅器它畢竟是大器,每一件青銅器或者是一件或兩件。那麼作為貨幣來説是要大量發行的,把錯金的技術用到貨幣上,在中國古代錢幣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與精妙的鑄造技藝相媲美的是王莽錢文,它採用了小篆體當中所謂的鐵線篆,這種筆法纖細柔美,筆畫末端露出針一樣的鋒芒,也有人叫垂針篆。

  同期:袁林

  這種書體鑄造在錢幣上,特別漂亮,即剛勁有力同時又婀娜多姿,我覺得這兩個剛柔的結合,在王莽錢幣的書法上是一個典範。所以這個也受到錢幣收藏者的青睞。

  朋友們都知道袁林的這個願望由來已久,這一天,從咸陽來了一位熟識的錢商,這位朋友帶來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

  同期:袁林

  有一個朋友來電話説,它們那邊挖出一窖古錢幣,幾百斤,已經讓他搞到它家裏去了,問我有沒有興趣。當然我很有興趣了,萬一里面挑出一個中泉三十、壯泉四十,何樂而不為呢?對,我就利馬和這個朋友説好,明天一大早就趕過去。

  第二天一早,袁林就興衝衝趕往寶雞。這種下鄉進村收錢袁林並不是第一次,一般來説,比較好的錢在市場上已經不大可能以比較合適的價格拿到真貨,尤其是這種剛出來的窖藏,挑到好錢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所以它有點興奮。

  同期:袁林

  去看到以後呢,這些錢幣裏面呢,我隨手一撥,感覺裏面好像是沒挑過,因為裏面發現了有布泉,有大泉十五這樣的版別錢,我就給朋友講,那我就挑吧,挑完以後呢,按照市場價格給我打個折扣就可以了。

  但是真正挑起來,袁林的心勁兒慢慢往下降,一直沒有發現能夠讓它眼睛一亮的好錢,隱隱的袁林感到今天不會有什麼收穫了,看來這一趟可能是白跑了。正當它想到這塊的時候,一枚錢引起了它的注意。

  同期:袁林

  在挑的過程中,突然發現有一枚錢,錢背與眾不同,因為很好的錢錢背就和其他的不一樣啊,當時就熱血澎湃,內心無比激動,覺得我可能得到一枚很好的錢。我就把這枚錢拿出來,把它翻過來,除去它的浮土,確實是一枚壯泉四十。當時確實沒有任何猶豫,沒有任何絲毫的懷疑。

  王莽錢中精美的總共有六泉十布,這個壯泉四十尤其少見。袁林擔心自己看錯了,細細的看了看,品相和銹色都不差。朋友這時候熱心的幫助侃價,市面上這枚錢價值10000元,像這種下鄉來挑錢一般都會打折扣,袁林以5000元的價格得到了它夢寐以求的這枚錢。

  一個月後,他有機會再次來到寶雞,在錢幣市場的一家商店裏,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又看見了一枚壯泉四十,和它手裏一摸一樣的壯泉四十。

  同期:袁林

  大家知道,古錢幣,從古代的鑄造技術來説,不可能有雙胞胎的,凡是雙胞胎必定有假!所以我就追問這個朋友,朋友講,這個錢確實是假的。在哪做的都可以告訴你。

  在製造仿製品的師傅這裡,袁林驚訝的發現,師傅手里正在刻著一枚壯泉四十。原來它一月前的那枚錢就是出自這位師傅之手。

  這種仿製的手段叫做改刻,是利用同樣大小的但是字樣比較模糊的錢,然後根據圖譜上的拓片,重新刻畫、挖補文字,偷梁換柱。這樣,錢本身的銅質是沒有問題的老銅,文字的筆畫和風格越接近就越有欺騙性。之後再放入混合了化學品的土裏,幾個月後,一枚幾可以假亂真的仿製古錢就登場了。而且現在這樣的錢仿製一不像以前那樣大量,這樣非常容易就應起別人的懷疑,而是只有少數幾枚,既符合這些珍貴錢幣的存世狀況。

  除了改刻,還有一種是鑲嵌,就是將整個錢的內部挖空,重新鑲嵌上特定的價值比較高的部分,合成一枚錢,這些都是對錢幣進行小手術,只要細心觀察, 畢竟還有蛛絲馬跡可查。

  師傅也回憶起一個月前,是有一位人從它這裡訂購一枚壯泉四十。細細的回憶整個過程中一幕幕,這時的袁林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被別人埋了坑。

  同期:袁林

  一,你的十幾年的好朋友告訴你這個信息;二,它是窖藏;三,是你親自挑出來的。幾個因素結合到一起,你的任何思想都麻痹了,放鬆了警惕,所以這個關頭,很多專家就在這個關頭犯錯誤,上當。

  其實不僅是像張宏這樣的初入行的新手,就是一些收藏大家也會有判斷不準的時候。

  陳林林是國內泉界一位知名的收藏家,兩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興衝衝的拿來一枚它新得到的錢,大唐鎮庫。這是一枚孤品。陳林林一見到這枚錢,十年前的一件往事一下子在腦海中閃現。

  1994年的夏天,在河南洛陽的一個古玩市場裏,陳林林在隨意的翻動中,店主神秘的拿出了一枚錢,一枚開價八萬元的錢,也是一枚陳林林從來沒有見過的錢幣,大唐鎮庫。

  按照圖譜這應該是有史可查最早的鎮庫錢了,鑄造量非常稀少。一千多年的歲月流逝,流傳到今天也就是鳳毛麟角了。真正的大唐鎮庫誰也沒有見過,怎麼來判斷它的真假?

  同期:陳林林

  你比如説銅質,書法都是吻合的。

  但是,在其它條件都符合的情況下,這枚錢沒有銹,而這個銹色恰恰是最關鍵的證據。

  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古錢幣,絕大多數都是發掘品,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它們埋藏在地下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銹色,行內叫做生坑銹,這種表面銹色已經深深漬入錢幣裏面。而且埋藏地域不同,南、北坑和乾濕坑,銹色也千差萬別,五彩斑斕,紅斑綠銹,還有孔雀藍。所以銹色在鑒定錢的真假方面的極其重要。

  真假銹的差別:顏色和生氣,因為現在作銹的形式多樣,令人真假難辨。真銹硬度較大,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很不容易擦掉,而且看上去顯得生機勃勃。而假銹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不僅比較輕浮,而且死板不生動。

  同期:陳林林

  用刀刻一下,它有綿軟感……很容易把它刻下來。

  銹色是古錢的神韻,它不僅僅帶給人們美的觀賞,也默默講述著它在滄桑歲月中與歷史不斷相遇的傳奇。

  但是擺在陳林林面前的這枚錢偏偏就是沒有銹色。這會不會是一枚翻築的錢呢?

  在諸多倣造古錢幣的手法中,仿製難度最大,鑒別也更困難的就是完全重新鑄錢。上面的這些都是動些小手術。

  沒有史料、沒有旁證,誰能證明這就是一枚曾經守護著金山銀山錢庫的大唐鎮庫錢呢?8萬元並不是個小數目,陳林林不敢冒著險。此刻再看見戎老師的遍身銅銹這枚錢,陳林林一下在就明白了。

  同期:陳林林

  榮老師的這枚錢,承載的證據就比較充足。

  然而這份證據遲到了整整八年,雖然它驗證了八年前那枚大塘鎮庫的真實身份,但是卻也無情的提醒陳林林當年它放走了一個珍貴的機會。收藏就是這樣,一旦錯過就有可能終身無緣。

  兩年過去了,就在陳林林快要淡忘了這件事的時候,這一天,一位收藏家從洛陽匆匆趕來。陳林林怎麼也沒有想到,它帶來的竟然又是一枚大唐鎮庫錢,一枚沒有銅銹的大唐鎮庫。陳林林一眼就看出它正是十年前和自己擦肩而過的那枚錢。

  同期:陳林林:

  事情過去八年了,這錢一直沒有出去,當時我就意識到這枚錢匯很便宜的被我買到。

  最終,這枚大唐鎮庫以1萬元成交。十年的光陰,歷經了一段如此曲折的過程,這枚錢物歸其主。

  每當他們在某一個特定的場合與你相遇,你會好奇,這份曾經的財富為什麼今天還能在一雙雙手中不停地流轉。

  誰會在意,那漫漫逝去的光陰曾經怎樣在久遠的歷史中精心雕刻時光?

  只有他們,那些被稱為“泉友”的收藏家,會鍾情于這種跳躍和旋轉中放出的光芒,去尋找他們急速旋轉的身軀裏還無人知曉的傳奇……(編導:楊乘虎)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