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科技頻道 > 慧眼識寶 > 節目內容 > 正文

淘陶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30日 17:33


  在古玩市場,如果是真品,被人買走,就叫“揀漏”;如果是贗品,被人買走,就叫“打眼”。“揀漏”的人自然是歡喜鼓舞,但是,“打眼”的人卻又不會高呼“打假”,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在我們中國,歷來就有“古玩市場不打假”的習慣。因為有了這樣的一種習慣,熱鬧繁榮的古玩交易市場背後,就隱藏著很深的玄機。

  陶器在中國已經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受國外市場的影響,近幾年,古陶器的收藏在我國已經成為藝術品投資的熱點。同時,古陶器的仿製品也大量地充斥古玩市場。儘管中國古陶器的仿製只是從清朝末期才開始出現,但它的發展速度卻是很快的,仿製手段和技術在不斷翻新,一些高倣的産品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古陶器的交易市場上,每天都在上演和流傳著一幕幕的“淘陶”悲喜劇。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在河南省一個叫南石山村的普普通通的小村莊裏,有著多年燒制陶器習慣的村民,在一些看起來並不起眼的小窯裏,燒制了一批陶器,然而,正是這批陶器卻引發了一起轟動全國的陶俑事件。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1993年春天,某家報紙披露了一條消息,消息説,河南省境內一座北魏時期的古墓被盜,古墓中的陶俑陪葬品幾乎被盜幕者洗劫一空,這個消息令中國考古界十分震驚和痛惜。

  這些作為陪葬品的陶俑,是人們倣照當時社會的各類人物還有一些動物製作的陶器。那麼北魏時期的陶俑,流傳至今,就是我們出土的是極其有限的,數量非常稀少,無論是它的的考古價值,還是收藏價值都是非常高的,一般來講,它應該是作為國家一級文物,非常珍貴的。如果這批陶俑流入海外,將是中國文物界的一項重大損失。正當人們為這批陶俑的命運擔憂的時候,在北京南三環的潘家園古玩市場上突然出現了一批古代的陶俑,這些陶俑外表斑駁古舊,很像是剛從土裏挖出來的。但是,它的出現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其實,對於中國的古陶器來説,它不像古瓷器那樣,自古就受到收藏者的青睞,自從中國的陶器製造技術發展成熟以後呢,主要是生産一些像陶俑一樣的陪葬冥器。流傳至今的陶俑冥器一般都是從古墓中挖掘出來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只是作為文物被文物部門收藏起來,或者是被考古部門用來進行考古研究,一般的民間收藏者對它沒有太大的興趣。

  清朝末年,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打開了閉關自守的中國大門,蜂擁而入的外國列強為中國的古陶藝術所傾倒,他們如獲至寶,進行了大肆的掠奪和外運,致使中國大量的古陶器流失海外。到了民國中期,這些流失海外的中國古陶器在歐洲的文物市場上價格飛漲。當時,最受外國人鍾愛的中國古陶製品是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帶有釉面的陶器,它也是古代貴族人物的一種陪葬的冥器。一件黑色或者藍色為主色調的唐三彩,在歐洲市場上的價格高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唐三彩國外人為什麼喜歡呢,因為它顏色比較鮮艷,有點火暴熱烈,代表著大唐盛世,所以美國人、歐洲人特別喜歡。

  受歐洲古玩市場的影響,中國的古陶俑市場也在民國中期以後開始升溫。隨著考古業的興起和發展,年代愈久遠的古陶器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重視,特別是彩陶或者彩繪陶時期以前的陶俑作品,收藏界更是不惜重金加以收購。

  然而,一連幾天,出現在潘家園古玩市場上的這些陶俑只是靜靜地擺在攤位上,儘管有許多人前來探詢,卻沒有一筆交易成功。為什麼沒有人來買這些陶俑? 因為一般的收藏者怕買了贗品,他只要是買假了的時候,這東西就是好多等於價值就蕩然無存,貴一點沒關係,只要這東西是真的古陶器,將來肯定還會升值。那麼在古玩市場上出現的這些陶俑是什麼樣的陶器呢?

  相傳距今一萬多年前,有一位心靈手巧的婦女叫尤陶氏,她常用泥巴捏一些玩具供小孩玩耍。有一天,一場大火燒燬了她的家園。相傳這場大火以後,悲傷的尤陶氏突然發現,她用手工捏制的各種玩具變得更加堅實,而且耐水。於是,人們就嘗試著用這種方法,製作各種器皿和食用器物,這樣,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陶器就出現了。

  從對西安半坡文化遺址的考古中發現,在6000年前,我國出現了彩陶。當時人們燒制的陶器主要是當作盛水或者食物的食具,如陶罐、陶鬲等器物。而陶傭的出現是從秦朝開始的,這個時期的陶器已經發展到了彩繪陶的燒制時代。

  1993年秋天,在北京古玩市場上突然冒出的這些陶俑,就是彩繪陶。正當人們對這些陶俑揣摩不定的時候,一位在文物部門工作的文物專家也來到了潘家園的古玩市場,擺放在攤位上的這些陶俑,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將這些外表斑駁古舊的陶俑一一拿在手裏仔細端詳,從這些陶俑的藝術風格上來看,很像是北魏時期的作品。這位專家突然想起了報上登載的河南古墓被盜的消息,心裏不禁疑惑,眼前的這些陶俑和被盜的北魏古墓有什麼關係嗎?這些陶俑是被盜的真品還是高倣的贗品?歷史發展到了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古陶器的一些高倣品已經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最難鑒別也最容易使人上當的就是一些古陶器的高倣品了。對於帶有釉面的現代高倣唐三彩來説,作倣者同樣採用了真品唐三彩的成型工藝,不但器物的造型、器物表面的裝飾風格與真品絲毫不差,而且作倣者還下大工夫對新倣的唐三彩進行了作舊處理,而最容易讓鑒別者打眼的往往就是陶器的舊貌。

  為了揭秘作倣者的仿製手段,我們《走近科學》的記者,暗訪了一家仿製唐三彩的作坊,目睹了作倣者給唐三彩做舊的全部過程。

  通過暗訪我們了解到:仿製者在對已經燒制好的唐三彩進行做舊時,先把唐三彩橫著放進盛有一定濃度的氫氟酸或者醋酸的池子裏浸泡,這樣就可以通過化學反應,從而去掉新倣唐三彩表面的“賊光”。然後將已經去掉“賊光”的唐三彩撈出來,用清水沖洗乾淨,再將唐三彩放進盛有一定濃度的高錳酸鉀化學劑的池子裏浸泡。唐三彩的釉面上有許多小的裂紋,也就是一些小的開片,保存至今的古代唐三彩的開片裂紋都呈現出鐵銹的顏色。仿製者利用高錳酸鉀同樣使新倣的唐三釉面的開片裂紋呈現鐵銹色。最後把唐三彩埋在已經處理過的土裏面,使其表面和腹內再沾上土銹。

  其實,無論做倣者的手段多麼高明,仿製的贗品與真品相比有多麼逼真,但由於製作工藝上的限制,也總會漏出一些破綻的。我們《走近科學》的記者專門請來中國古陶器的鑒定專家,針對唐三彩的作舊進行真假鑒定。

  據鑒定專家介紹,一般來説,用酸處理過的贗品,它釉面上的開片縫隙比較寬,而真品的開片縫隙相對比較細密。同時,在放大鏡下仔細觀察會發現,真品的開片像乾枯開裂的河床一樣,往往開裂的每一片的開片中心是往下凹下去的,而贗品開片的中心是鼓起的。

  另外,帶有釉面的古代陶器,由於埋藏在地下的時間過長,表面會出現脫釉現象。真品唐三彩的局部釉面是自然風化脫落,露出的坯體表面比較光滑平整,而贗品釉面往往採用電動刻筆攢下來的,儘管也出現脫釉現象,但露出的坯體表面有許多的麻坑。

  再一點呢,土銹也是有區別的。自然土銹它是隨著那個墓穴的坍塌以後吧,一點一點淤泥淤進去,一層一層淤進去的,這樣它那個土銹非常有層次感,撒下的土銹往往它是顆粒狀的,滾圓的。

  既然市場上有那麼多的唐三彩贗品,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古陶傭也就有出現贗品的可能,那麼,擺在潘家園古玩市場上的這些古陶傭到底是真品還是贗品呢?

  這位文物專家和買陶俑的人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談。買陶傭的攤主坦白地告訴專家,攤位上的這些陶俑是他的一些河南老鄉,在家鄉經濟開發區的施工中挖掘出來的,這些陶傭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絕大多數陶傭還在河南老家。專家憑著多年的鑒定經驗判定,這是一批珍貴的國家文物。為了更加保險,這位專家從潘家園買走了幾個古陶傭,回去後與幾位專業人士對它的真假作了進一步的鑒定,最終的鑒定結果與這位專家最初的判斷不謀而合。

  為了避免這批珍貴文物的流失,這位專家立即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要求批撥專款對所有在河南出土的北魏陶傭進行“搶救性收購”。於是,在1993年年末到1994年年初的一段時間內,在北京的古玩市場上掀起了一場北魏陶俑收購的熱潮。

  但是,令人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儘管有關部門紛紛搶購,而這些陶俑的數量卻總是有增無減。在很短的時間內,北京的各大古玩市場上,都涌出了大批量的北魏時期的陶傭。這種現象引起了更多人的懷疑,難道在這批陶俑的背後有什麼蹊蹺的事情發生嗎?這件事情也再次引起了文物鑒定專家們的高度關注。

  為了澄清事實,平息紛爭,國家文物部門聯合河南省文物部門在警方的配合下,對此事進行了徹底的調查。最終,調查的結果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這批被當成古文物的陶俑,竟然是出自洛陽市南石山村的幾個村民之手。

  南石山村的村民高水旺,是一位遠近聞名的仿製古陶器的高手,特別是他仿製的古代唐三彩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高水旺二十剛出頭的時候,就潛心研究中國古陶器的燒制技術,1990年他註冊成立了一家陶器倣古工藝廠,專門仿製生産中國古代的各種陶器。沒過幾年,高水旺的倣古工藝廠在全國各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定貨的客戶紛致而來。1993年的一天,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神秘客戶來到了高水旺的工藝廠裏。這位神秘的人物請高水旺給他生産一批北魏時期的陶俑。高水旺就按照自己的有關資料,高倣出了幾件所謂北魏的古陶俑。做完以後客人就把貨買走了。沒有等幾天時間,他們又拐回來,要求高水旺繼續給他生産,前後下來一共高倣生産了幾百件古陶俑。

  突然拿下這麼大的定單,高水旺興奮萬分,然而他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們燒制的這批陶傭仿製品竟然在北京引起如此大的風波。高水旺原本無意和古陶器專家開這樣大的玩笑,但傳統的古陶器鑒定方法確實遇到了挑戰。那麼對於古陶器的鑒定,除了傳統的“眼學”鑒定方法之外,有沒有一種更加穩妥的辦法呢?

  時間到了2003年的10月28日,北京中陶古藝術品鑒定技術開發中心與中國科學家們一起,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出利用陶瓷釉面的“脫玻化”現象,鑒定帶釉古陶器的科技新方法。同時,北京中陶古藝術品鑒定技術開發中心,又將傳統的“眼學”鑒定與現代科技結合在了一起,走出了一條雙軌制鑒定中國古陶器的新路子。

  2004年4月20日,一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男子,行色匆匆地來到了北京中陶古藝術品鑒定技術開發中心。他很謹慎地把包裏的東西拿出來,剝開一層層的包裝紙,露出一件造型為馬的唐三彩。這位男子説,這件唐三彩是他們家的祖傳品,前段時間,他請陶器鑒定專家“掌過眼”,為了更加保險,他想請這裡的技術人員用儀器再鑒定一次。

  檢測人員首先用儀器對唐三彩的腹部找了一個點進行檢測,數據分析之後,判定這件陶器是唐代晚期的作品。然而,當檢測人員在這件唐三彩馬的一條腿上再找一個點進行檢測時,問題出現了,這次的數據卻顯示這件唐三彩是新倣的贗品。同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儀器鑒定的結果怎麼會不一樣呢?為了更加保險,工作人員對唐三彩的多個部位都進行了反復的檢測,最後表明,這件造型為馬的唐三彩,它的腹部和頭部都是唐代的真品,但是四肢是後來嫁接上的新倣贗品。也就是説,這件唐三彩是一個修復的倣品。

  面對檢測的結果,這位中年男子終於説出了真實的想法:他説他想把這件唐三彩拍賣掉,他還拿出一部分錢,希望鑒定中心給他出具一個真品的鑒定證書。但是,中陶古藝術品鑒定技術開發中心還是開出了“此産品經科技鑒定,數據與唐代晚期唐三彩數據有一定差距,與現代倣品數據相符的鑒定書。(作者:許威)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

相關文章:

  • 《淘陶》編導手記 (2004/08/30/ 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