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科技頻道 > 慧眼識寶 > 節目內容 > 正文

前世今生老傢具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30日 17:21


  老傢具值錢了!

  文革的時候,在破四舊的狂潮中,許多老傢具遭遇滅頂之災。

  曾幾何時,時興組合櫃,老傢具被當作破爛,家家戶戶扔的扔,賣的賣。

  另一方面,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中國古典傢具的價格卻是一路飆升,最高的拍賣紀錄已經超過了千萬元人民幣。它告訴人們,老傢具值錢了,而且是很值錢。

  中國的古典傢具本身就具有雙重價值,一方面它有實用價值,一方面有藝術價值。

  甚至有人説,中國傢具是世界裝飾藝術的頂峰。

  傢具和人的關係是最親密的!

  買瓷器也好,買書畫也好,那些都是欣賞的,不可能時時刻刻拿在手裏把玩。傢具卻是要坐要臥要扶要用的,它是人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受人擺布時,我們會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來比喻這種情況..俎是中國傢具的始祖,指的是商周時代祭祀時用來切肉的案板,它是後世桌案幾凳的最初形象.

  中國傢具的做法和形式幾千年來一脈相承。先秦兩漢人們席地而坐,傢具多數比較低矮。唐宋時期人們改變了席地而坐的習慣,高型傢具漸漸地發展起來。

  到了明代,中國傢具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在明代,很多傢具都是文人們親自設計並指導工匠製作的,這促成了明式傢具的大發展。熱愛傢具的甚至還包括當時的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是個著名的昏君。但如果他不是皇帝,一定是個好木匠。據記載他心靈手巧,喜愛木工活,幹得高興的時候,解開衣服,往地上隨便一坐。而太監魏忠賢就專門挑這時進來奏事,皇帝正幹得興起,頭也不抬地説:“你去辦吧!”於是,大權旁落,朝廷亂七八糟。

  清代的名人當中也不乏對傢具情有獨鍾的。李漁要算一位。他是著名的戲劇家,在他的名作《閒情偶記》中論述了不少理想的傢具,書中甚至還有他自己設計椅子的插圖。他認為傢具裏最重要的就是床。他曾經形容説當躺在一張理想的床上時:“人非人也,仙也。行起坐臥無非樂境。”

  紫檀和黃花梨最昂貴!

  二、三百年前的工匠們,肯定不會想到,他們為當時的王公貴族、巨亨大賈打造的桌椅床榻等生活用品,在穿越歲月煙雲之後,依然被放置在現代化的居室裏。

  劉國柱曾經是位攝影師,,現在是北京琉璃廠一家古董店的老闆,收藏老傢具千余件。

  有空的時候,劉國柱常常坐在清代的棋桌旁和朋友殺上一盤,他還喜歡看看妻子在紅木的老梳妝檯前梳洗打扮,木頭的紋理中依稀帶著舊時的氣息。

  傢具從木質上分為硬木和軟木兩大類。硬木類包括紫檀、黃花梨、紅木、雞翅木等;軟木又叫柴木,包括榆木,楸木等。

  收藏家主要收藏的是硬木中的紫檀和黃花梨傢具,這兩類也是最昂貴的。

  紫檀生長緩慢,數百年才能成材,而且十檀九空,大塊的料極難得到。據説拿破侖墓前擺了五寸長的紫檀擺設,參觀者就很驚訝。直到西方人來到中國,看到我們幾米長的紫檀傢具,這才知道紫檀的精華都在中國。紫檀傢具很沉,不裂不翹,不易損壞。經過打蠟磨光和空氣氧化,呈現出棕紫色或黑緞似的光芒,莊重典雅,很有貴族氣質。

  把紫檀的木屑放到白酒裏,酒會變成紅色。這是鑒別紫檀的方法之一。

  黃花梨主要産于海南島。木色從橙黃到紫紅均有,質地堅硬,紋理美麗。有一股香氣。黃花梨有一種圖案叫“鬼臉兒”,其實是樹癤子,這是黃花梨特有的。在明代和清前期的傢具中,黃花梨製品佔有相當數量。到了清中期以後,黃花梨的傢具就極少見了。

  小心作舊者!

  北京城是歷代都城,達官貴人,高門大戶雲集之處。民間也藏龍臥虎,看似平常的人説不定就是名門之後。

  劉國柱聽説在有個衚同附近有些老傢具,就懷著撿漏的心理前去轉悠。

  在一個拐彎處,他看到一位老大爺,看模樣有七十歲了。但是吸引劉國柱目光的並不是這位老人,而是他坐的那把椅子。老遠就能看出,那是明代的典型傢具。

  他走過去看了看那把椅子,怎麼看怎麼是一件老傢具。

  新傢具的表面都打磨得溜光水滑,而老傢具傳了許多年,自然會留下豐富多彩的痕跡,也許是湯湯水水,也許是油漬污泥,都是擦洗不掉的時間痕跡

  行家看傢具,還要翻開來看看底下,老傢具的底下,肯定有一些説不清道不明的破損和劃痕。傢具不像瓷器等古玩,一般傢具沒有年款,所以新舊的鑒別完全要靠人的眼力。

  這把椅子外表又臟又舊,破損劃痕也不少,蟲子還在裏面搭網,甚至蟲子屎都在。

  就在劉國柱猶豫的功夫,從門裏邊出來一位年輕人。他告訴劉國柱,傢具是這個老爺爺的。老爺爺是民國時期某位總長的後代。如今家裏沒什麼東西,就這麼一個椅子,想給賣了。

  劉心想我想,那麼大歲數的老爺子,名門之後,應該不會騙人。而且椅子也不貴,六千塊錢。要是不趕緊買下,這麼多眼力好的人呢,被別人買下了怎麼辦。

  於是經過幾個人一番討價還價,劉國柱終於如願以償,買下了這把椅子。成交之後,他扛著椅子喜滋滋的走了。沒走出幾步,他心裏隱約覺得有點不對勁。猛一回頭,驚訝的發現,衚同口的老人和年輕人一下子都不見了。

  劉國柱回去以後仔細一看,發現他一不留神走了眼。這其實是一件新做的傢具。椅子做好以後,把它砸壞,然後在雨裏泡過,最後又重新組裝。椅子上面做出磨損痕跡,還用噴燈烤過,就好像燒焦了一樣。但其實這一切都是後做的,不是真正的使用痕跡。

  劉國柱説:“這些在我們行裏都叫交學費。以後你肯定不會再聽他們那麼動人的故事,什麼東西先否定,肯定是假的。”

  小孩還是老頭?

  老傢具有它的一些特徵。很多人都喜歡手裏轉兩個健身球,這種球有玉的,石頭的,也有人轉的是核桃。核桃玩得久了,越來越亮,磨得有一種光,轉起來更順手。老傢具上也會有這種光,人們用的久了,木頭表面會有一層很溫潤的亮光,在行話就叫做包漿。木頭也有靈氣,越用它就越亮。這是歲月的痕跡。

  過去打磨傢具用的是挫草,也就是節節草。學名叫做木則草。在我國東北很多。用這種草泡水之後,慢慢的磨出木頭的光彩來。

  現在作偽者是用很細的砂紙一遍一遍的打磨木頭表面,然後再打蠟擦油。雖然看起來可能有那麼個意思,但是真正的老包漿摸起來溫潤如玉,做出來的包漿摸起來還是比較澀,而且有怪味。

  除了包漿之外,老傢具還有一個特徵。傢具使用時間長了以後因為地上有潮氣,椅子的腿部會泛白,蠟也掉了。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

  陳增弼七十有二,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教授,一生癡迷古傢具研究。他也是稍有空閒便去古傢具市場轉悠。陳教授就曾經在這椅子腿上吃過一次虧。

  他曾經買過一把交椅,交椅底下也都是泛白的,他認為是真正的老傢具。但是回家以後,他覺得椅子比較臟,就拿出抹布打算擦一擦。可擦了幾下椅子腿的白全都掉了,最後整個椅子變成一樣的顏色了。他才發覺這是件新做的。

  於是陳教授開始研究傢具作舊的一些方法。發現原來是作舊者把椅子腿泡在酸裏,把它泡白了。

  另外傢具長期使用腿部都有衝擊的痕跡。作假者會怎麼辦呢?

  他們在做好各個不檢組裝之前,先把椅子腿拿下來,工人拿著它到沙子堆來回磨,磨出衝擊痕跡。

  因為木頭在空氣中裸露産生氧化作用,顏色會逐漸變深。於是作舊還要上顏色,這次作舊的人用的是石灰。

  紫檀和黃花梨等所有的硬木傢具,都有一種新茬。作舊者就把生石灰調成膏,澆水後生石灰很熱,趁熱把傢具表面涂滿了生石灰。因為石灰是一種弱鹼,這樣把木頭表面新的感覺咬到了。最後拿清水沖洗,作舊做好了。有時候作舊做不乾淨石灰的痕跡還在,一看就知道肯定是做過假的。

  作舊無非就是把一個小孩打扮成老頭兒,給他粘上鬍子,畫上皺紋。但是無論怎麼樣,小孩是小孩,老頭是老頭,實質不會改變。

  傢具自己會説話!

  龍順成是京城的有名的古典傢具廠,已經有百餘年曆史。這裡的古傢具修復中心,完全按照傳統工藝來修復古傢具。

  一件舊傢具的修復要經過很多道工序,首先要把傢具拆開,清洗,然後用傢具原有的木料,按原樣進行修補加工,再打磨、油飾、燙蠟,最後組裝。

  古舊傢具之所以能夠很方便的修復如新,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它採取了榫卯結構。

  榫卯結構,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工藝創造,有著悠久的歷史。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榫卯了。

  中國傳統的傢具是一個釘子都沒有的,但是目前有些後來倣造的傢具表面看是榫卯結構,其實裏面藏著小釘子。這個實際對傳統傢具是一種破壞。

  榫卯結構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大件的傢具運輸前可以先拆開,到了目的地再組裝起來,非常方便。

  榫卯組合的傢具比用鐵釘連接的傢具更加結實耐用。金屬容易銹蝕或氧化,而真正的硬木傢具,可以使用幾百年或上千年,雖然顯得滄桑,但木質堅硬如初。

  但是一件傢具並不是用的木料好就一定價值高,傢具的價值有好幾個方面的判斷標準。

  有的傢具從裏到外都用的是一種材料,這個叫徹貨,如果一件傢具是滿徹的,這件傢具價值就很貴了。如果説一件傢具外觀很好,但是在看不見的地方用的是另一種材料,比如用的是低檔材料或者是其他的材料代替的,這种家具就不是徹的,它的價值就差很多了。

  如果只是小修小補,對傢具價值沒什麼影響。但如果是傷筋動骨修過的古傢具,價值就比不上“原頭貨”,也就是完全沒有動過的。所以完好度是傢具品相的一個重要方面。

  品相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傢具的造型設計,部件之間的比例關係協調,整體線條優美。

  一位外國人曾這樣評價中國的傢具説:沒有任何其它文化能産生如此美妙的傢具,其美妙之處在於設計與結構的天然融合,每個構件之間都以一種精心計算過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從而産生整體的協調氣韻。

  中國古人講求在衣食住行的每一個細節中體現出品味。他們的思想同樣融入了傢具當中。古代傢具的設計講究對稱,體現平衡,這是受到儒家中正思想的影響。

  中式傢具展露的是一種東方特有的富貴氣質,它帶有家長式的權威,不可動搖的秩序感和一種樂天知命的智慧。

  明代文人追求格調自在,意境高遠的境界。明式傢具與之相符,充分發揮了木材天然色澤和紋理的美感,造型簡潔,強調整體線條優美、流利。在含蓄中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頗有中國古代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

  清式傢具則更注重工藝。傢具追求華麗、厚重,以複雜的雕刻見長。清式傢具不管部件大小,經常是一塊木料製成。選料之精良,用料之充裕,技藝之細膩,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行家常常説,傢具自己會説話。這講的就是古代傢具的氣韻。仿製的古傢具僅僅停留在形似上,不僅氣韻不對,而且有股“邪”勁兒。要想學會辨別氣韻,只有多學多看,鍛鍊眼力。

  慧眼識寶:多學多看多練

  京郊有兩大古傢具批發市場,呂家營和高碑店。在這裡能找到各色各樣的老傢具,桌椅板凳,窗戶門板堆積如山。但是它們是不是都是真正的老傢具,就難説了。

  有一次,陳增弼教授去了高碑店,這是他第一次去。他在市場裏前前後後轉了一圈,沒看到可心的東西,這時候一家店主招呼他進去看看。一直走到裏面,突然一件傢具跳進了他的眼裏。

  他第一眼一看的時候就覺得這東西非常的好,年份也很好。後來他讓攤主把東西搬到外面仔細看。這是少見的,他根本沒見過的傢具。他看了看靠背,後面還有刻款,是康熙年間的。

  陳增弼就跟攤主説,這椅子後面還有刻款呢,是康熙年間的。沒想到攤主卻説,什麼刻款啊,這刻款是假的,是後來人刻上去的。但是陳教授還是買下了這把椅子。

  這是一件四齣頭鐵梨的寶座,是神仙坐的寶座。雕刻得非常好。椅子剛買回來就有人要出十五倍的價格買走,但是陳教授堅持不賣。因為,這是一件真正的老傢具,是典型的康熙年間廣東嶺南傢具的代表,刻款就是當時工匠刻上去的。這回,是攤主看走了眼。

  陳教授説:“我覺得人和人之間有一種緣分。人和東西之間也有一種緣分。有的東西就是給你留著的。只有你去才能把它收回來,別人去就擺在那兒他也看不見。 ”

  其實陳教授説的緣分更多的是一種眼力。

  對於初入古傢具收藏市場的愛好者來説,要多學、多看、多練。多學一些古傢具鑒定的專業知識,到傢具博物館多看真品實物,還要在實踐中練出一雙能識別真假的慧眼來。打算購買價格昂貴的大件傢具時,最好還是要請專家給您掌掌眼。

  是不是新做的傢具就一定不好?那也未必。目前市場上很多高倣的傢具,如果木料好,做工又好,也是有一定收藏價值的。但是傢具新舊之間,價格相差很大,購買的時候一定要留神。

  另外,老傢具收藏裏,還有一方面就是柴木傢具,也就是鄉村傢具,它們雖然不如黃花梨紫檀傢具那麼值錢,做工也沒有那麼精緻,但是這些民間傢具造型自然質樸,各具情態,未來市場十分看好。而且柴木傢具流傳數量較多,價格也便宜一些,可以作為一個收藏方向。

  怎麼樣,看看您家裏有沒有老傢具,甭賣,留好了。(作者:王穆丹)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

相關文章:

  • 編導手記:傢具和家的遐想 (2004/08/30/ 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