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中的桑榆美景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6日 14:04)
【字幕】2005年,1月底
【主持人】觀眾朋友您剛才看到的這個場面,是北京的一家社會福利院的老人們正在舉行的新春聯誼活動。我現在就是站在這家社會福院的門前,向海內外的觀眾朋友們問好。一提起"社會福利院",我想許多人都會聯想到一個詞,那就是孤單。因為在一些人的印象當中,只有孤單的人,沒有親人依靠的人才會住進社會福利院。但當我來到這家福利院的時候,才了解到,目前住在這家社會福利院裏居住的500多位老人當中,只有3位是傳統意義上的孤寡老人,其餘的老人都是有子女,有親人的。那他們既然有自己的兒女和親人,為什麼還要住進社會福利院呢?在今天的節目當中就讓我們走近他們,去看看他們的生活過得如何?
【字幕】頤養區 206
【解説】這是春節前的一次小型家庭聚會。高英殿老人特意從食堂定了八個菜,在她社會福利院的小家裏招待自己的兒子,兒媳,孫子和孫女。
【高英殿 75歲 1997年入住福利院】我常跟他們説,我説我現在的生活,是我這一生70多年以來,生活水平最高的,質量最好的,心最輕鬆的。
【高英殿的小兒子 高峰】活一百歲,我就想你活一百歲就是最好的事兒。
趕明兒再來點玫瑰色。
【解説】不熟悉他們的人可能想不到,"長命百歲"曾經是這個和睦家庭裏回避很久的一個詞。因為在1986年,高英殿被醫院確診患上了結腸癌,從那時起,家裏的笑聲少了,手術,化療,喝藥成了高英殿生活的重心,那時的她一直處在家人和朋友的呵護之中。
【高英殿】我最好的同學,到我家裏來幫忙,她當然很照顧我呀,有時候我記得她給我做魚吃,她老説給你做了魚,你連一塊都吃不下去。願意我能夠早日恢復健康,什麼事情都不讓我做。我半年沒下過樓,老在屋裏頭,以前那時候,那個精神狀態,就在等著,我要結束生命了。
【解説】這種低沉的情緒,一直貫穿在高英殿治療養病的過程中,大約持續了兩年多。直到她無意中看到了一個關於癌症患者的死亡數字,狀況才開始有所改變。
【高英殿】那時候我看一個材料,説癌症患者70%是嚇死的。我就想,我要做那30%
【解説】做不被癌症嚇倒的人,這個想法幫助高英殿找回了活著的勇氣。1990年春節的大年初二,高英殿到一個老同學家裏去串門,在聊天的時候,老同學請她幫忙做一件事,這件事讓高英殿找到了一片新的天地。
【高英殿】他們就説,聽説這有個福利院,我們倆身體都不行,下樓都吃力,説我們倆還不如到那兒去呢,可是不了解那兒的情況,我説行,我幫忙,我去給你看看。
【解説】兩天后,高英殿來到了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她頭一次接觸到了這麼多快樂生活著的同齡人,在轉了一圈兒之後,高英殿突然産生了一個想法:自己要在這裡做點事兒。
【高英殿】我是在學校裏頭搞了35年工作的,我很適合在這地方,再做點力所能及的工作。像我可以組織老人的合唱隊呀,迪斯科舞啊,我還説我可以到圖書館啊,我還説我可以到食堂幫忙啊,總之我很喜歡這個環境。因為那時候,我在家裏頭,白天常常都是我一個人,那真是孤居一室,獨看寒天。那種寂寞的心情,不用説對一個病人了,就是對一個正常的老人,我覺得也沒有好處。我就想走出來,換這麼個環境。
【解説】那一天,自己是個癌症病人的想法,第一次沒有在高英殿的頭腦裏出現。回到家的當天晚上,高英殿就提筆給第一社會福利院寫了一封信。
【高英殿】我就給這兒寫了一封自薦信,我就説我過去做什麼的,我的簡歷我的年齡等等,我的希望。
【解説】高英殿至今還保存那封信的底稿,因為這封信裏的內容對她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可以説那是高英殿對自己晚年做出的選擇。可是信寄出去很多天,卻沒有回音。等了一個月,執著的高英殿又提筆,寫了第二封信。
【高英殿】我就每月寫一封,每月寫一封,大概的意思還是那一個意思,就是我願意在這個歸宿裏頭,做些力所能及的,我也想將來我要是躺在病床上呢,我也心安理得。
【解説】在寄出了第三封信之後不久,高英殿終於盼來了回音。為迎接亞運會召開,第一社會福利院要成立一個老年活動站,他們想邀請高英殿做這個老年活動站的站長,就這樣,高英殿成了高站長。
【高英殿】那天我出來的時候,我都覺得空氣跟平常不一樣,好像天也特藍,特闊,寬闊,我覺得我走都特輕鬆,我覺得人老上班不覺得它的珍貴,一旦失去了這個,再復得那個心情特高興。
【解説】成了高站長之後,高英殿接受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在亞運村辦一個老年書畫展。為此,在福利院和社區裏收集作品成了她要做的第一件事。
【高英殿】開頭我就打聽,這個樓層找找你們誰畫呀,寫呀,那個樓層有誰呀,然後我再去找他們。讓他們把他們的作品拿出來。從我上班那天起,好像我就再也沒想過自己是個癌症病人。給人家收條,我自己登記,再分門別類都擺好,那時候我的確下了不少心思,有的時候我回家,有的時候我就住這了。
【解説】最終,高英殿收集了200多幅書法繪畫作品。出人意料的是,這些老人們的作品引來了很多關注,原計劃進行兩個星期的展覽,由於很受參觀者的歡迎而一再延長展期。
【高英殿】後來延長到兩個月,我説這個展覽會都要夠"最"字了,最長的,那時候趙春巒院長也很高興,我那次組織得也挺得意。我覺得開門紅。
【解説】組織畫展以來,高英殿就把"癌症患者"這四個字忘了。她的家裏也重新充滿了歡聲笑語,而令家人更驚喜的是,高英殿還做出了一個決定:她要開始學畫畫了。
【主持人】恐怕當初,連高英殿老人自己也沒有想到,畫畫能和她有什麼聯絡,因為她以前從來沒有拿過畫筆。想一想,生活有時候就是這樣的,如果説能用畫筆找回生命的色彩,是高英殿老人最大願望的話,那麼下面我們要見到的王常康先生,對於他來説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虛弱的母親能夠一直平平安安地生活。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善良美好的願望,也遭遇到了生活的磨難。
【解説】(電話鈴效果)2002年10月的一個晚上,王常康家裏的電話響了。電話是社會福利院的值班醫生打來的,醫生告訴王常康,他住在福利院的媽媽出事了,王常康和妻子放下電話就直奔福利院。
【王常康】心裏頭簡直就是有點受不了,生怕因為這個電話,就使我失去了母親。
【解説】接到電話時,王常康的母親已經在這家福利院生活四年了。那天晚上,他的母親突發心肌梗塞,這讓把母親送進福利院的王常康很是緊張。
【王常康】我是獨生子,我和愛人都工作。我母親是自己肯定照顧不了自己,而我們呢,一天都不在家。我們最多的時候要編輯四五百萬字的工作量。在單位比較忙。的確是也照顧不了,因為那時候老人確實需要人照顧。
【解説】母親的心臟一直不好,歲數越大,心臟的衰弱就越是威脅老人的生命。雖然是為了母親好才把老人送到福利院,但是王常康的心裏幾年來還是一直有個解不開的疙瘩。
【王常康】也怕親戚朋友呀,可能認為我好像不孝,再有我自己對我自己是不是孝呢,我也是打了問號,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
【主持人】中國有一句老話叫:"養兒防老",也就是説孩子小的時候是父母來養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以後,就是兒女來養父母",這種"反哺"的思維在中國已經延續了幾千年,但是在最近幾十年卻發生一些變化。我這裡有一項調查數據,説的就是現代社會,33%的中青年都認為,要做到週到地照顧父母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其中最讓他們感到為難的就是工作壓力太大,難以做到工作和家庭兩全。而另外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只有1.43%的兒女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到底需要什麼。那麼對於有些父母來説,他們要體諒兒女的難處,所以他們就會選擇住進福利院或者是敬老院,這樣來減輕孩子們的壓力。我們下面要認識的這位左其沛老人就屬於這種情況。
【字幕】週三 太極拳活動
【解説】每個星期三的下午,福利院裏對太極拳感興趣的老人都會聚到接待大廳來,集體練習太極拳。
【解説】左其沛現在是這些老人的太極教練。從開始時的幾個老人之間的內部交流,到現在他成了這麼多人的老師,這是連左老自己都沒想到的。想起剛住進社會福利院的時候,他曾接連遭受了兩次打擊,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失去了愛人和姐姐。這使本來就內向的他,變得更加孤獨了。
【左其沛】有一段不大出門,就在家,有點感冒了就在家裏躺著。就在您自己的房間裏,在自己的房間裏看書,很少出門。就是感覺有些壓抑,那孩子們沒在身邊嗎?孩子兩個兒子都在國外,孫子孫女也都在國外,幾乎是國內直系的親人沒有。
【解説】"萍水相逢日,天涯淪落年。只因多共識,豈獨有奇緣???"左其沛把這首詩裱好了挂在墻上,是因為它記錄了自己在社會福利院的一次相遇,而這次相遇對左老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左其沛】墻上有不少畫,陳德嫻,她的畫在那裏面是比較突出的我感覺。所以就注意看,突然發現有個字寫錯了,這個字"梅雀",梅花加上幾個飛雀,那個雀字寫多了一筆。正好她在那畫畫,麻雀的雀。我們在一個樓層認識,但是沒有交往,我就跟她提出了,你這個字好像有筆下誤。有個錯字,我就給她指出來,結果她當時沒表態,是真錯了假錯了,因為她拿不準。
【解説】讓左其沛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陳德嫻找到他,説自己回去查了字典,那個"雀"字她的確寫錯了。這件小事給兩位老人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漸漸地兩個人碰面的機會也多了,後來左老才慢慢了解到,陳德嫻老人退休前也是搞研究的,她的老伴也去世多年了。這些相似的經歷和背景讓他們走得更近了。
【陳德嫻】他借給我報紙,然後他來還報紙,看見我學習十六大文件,擺了一本文件,認真讀,而且讀了自己還有些心得什麼的寫在扉頁上,他看了以後很感興趣。
【高英殿的孫子 高鵬】九五年十三歲,當時這是我奶奶一點點指點畫的,現在看也不是很好,當時覺得挺好的。上初中以後,這可以當文物存起來,以後等成名,這是你的成長歷程。然後上了中學中專,都是一種美術學校。
【解説】和高鵬一樣,奶奶高英殿也保存著自己最初畫的畫兒。學畫畫是祖孫兩代人共同的美好回憶。雖然後來高鵬從國畫轉成了平面設計,但是他一直沒忘記,是奶奶的畫筆把他領進了藝術的大門,而畫筆對於奶奶高英殿來説,不僅帶來了心情的改變,更重要的是還帶走了癌症的糾纏。
【高英殿】當時我的體力不如以前,我的體重掉了20斤,我覺得畫畫很適合我當時的情況,第二個我覺得我一畫了我就投入,投入進去,好像一朵梅花一枝蘭葉,也挺美也挺吸引我,我畫了以後,我就貼在我的床頭,我就每天欣賞,像自個兒的娃娃一樣,怎麼看怎麼好看。這樣我就一天天投入了。
【高英殿】就給我帶來一種高興一種喜悅,這種喜悅會調理我的內分泌,我看了一本書,人要高興的時候他的內分泌會有改變的,不高興悲哀的時候吃飯胃口都沒有,我覺得這有道理。
【解説】心情好了,健康自然就回來了。自從高英殿住進社會福利院之後,不僅畫畫讓她整天都高高興興的,而且高英殿的心裏還多了一種安全感。
【高英殿】我入住後的第一年,正好那天上午11點鐘,我就覺得我頭疼,我沒有吃午飯,服務員很細心,説怎麼了,他就去跟大夫説了一下,大夫就過來了,過來以後我就燒了,燒38度多,他們馬上就給我打了一針柴胡,這樣等到下午兩點我就覺得有點餓了,就不燒了,我那個時候我就想,如果要在家,這回就又麻煩了,上一回就是不願意去醫院,拖拖,拖得就厲害了,鬧了一個多禮拜,這回呢,一次柴胡我就好了,所以我覺得在這兒住著就感覺到安全,有病及時治療,後來我也就很少有病了。
【解説】高鵬現在已經大學四年級了。祖孫倆湊到一塊兒,還是研究畫畫兒,只不過小時候跟奶奶學畫畫的高鵬,現在已經是奶奶的老師了。
【字幕】1993年,高英殿被評為北京市百名抗癌明星之一,她的家庭被評為抗癌好家庭。【音樂】
【主持人】從寄託變成一種享受,畫畫對於高英殿老人來説,已經進入了一種自由的境界。而這種自由的境界其實就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的養生之術。因為中國傳統的"書畫之道",講究的就是要先"養心"。心靜了之後才能得到一種安寧,而這種安寧恰恰能夠使人體最大限度地接近生命活動的低耗高能狀態,從而改變體內的不協調狀況,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其實除了書畫之外,像太極,唱歌等等也都具有同樣的作用。
【解説】和陳德嫻相識半年之後,左其沛參加了他的第一個群體活動──老年合唱團。為了左老的這個改變,陳德嫻花了不少的工夫。
【左其沛】在奧體中心裏面,有石凳子,坐那把歌本拿出來,帶著歌篇去的。
【左其沛 陳德嫻】説心裏話,我很感激她,對我有不少的開導、安慰、鼓勵,後來我參加活動慢慢多一點
【解説】77歲高齡的左其沛繼續著他的兒童心理學研究。而不善言語的他對生活的態度,也在慢慢的改變著陳德嫻的生活。
【陳德嫻】當時我們有一首歌,就是《老年公寓是我家》吧,是我們自己一個老師寫的,就有那麼一句:愛讀書的人學問好,我特別想到他,他愛讀書,所以學問好。所以這點我對他也是從心裏面欣賞的,很欣賞他這一點,他喜歡讀書,而且真的讀出來了,真的有成就,而且自己寫的東西都有一定的水平,寫的書都有一定水平,我都讀了,對我也有啟發。
【解説】因為欣賞左其沛的好學,陳德嫻也重新撿起了多年不用的英語,現在只要她有時間,就會坐在寫字檯前,練上一個小時的英語口語。
【主持人】唱歌,散步,學英語,表面上看左其沛老人和陳德嫻老人的生活顯得比較平淡,但就是在這平淡之中,他們得到了自己精神上的愉悅。實際上,中國傳統的養生之道是最講究"情貴中和",也就是説,萬事皆有度。那麼像心情也是一樣,過度的歡喜和過度的憂傷都會傷害身體。但是,現實卻往往與人的願望是有一定差距的,當一個人像王常康先生那樣,即將面對與母親的生離死別,他的心情又怎麼能夠平和得了呢?
【字幕】養護區 425
【護工 鄧清華】她一下子都軟軟的一身,我一拿她的手都沒知覺了。
【北京第一社會福利院醫生 王曦陽】她當時口唇已經紫幹了,臉色特別特別不好,發紫發青那種,而且摸上去,皮膚摸上去又濕又涼的。
【王常康】一路坐在車裏面,簡直是腦子亂得很,又是空白又是很亂,不知道怎麼就來的。
我一直在心裏頭祈禱一定要挺過來,一定要挺過來。
【解説】趕往福利院的路上,王常康已經做好了見母親最後一面的準備。而在搶救現場,所有的人都在緊張地期盼著已經拉平的心電圖重新波動。
【王醫生】因為老人的基礎病太多了,身體狀況非常不好,她幾乎是那種,一動隨時可能發生心衰休克那種情況,所以搶救起來失敗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字幕】五分鐘之後
【王醫生】長出了一口氣,逐漸面色就好了。面色也轉紅潤了,口唇幹紫也消失了。這就説明我們的搶救是有效的。
【解説】隨著老人面色轉紅,呼吸逐漸平穩,血壓也跟著恢復到了正常。而這時候,心急如焚的王常康和妻子也終於趕到了。
【王常康】一屋子人,醫生護士那個時候有六七個人,在房間裏頭忙碌著,測血壓的,輸氧的,還有在給我母親做人工呼吸的。突然覺得好像是喜從天降一樣。
【解説】五分鐘,這不尋常的五分鐘,不但使王奉先老人重回了人間,也去掉了長久以來縈繞在王常康心頭的,那個自己孝與不孝的問號。
【主持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王奉先老人所經歷的那次搶救,也算是一次奇跡了。雖然現在老人有的時候意識還不是十分清楚,但是對於王常康夫妻倆來説,能夠聽到母親叫著自己的名字,已經就是一種莫大的安慰了。然而老人脆弱的生命,有的時候也會由安慰變成一種心疼。比如才剛剛入住養護區不久的胡慧穎老人,對於她的孩子來説,恐怕就是如此。
【解説】一年前,胡慧穎在家裏突發腦梗,雖然被搶救回來,但是留下的後遺症已經給她的生活自理造成了障礙。兩個月前,在醫院治療10個月的胡慧穎住進了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
【胡慧穎】他們都説我,你別去養老院,去養老院的就真的養老了,你一點希望也沒有了,你沒有進步了,你就這樣了。他們説我就這樣了,我不相信,我説不會哪能沒進步,你自己努力呀。這有醫院,吃飯住都省事。
【解説】因為心疼老人在家和醫院之間的週折,也為了使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顧,胡慧穎的兒子和兒媳經過反復商量比較,最終還是決定把母親送到福利院。
【胡慧穎】我不會認為他們把我推出來不管,他們每個禮拜都來看我,兒媳婦給我包餃子吃,各式各樣的餃子。現在可不止100斤了,有一百二三了。長了有二十斤。
【解説】能夠平靜的交流,對胡慧穎來説,是很大的進步,剛到福利院的時候,老人經常是一開口講話就哭,那時的她,情緒沮喪到了極點。
【胡慧穎】我覺得沒意思,沒勁了。我沒得過這麼多病,我也沒讓人伺候過,我在家裏也沒讓人伺候過,小時候我都是自力更生,幾歲我就都自己幹,幹什麼活兒,做飯,現在變成都是人家伺候我了,我覺得心裏難過。
【主持人】當家不能夠給自己足夠的安全和週到照顧的時候,有一些老人都像胡慧穎那樣,選擇福利院或者是敬老院。其實老人們的心思也都是能夠理解的,雖然已經上了年紀,但是他們還都非常希望能夠發揮一些作用,能夠幫助別人。比如説胡慧穎老人,她現在有一個最大的願望就是要積極地康復,以便儘早擺脫被人照顧的局面。
【解説】每天上午,胡慧穎都會到福利院裏的老年病醫院做康復,這兩個樓之間相差僅兩米。從胡慧穎的屋裏到康復室也就需要七八分鐘。這比起前10個月,她從家輾轉到醫院的康復治療方便了很多。
【同期】胡奶奶和大夫交流。
有一點
有一點,好點嗎?
我天天還練舉胳膊。
每天早晨五點多鐘,我就舉40個
太棒了
我們這樣練更重要,要持續康復。
【解説】自從到福利院康復以來,胡慧穎老人的情緒也好了許多。除了康復醫生的鼓勵給了她信心之外,康復室裏,其他老人的進步也成了胡慧穎的努力目標,現在最讓她高興的是,自己的生活已經從完全由別人來照顧進步到了可以半自理的狀態。
【胡慧穎】實際指導,像我這脫衣服,穿衣服,嚴大夫她告訴我怎麼穿衣服,這衣服應該怎麼伸袖子,她具體地給我指導,叫我康復。
【主持人】從臥床到能夠站立行走,雖然看上去胡慧穎老人還有一些步履蹣跚,但是應該説,她的步子得的是有力的,因為這個力量來自她被激發的潛力。這裡的康復醫生對老年人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説人上了年紀之後,就像是一杯水變成了半杯,但如果要是能夠激發出那半杯水的潛力,就有生命的價值。而這個道理對左其沛老人和陳德嫻老人來説,就又不一樣了,因為他們不僅要用好自己的那半杯水,他們還要把兩個半杯水變成一滿杯水。
【解説】鋼琴上的照片一個是陳老的孫子,一個是左老的孫女,現在這二老已經正式結婚兩年多了。他們和彼此的家人相處得都很融洽,兩個家庭也變成了一個大家。
【解説】2003年底,左其沛和陳德嫻到上海探親,他們在上海的一個老年公寓住了三個月,陳德嫻在那裏學會了彈鋼琴。到目前為止,這對老夫婦已經住過三家社會福利院了,他們打算就繼續這樣的生活下去。
【陳德嫻】我現在就想做一些,我以前,退休以前,沒有機會做的事情。比方説學畫畫,學唱歌,學跳舞,彈琴,學彈琴我這是很早就想的,這些要是在家裏,一些事情可以,但是沒有這麼一個好的環境,這樣的學習環境,有各種各樣活動的環境,在家裏找不到的。
【左其沛】吾愛黃昏美,霞光透碧霄。夕陽紅未已,燦爛借明朝。老年嘛,應該是黃金季節,最美的季節。霞光透碧霄,雲霞尚滿天,透過碧霄,這個紅霞。夕陽紅未已,有人講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實際上夕陽借著明天會更加光明燦爛。燦爛借明朝。
【字幕】每晚六點,北京第一社會福利院的舞會
【高英殿】提高每一天的生活質量,我是想就立足於今天,我把今天這一天過得有滋有味,今天這一天我不虛度。
【字幕】從1989年至今15年裏,高英殿共舉辦了28次個人畫展。
並有多幅畫作被作為禮品贈送給國際友人。
【王常康】得到最好的照顧,最好的醫療保護,能夠讓老人快樂健康長壽,那麼這就是孝順了,而且一是種更廣義的孝順。
【字幕】王奉先老人先後出現過六次危險情況,
但是都得到了及時搶救,目前,她安然無恙……
【胡奶奶】我覺得我將來能走,走是沒問題。
【字幕】胡慧穎老人現在正處於積極的康復之中……
【陳德嫻】參加這些活動以後,特別舒服,特別欣慰,特別快樂,快樂以後就健康,健康以後又快樂,相輔相成的。
【字幕】左其沛又發表了一篇有份量的論文,
陳德嫻繼續提高著自己的英語口語……
【主持人】很多人都把家比做是一個港灣,因為它是我們維繫親情和對安全渴望的全部寄託。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傳統的四世同堂和三代共居一處的居家方式也有了很大改變。以北京市為例,目前60歲以上180多萬的老年人當中, "空巢家庭"的比重佔到了30%,而在未來的10年當中,"空巢家庭"的比重有可能會達到90%,到那個時候,也許"家"這個概念或許已經有了改變。當又一個春天來臨的時候,當我們即將離開這家福利院的時候,我們要衷心地為天下所有的老年朋友祈福,祈福天下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夠找到自己的金色領地,都能夠擁有自己的桑榆美景,都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
責編:回春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