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中華民族——尋找鐵騎兵 > 正文

鐵騎兵紀實

  (八)邊境上一座墳塋

  在二連浩特漫長的邊境線上,我們攝製的車在沙化的草原路上艱難行駛。當煙塵落定,視線中出現的是高大鐵絲網,這裡是中蒙國境的界線。德力曼手指的遠處一片開闊草坡上,一座孤零零的墳塋……

  德力曼的養父烏力吉,一位曾經騎在馬背上揮刀劈殺的勇士,在他生命的最後,依然把自己安排在了這個邊境線上。

  烏力吉的一生始終和邊防聯絡著。他出生在二連浩特邊境草原的牧民家,十七歲參軍到了騎兵第四師,解放後,他回到故鄉的邊防部隊工作。後來在邊防地區的武裝部當部長。轉業後,他乾脆在邊境的哨樓下蓋了一棟房子住下,直到去世。

  烏力吉的一生有兩件大事讓他死無遺憾。一是少年時代,從一個寺廟裏的小喇嘛成為騎兵第四師的戰士,從此從戎一生;二是中年時代,五十年代上海大批孤兒被送到內蒙古時,他和老伴領養了一個漢族女孩兒,中年得女後繼有人,因此老人沒有了遺憾。

  無獨有偶,當年把烏力吉從寺廟裏帶到騎兵四師的人,就是這次跟我們同行的布仁的父親圖格舍。更巧的是,六十年代布仁也當兵到了二連浩特邊防部隊,恰巧與烏力吉在一個邊防團,他們又成了戰友。他們雖然在部隊相處了幾年,還經常在一起聊天喝酒,布仁卻始終不清楚烏力吉與父親的關係。後來烏力吉到武裝部當部長了,布仁也轉業到了呼和浩特市,後來知道了這個關係,可他們再沒有見過面。

  老人對養女愛若珍寶,他舍不下女兒。老人臨終時曾留下話,死後就把他埋在邊境線上。當了一輩子邊防軍,守了一輩子邊防,死後向北可守國門,向南可見家人。如今,烏力吉老人已經去世,布仁希望代表他的父親,也代表他自己找到烏力吉的家人,再去墳上看望一下老人。

  在去烏力吉老人家的路上,布仁邊指揮著找路前進,邊給我們介紹著烏力吉老人和他的女兒。車在二連浩特邊境的線上行駛著。由於今年雨水少,草地沙化得很厲害。縱橫交錯的車轍遍佈草地,不知道哪一條路能通往邊境線上我們要找的人家。好幾次,由於不熟悉路而陷進沙子中,我們乘坐的全順車又沒有前驅動,一進入沙路便像沙龜一樣爬著不能動彈,我們只好一次次下來推車。好在這裡的牧民都認識烏力吉老人,最後,還是一位好心的牧民騎著摩托車帶我們找到了烏力吉老人的家。

  我們見到了烏力吉老人的養女德力曼。因為事先已經知道了她的身世。所以,見到她後,我就特別注意她。但是,在我第一眼見到她,就從心底裏深切感受了那句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四十多年前,當幾千名上海孤兒被送到草原,那些額吉、老阿爸把孤兒們領回氈包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與草原無法隔斷的關係。已經四十多歲的德力曼熟練地為我們沏上了濃濃的奶茶,用流利地蒙語和布仁談著父親。無論如何,我也無法把眼前的她和上海聯絡起來。當我採訪時,她執意不講漢語,甚至提起她的身世也反應淡漠,好像説的是別人的事情。如今,德力曼不僅擁有一個好聽的蒙古族名字,而且,她已經有了一個草原的家,她要陪伴父親在這個邊境的草原上繼續生活下去。

  在墳地上,布仁用自己的方式向父親的戰士、他的戰友獻上哈達,祭灑烈酒。墳地不遠處,老人的孫子正牧放著他家的羊群。鐵絲網相隔的兩片國土遼闊無垠,靜謐無聲。邊防老兵的身影凝固在這座墳塋中化作一尊永恒的豐碑。

本篇文章共有 10 頁,當前為第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