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中華民族——尋找鐵騎兵 > 正文

鐵騎兵紀實

  (三)尋找六合營

  烏勒吉敖喜爾潛入蒙古軍時,部隊住在一個叫六合營的小村子。他兒子布日諾老先生告訴我們,父親曾經帶著母親和他在六合營住過一段時間,那時候他十一歲。六十年後,這位年逾七旬的老兵後代特意要求和我們一道尋找六合營村。

  我們按地圖上標的位置,到“廠漢木臺鄉”的路標處又走了幾公里後開始打聽六合營村。先後問了幾個村民,都説這裡沒有六合營村。往前又駛出近十公里路後不得不再次確定位置。因為老兵後代曾經來過一次六合營,他們記得到廠漢木臺鄉的路牌不遠就應該下便道。我們繼續在附近的村子找人問路。在一個農民大院門前碰到一位婦女,布日諾先生便攔住她打聽六合營,回答仍然是不知道。就在我們返回時,正在院子裏收拾傢具的男子衝我們喊了一句,是不是“陸”合營?我們這裡沒有六合營,有一個陸合營。這個提醒讓我們頓然開竅。對呀,當地方言是把六説成“陸”啊。“陸合營”不就是六合營嗎。一字之差讓我們跑了兩個多小時的冤枉路,倒為我們拍攝提供了內容。按老鄉指的路線,我們過了收費站後離開大道,沿著山邊的小路走了幾公里,翻過山丘便到了六合營村。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北方小村莊,簡陋的泥土屋和泥濘的村中小路告訴我們這裡依然貧困,看不出一點軍隊駐防過的痕跡。我們想象不出兩千多人的部隊當年是如何在這裡駐防的。我提議先找村裏的老人,通過他們了解蒙古軍駐防的事情,我們更希望能找到一座當年留下的房子,那怕是一段殘墻斷壁呢。

  村邊有一位正在砌地頭圍墻的老農,我們便過去。可眼前的景象卻讓我們心中一顫,幹活兒的是一位六十多歲的盲人,他正摸索著把一塊塊石頭往墻上壘,我見狀有些語塞,老人笑著問我們有什麼事,説明來意後,老人居然張口就説出了幾位蒙古軍軍官的名字,而且還提起蒙古軍裏有幾個地下工作者。他説當年蒙古軍司令部就在他家。因為他家是地主,房子大,部隊一來就看中了他家。他朝小商店方向指了一下説:商店後面就是原來的軍部,周圍是機關所在地。老人説著縱身翻墻帶我們進了村子。我們跟著瞎眼老人進了王志榮老人的家。説起騎兵四師,老人的話匣子就開了,沒等我們把機器架好,在炕頭上盤腿一坐便講起了六合營村的歷史。

  六合營這個名字至少上百年了。據説民國時期,晉北山地搬來了王、周、張、蘇、趙和國六個姓的人在山邊的灘地上開荒種地,從此,便有了“六合營”的村子。後來,村前修了一條路,來往的人多了,村子熱鬧起來了。直到蒙古軍來到這裡,那是六合營開天闢地人口最多的一次。然而,軍隊進駐後把村民都趕出了六合營。村民們便在村子邊兒上挖窯洞住下,直到有一天軍隊離開村子。

  老人帶我們在村子裏邊走邊講。布日諾先生往他自己畫的小草圖上做著標記。他很想找到小時候與母親住過的房子,經他描述,王志榮老人把我們領到一個泥土屋前説,這是僅剩的一間老房子。布日諾輕輕撫摸著房子的窗棱,回憶著小時候的經歷。那個頑皮小孩爬上屋頂偷吃幹肉的情景似乎浮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的鏡頭也不失時機地隨他的描述盡情地記錄著……王志榮老人向老兵後代描摹記憶中的軍營、操場和哨樓,在歷史的廢墟中尋找童年的記憶。眼前的景象告訴我們,那一切都已不復存在,一個安靜卻急待脫貧的村莊已經遠離那個曾經籠罩著戰爭烽煙和民族欺辱的歷史。

本篇文章共有 10 頁,當前為第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