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中華民族 > 正文

寨子系列——歷史與現實的交集:擺貝苗寨 (2004—第44期)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6日 16:48)


  中華民族2004-44歷史與現實的交集:擺貝苗寨

  首播日期:2004年11月22日

  擺貝位於貴州省榕江縣興華鄉,是一個青山環繞、古樹蒼翠的苗族山寨。全寨共有372戶,近兩千人。曲折綿長的遷徙歷史,悲歌慷慨的民族戰歌,成就了擺貝人堅忍執著的血性人格。清新淡遠的自然風光,神秘古老的文化傳承,孕育了擺貝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襟。輕快活潑的古瓢舞,華美炫目的百鳥衣,盪氣迴腸的蘆笙曲,朱元璋時的古奇石,動靜皆宜,物我同一。織布聲聲裏,歷史如影隨形;書聲朗朗中,生活光明純凈。歷史與現實在這裡交融無間。歷史的殘酷與淒美,生存的艱難與詩意,是如此和諧地浸漬在擺貝人的血脈中。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懷大義,敬畏神靈。聽都柳江潮漲潮落,看月亮山物換星移,滄桑閱盡,情懷依然。夢回前朝邊塞遠,半醉半醒擺貝間。

  解説:擺貝位於貴州省榕江縣興華鄉,海拔730米左右。從興華鄉政府出發,徒步上山的話,大約要走10里山路。而我們的設備和行李足足有100多公斤。幸好當地有專門馱行李的馬匹,幹這些活的人大多出自擺貝。這10里山路,我們要走將近2個小時。運送這100多公斤行李上山,趕馬人能賺20塊錢。在擺貝,從事這一行當的人很多,所以活並不好找。他們一個月最多能賺1000塊錢,這在當地就不算是一個小數目了。此時此刻,擺貝苗寨的輪廓已經隱約可見了。看人間滄海桑田,任世事風流雲散,古老的擺貝始終與月亮山相依相伴。

  擺貝是一個苗族村寨,共有372戶,1765人。耕地面積915畝,其中有近一半兒的是山地。糧食不能自給自足,40%的糧食要到市場上去購買。苗族是一個群體認同感很強的民族,歷史上家家戶戶的房屋都是連在一起的,30年代的一場大火幾乎燒光了整個寨子。可是我們現在見到的房屋依然是緊挨著的。在擺貝,不管你是誰家邀請去的,都是全擺貝的客人。

  根據記載,擺貝的苗族人都是從外地遷入的。漢代時,居住在武陵地區的苗族南下進入廣西,其中的一部分沿都柳江進入榕江,分佈于全縣各地。明代時,廣西大苗山苗族繼續沿都柳江北遷,居住在月亮山一帶。到了明代中葉,楊姓、龍姓、潘姓等才分別從江西朱市巷與湖南遷入本地。楊姓和潘姓是寨子裏的大姓。楊姓的祖先楊老老更因其英勇善戰被尊為苗王。如今寨子裏的苗王是楊寫巴,寨民們親切的稱呼他為寨老。70多歲的楊寫巴從18歲起就開始在擺貝當幹部,他雖然沒有文化,但憑藉著公平、仁義的處事原則和正直、剛毅的人格魅力成為寨子裏的無尚權威。

  擺貝的早晨,似隨意點染的水墨畫一般清新淡遠。幽幽古樹,綠意襲人。

  擺貝是一個與自然為伍,與神靈為伴的村寨。擺貝人崇拜自然,信奉神靈。在擺貝,家家戶戶都愛在門口挂牛角,那是祭祖用過的,據説可以保祐平安;門前挂著的狼雞草,是用來驅鬼避邪的;有的人家在門板上刻著走獸,瓦頂上雕著蓮花和石鳥,這絕不僅僅是裝飾,它體現了擺貝人對遠古文化的遙遠記憶和詩意想象。寨子裏還有一塊神秘石碑,上面鐫刻著“朱”字、女陰、太陽等符號,傳説這是朱元璋時的遺物。

  此時此刻,寨老家里正在準備早飯。擺貝人的主食是米飯,平常吃的菜通常是白菜蘸辣椒水,生活是很清苦的。因為明天就是吃新節了,寨老特意割了2斤豬肉,打算全家提前慶賀一下。寨老的孫女正在切的菜是專門拿來喂豬的。在擺貝,牛是家庭的主要財産,豬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從燉肉鍋旁邊熱氣騰騰的豬食盆就能看出,豬在擺貝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寨子的清晨總是繁忙的,大人們要劈柴、生火、做飯,小孩子幹的活也不少。這兩個小孩兒是擺貝小學的二年級學生,他們每天早晨都要來這裡挑水。小男孩還留著擺貝傳統的髮式。一桶水有20斤,小小的身軀擔起如此重量,竟然還能步履從容。其實,擺貝村早就通了自來水,但從總管道引到自己家裏還需要將近100塊錢的費用,有些人家拿不起,至今還靠挑水吃。

  這個時候,寨子裏的馬幫隊也要出發了。在擺貝的後山上有一個銻礦,馬幫負責運輸礦石。原先運一斤礦石到鄉政府所在的礦石收購站,可以賺1塊錢,他們一天可以拉300多斤。在銻礦最紅火的那幾年裏,有的人家賺了幾萬塊錢,他們已經搬出了擺貝。可是今時不同往日,活越來越少,幹的人卻越來越多,現在一斤能賺到2毛錢就算很不錯了。清脆的馬蹄聲漸漸遠去,無奈的背影裏飽含了太多生活的艱辛。

  明天就是吃新節了,寨老還特意拿出了自己釀的米酒,請全家人品嘗。大家圍坐一週,吃著香噴噴的飯菜,共同舉杯提前慶賀吃新節的到來。別看寨老處理公事時鐵面無私,他可是個慈祥可親的好爺爺。每天他都會陪孫子、孫女兒去學校。 擺貝小學就設在寨辦公室的旁邊,只有四個年級。學校開設了語文、數學、自然、思品、音樂、體育六門課程。校長潘志剛兼任語文和音樂老師。今天是星期一,學校正在舉行升旗儀式。孩子們的隊列也許不夠整齊,他們的敬禮也許不夠標準,但他們凝視國旗的眼神卻真誠地令人動容。

  今天第一節課是語文課。老師教的是一首教育孩子愛惜糧食的古詩。

  世世代代的貧窮讓擺貝人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要想貧脫根,送子女入學。在擺貝寨,這樣的標語隨處可見。不娶文盲妻,不嫁文盲夫。這句話的娶字竟然寫錯了!但是我們又有什麼好求全責備的呢?只要觀念進步了,錯字還不好改嗎?

  擺貝人對教育的重視有了回報,村裏的第一個大學生張金成今天就要去貴州大學報到了。母親烤了兒子最愛吃的魚,讓他帶在路上吃。兒子考上大學,讓母親感到無比自豪,但對這個普通的擺貝家庭來説,籌措學費也絕非易事。

  同期:一年能收入2000就算是最多了。她説一年最多只能收入2000。賣豬大概能得到500到600塊,還有賣苦力也只能收入這麼多,還有我們的吃飯不用花錢,不用花錢的,也就大概,具體的就是,賣苦力500到600左右,還有賣豬啊也只能到600左右,加起來最多一年也只能收入2000塊錢。

  解説:母親為了賺錢供兒子讀書,只有加倍地勞動。至今,擺貝苗人穿的還都是自己織的土布衣服。在擺貝,女人們幾乎都會織布。她們用的還都是很古老的紡車。織這樣一塊布,大約要花三四天的閒暇時間。吱呀作響的織布聲仿佛叩響了歷史的隱秘之門,原來傳統和現代也不過就是一機之隔。

  解説:張金成終於出發了。在他揮手作別的微笑裏,我們能分明地感覺到年少的憧憬和期望。

  此時此刻,學校裏傳出了孩子們稚氣的歌唱聲,不知道他們的未來又會是怎樣一番風景呢?

  明天就是吃新節了,寨老來到寨口的苗王墓前憑吊。這個用青石雕刻的墓穴分上、中、下三層,始建於1831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了。這是為了紀念苗人起義領袖楊老老而修建的,用來表彰他誓死抗清的豐功偉績。如今,每逢重大節日,寨子裏的楊姓人家都會到這裡殺豬宰牛,緬懷先祖。墓碑的背面,按輩分的大小鐫刻著楊老老後裔的名字。寨老楊寫巴是第六代傳人,最小的傳人是楊裏階。恰巧我們在小學操場上碰到了由父親領著的楊裏階。

  同期:我是第11代,我這個小孩兒是第12代,他呢是最小的一代,嗯,目前是那個楊老老的最小的一個後生。

  解説:擺貝的服裝多采用蠟染工藝,畫蠟畫是蠟染工序中的重要步驟。擺貝女子們,以苗家自製的土布為底料,以龍、鳥、蟲、魚等為原型,製成的蠟染除了用於服飾之外,還可以做成節慶遊行時高舉的幡旗。如今,心靈手巧的擺貝女子們對這門古老的技藝做了許多新的探索,她們還將蠟染做成各式各樣的小手工藝品賣給過往的遊客,一個小布包就能賣到30元。擺貝寨的婦女隊長潘老烏,就是畫蠟畫的高手,憑著自己的辛勤勞動,她們家的日子過的要比普通的擺貝人家富裕些。在擺貝,年人均純收入為1000元,比興華鄉的年人均純收入1200元還要少一些,寨民們的生活還是很貧困的。

  同期:外國佬啊,日本人啊來了之後,買這個(蠟畫)可能得5000塊錢,能賺這麼多,(所以)我們要刻。

  解説:擺貝的女孩子,平常上課,課餘時間就學著做女紅。楊曉紅,是擺貝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她剛剛學著織布,手法還很生疏。擺貝女子喜歡在布上織出龍、鳳、花、鳥、魚等圖案,她們還喜歡織日、月、雲彩等自然現象。幾個大人和同學的圍觀,讓學藝不精的楊曉紅更加不好意思了。明天就是吃新節,她要把手下的這塊布趕出來,好拿來做遊行用的幡旗。

  同期:我繡花呀,(這剛開始學的嗎?)是啊,哎呦。(學得怎麼樣啊)我剛跟她們學,學得挺難。她們就是(嘲笑我)我不會説啦。(你繡的是什麼圖案啊)啊?(你這是繡的什麼花樣啊)就是這種的花,他們拿去(用)。(你學了多長時間啊)我學了幾個月,學了2個月。(學了2個月還不會啊)現在會了。(那你織得好不好啊)好啊(你現在織了幾塊兒布啦)就是織了這一塊布,這個就是你們説的花。我們這裡的這個(布),沒有(繡)鳥,像那種,這種才有(繡)鳥的。這個就是拿這個來繡,這全部都是花,這個沒有鳥的。(這個織完了用來做什麼呢)用來做什麼啊,我不知道啊。(織了這塊布 你準備怎麼用啊)老人死了之後,我們就拿這個來鋪,還能做幡旗,不會説了。 在眾人的再三催促下,她向我們展示了自己的處女作。

  解説:雖説寨子早就通了電,但線路一直不好,這也成了寨老的一塊心病。近兩個月以來,寨子裏一直忙著進行線路改造,今天是最後一天,終於可以點燈慶祝吃新節了,這本是一件人人高興的事兒。不想卻發生了一點兒差錯。線路改造時新豎的一根電線桿佔用了徐老階家門前的一塊兒空地,徐徐老漢原本是打算在這裡蓋一個糧倉的,現在卻成了泡影。他心裏憋悶,喝多了酒,就來找寨老評理。

  解説:擺貝的家族觀念很濃厚,通常一個家族也就是一個姓氏要推舉出一個族長,處理家族的內部事務。各族長再推舉出一個寨老負責全寨的事務。在擺貝,寨老是最受人尊敬的,他的話最令人信服。

  解説:寨老被人們看成是有異秉和神力的人。寨民們生了病,都會找寨老來治療。也許是民間偏方確有其奧妙之處,也許是擺貝人天生具有強大的復原能力,反正病最終是好了,功勞也就記在了寨老頭上。連寨老用的煙桿也被看作是有神力的。

  同期:這是治病,治痧,這個(是)治痧。這個治痧啊,要用這個煙桿鬥治痧,他喝酒太多了,喝酒太多了,治痧,用這個捶,煙桿鬥捶就好了。

  解説:這會兒,寨民們正殺豬準備明天的吃新節。在擺貝,一斤豬肉賣4塊錢。吃新節一般在農曆九月舉行,這是寨子裏一年中最重大的節日,類似于漢人過春節。全寨人都要集中起來,殺豬宰牛,祭祀祖宗,還要吹蘆笙、跳舞、唱歌、飲酒。除了吃新節,擺貝苗寨的重要節日還有農曆三月的播種節,那一天全寨人都要吃粽粑。還有講究頗多的開秧節,舉行儀式前先由寨老祭地神,然後再由他象徵性地“動土”,之後還要殺雞殺鴨以示慶祝。線路改造終於完成了,這是寨民們兩個月以來第一次點燈。

  解説:大人們正為準備吃新節忙得不可開交,孩子們卻貪玩如故。昏黃的燈光下,一張簡陋的桌球臺幾乎佔滿了黑暗的小屋。條件雖然比不上城裏,孩子們的興致卻很高。在擺貝,幾乎沒有什麼娛樂設施,除了學校有幾個籃球外,最好玩的地方也就是這裡了。

  解説:今天就要過吃新節了,一大早鄉里的幹部就來了,他們要跟寨民們一起吃早飯。今天的早飯比往常的要豐富些,帶血的豬肉米飯湯是寨民們的最愛。在擺貝的飲食文化中有許多的禁忌,比如舉行全寨的祭典時,男女要分開吃飯,不能串桌。小孩如果生病,家裏要殺雞殺鴨祭拜,吃飯時不能説不乾淨的話。

  解説:在吃新節的儀式裏,寨老是最重要的角色。他有一整套的行頭,肩挎大馬刀,腰上還要係一把小刀。看上去威武莊嚴,氣派十足。百鳥衣是擺貝最有特色的服裝,由羽毛裙和花衣兩部分組成。百鳥衣與苗族祖先的捕獵習俗有關,歷史上的百鳥衣都是用鳥的羽毛裝飾的。如今人們用雞或者鵝的羽毛裝飾衣袖和裙擺,顏色鮮艷華麗。百鳥衣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完成這樣一件衣服要花掉一年多的業餘時間。如今在網上也有許多百鳥衣的出售信息,價錢從1500元到3000元不等。

  解説:收拾妥當後,寨老走出家門趕往舉行儀式的蘆笙坪。在擺貝苗寨,最重大的節日是每隔13年才舉行一次的鼓藏節。鼓藏節,又稱祭鼓節或牯藏節,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祭祖儀式。通常寨子要宰殺幾頭甚至幾十頭的大水牛,每家每戶至少要出一面幡旗,多則不限,但須為單數。鼓藏節的儀式隆重莊嚴,動人心魄。

  解説:吃新節的儀式馬上就要開始了。蘆笙坪上人聲鼎沸,幡旗高揚。竹桿長約六七米,每一桿上一般挂五面旗。鼓藏節時,甚至能聚集起近白桿旗桿。關於舉幡旗,寨子裏流傳著這樣的説法,擺貝曾經是苗人造反的重鎮,舉幡旗是為了紀念當年揭竿而起的義舉。擺貝苗族還有一種獨一無二的樂器——古瓢。它是一種用椿芽木挖空製成的長頸弦琴,形似水瓢。配合古瓢樂跳的舞就叫古瓢舞。古瓢舞輕快活潑,跳起來趣味盎然。

  解説:在寨老的帶領下,寨民們翩翩起舞。衣袂飄飄,裙角飛揚,華麗的百鳥衣美得令人眩目。百鳥衣共有12個擺,每個擺上3撮雞毛,一共36撮。在平常的日子裏,寨民們並不穿戴百鳥衣,只有重大節日時才穿。寨老身上佩戴的大馬刀,原是苗族先輩開山劈路時所用,傳説它鋒利無比,五米以內的妖孽必死於刀下。這把刀歷經太公、公、父親,傳到楊寫巴這裡已經是第四代了,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吹蘆笙也是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吹蘆笙者都是男性,所有的調式都由一個蘆笙頭引導。蘆笙的調式有120種之多,其中主要的有12種,如迎賓、請客等等。跳蘆笙舞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是蘆笙頭帶著蘆笙隊在前面領舞,女人們緊隨其後,圍成一個大圓圈。蘆笙頭吹什麼樂器,女人們就要相應地跳什麼舞。

  夜幕降臨,吃新節的酒席也要開始了。土制大碗兒一字排開,酒水四溢,香氣襲人。兩個鐵炮過後,酒席正式開始了。豪放率真的擺貝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喜悅之情充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寨老不時地穿梭于各個酒桌之間,跟平常的嚴肅凝重比起來,更多了幾分豪氣與灑脫。他還唱起了祝酒歌。竹葉青青水邊長,溪水悠悠流進江。龍君進寨心歡喜,莫嫌酒淡淺淺嘗。熱情如此,真誠如此,實在叫人難以拒絕。其實,醉臥青山,夢轉千回,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我們選擇了一個陽光溫暖的早晨作別擺貝。我們輕輕地來,卻不能默默地離開。歡聲笑語背後隱藏著淡淡的離愁。寨民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歡送我們,他們在寨口跳起了蘆笙舞。山路彎彎,古樹蒼茫,勤勞善良的擺貝人踏歌而行,永遠收穫著希望。

責編:郭翠瀟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