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中華民族 > 正文

寨子系列——碉樓的見證:中路成人儀式(2004—第46期)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6日 14:38)


  中華民族2004-46碉樓的見證:中路成人儀式

  首播日期:2004年12月6日

  編導、攝像:矯捷

  解説:中路藏寨位於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東北部,海拔2100米,共有3600多人。深秋的中路是一場色彩的盛宴。黃燦燦的梨樹漫山遍野,火紅的石榴點綴其間,白色的藏房和金頂的寺廟在透藍的天空下隱約可見,色彩繽紛卻毫無零亂之感。果香襲人醉,藏歌暖客心,“對面山頭啊!遙遙相望的一片白崖中,是誰把悠揚的山歌輕輕唱響?唱歌的人啊,我們雖然素不相識,悠揚的歌聲卻時刻縈繞在我心頭。”真是夢裏尋她千百度,置身桃源卻惘然。

  解説:格瑪,再過2天就滿16歲了。按照當地的風俗,女孩子滿16歲就要參加隆重的成人儀式。在中路,家家戶戶都設有經堂,他們朝夕唸經,祈求“菩薩”保祐;房前屋後懸挂經幡,路旁山口修建佛塔或堆置“嘛呢堆”。格瑪悄悄來到經堂,祈求佛祖能賜予自己幸福安康。幸福的憂傷不能對別人講,只好在佛祖面前暗訴衷腸。

  解説:墨爾多神山庇護下的中路小學一如往常。雖説是小學,但卻設有初中部,格瑪就在這裡讀初中。中路小學共有學生400多人,除了本寨的孩子外,還有從附近村寨走一兩個小時來上學的孩子。瑯瑯的書聲在山谷間回蕩,同山歌一樣悠揚。青山綠水間成長的孩子,健康、俊美。笑容純凈明亮,樸拙中童趣閃光。

  解説:知道格瑪就要參加成人儀式了,同學們特意穿戴好只有在重大節日裏才穿的民族服裝,準備下課後跳鍋莊舞表示慶賀。男子的成人禮在我國古代稱冠禮,冠禮的年齡一般在20歲,相當於現代的18歲。行冠禮後才可結婚。女子年滿15歲就要行笄禮。納西族姑娘年滿13歲時,舉行“穿裙子禮”,男孩子滿13歲時,舉行“穿褲子禮”。高山族、獨龍族有給即將成年的男女紋身的習俗。

  解説:孩子長大成人,母親是最喜悅的。愛之深關之切,此時此刻她正前往古碉給女兒祈福。藏族人篤信藏傳佛教,他們把它看成是心靈的寄託,一切思想言論無不染上宗教色彩。他們事無巨細,都要求神拜佛;婚娶病痛,離家遠行,均請喇嘛打卦唸經。母親現在正朝西方頂禮膜拜,為女兒祈求平安。歷史上,丹巴地區一個村寨便是一個古碉群。高碉最興盛的時期,數量竟達3000座以上。

  解説:在古時候,高碉是一种家族力量的象徵,沒有高碉的人家,兒子是娶不到媳婦的。所以誰家生了兒子都會修一座高碉,還要煉一坨毛鐵埋在地裏。兒子每長一歲就要修高一層,同時把毛鐵挖出來打煉一次,直到兒子長到18歲,高碉修到18層,毛鐵也煉成了鋼刀,這時就可以給兒子舉行成人禮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以丹巴大小金川河流域一帶為中心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高碉文化。高碉文化是尊崇武藝、追求自由、篤信神靈的文化。這是一種內向型、封閉型的保守文化,善於以退為進,各自為戰。但同時也流於散亂,難以集結。更為神秘的是,古碉建築還體現了古老的圖騰崇拜色彩。 碉還分公碉和母碉呢,我們看到的這座是母碉。它的特徵呢是有很多那個墻筋、木頭放在外面的,每一米五啊就是一層一層的,那象徵著這個女同志的那個百褶裙,還有很多這個小小的那個窗口啊,就代表著女性。 同期:碉還分公碉和母碉呢,我們看到的這座是母碉。它的特徵呢是有很多那個墻筋、木頭放在外面的,每一米五啊就是一層一層的,那象徵著這個女同志的那個百褶裙,還有很多這個小小的那個窗口啊,就代表著女性。

  解説:女兒成人對母親來説,其意義絕不是一個成人儀式能道盡的。喜悅、擔憂、企盼、迷惘,種種複雜的情緒難以言説。她默默禱告,遠處的墨爾多神山一定會庇祐善良的人們。

  解説:孩子們的鍋莊舞開場了。長袖飄飄裏,稚氣未脫的舞姿別有一番風味。其實,不同民族的成人禮有不同的特點。比如布朗族男女和傣族姑娘,到15歲或14歲時要將牙齒染成黑色,才能進入社交場所,獲得戀愛與結婚的權利。瑤族的成人禮又稱“度戒”,15歲以後舉行,儀式前一個月要獨居、吃素、每日沐浴。在儀式上要上刀梯、踩火磚。

  解説:今天格瑪的大姨和二姨要從十里外的太平橋趕來,準備參加她的成人儀式。太平橋是個神秘的地方,至今還有人穿著清朝服飾。全家正忙著準備午飯。酸菜包子是當地人歡迎貴客時的美食。包子餡酸菜是把元根葉煮熟後放在木桶裏發酵至酸後得到的。當地人還愛吃香豬腿、火燒饃饃、玉米饃饃等。其中香豬腿是待客佳肴,也是中路人禮尚往來的重要物品。中路人還把面揉成盤子大小的面餅,先在烙片上烘,然後放在火塘裏烤,熟了以後“三吹三打”去掉鍋灰,就可食用了。吃起來香脆可口。

  解説:大姨和二姨穿的就是清王朝賜予當地土頭的清朝服飾,上面繡著各種吉祥圖案,滿族色彩濃厚。由於年代久遠,數量也不多,每件價錢竟高達數萬元。這種服裝不輕易示人,只有在重大場合人們才會穿出來。

  解説:午飯開始了,全家人圍坐一桌。香豬腿、黃酥油都是款待上賓的佳肴。“晶瑩的瓷碗是那麼雪亮,潔白的奶汁是那麼醇香,要知我的心地是否純潔,請瞧瞧瓷碗裏盛著的奶漿。”硬朗的漢子唱起祝酒歌,縱使鐵血也柔情。獨善其身、退讓隱忍的碉樓文化中和了藏族人血脈中固有的彪悍勇武,他們沉默內斂一如墨爾多神山。

  解説:按照藏族的風俗,在成人儀式得鍋莊舞上格瑪要領舞。為了女兒明天能夠表現精彩,母親一遍一遍地親身示範領舞的要領。

  解説:後天就要參加成人儀式了,按照當地的習俗,格瑪要到大小金川河的交叉口、大渡河的源頭洗頭凈身。大渡河不僅見證了革命的腥風血雨,它也親歷了無數女孩的成長喜悅,歷史總讓人悲喜交加。

  解説:今天又是繁忙的一天,梳粧打扮是今天的重頭戲。梳頭又是重中之重。陽光下的格瑪梨渦淺笑,顧盼嫣然,美得不可方物。中路是嘉絨藏區唯一一個保留著成人儀式的村寨。“嘉絨”一詞是藏語的音譯,嘉絨地區在唐代時隸屬東女國,藏語稱“嘉莫差瓦絨”。“嘉莫”是女王的意思,“查瓦絨”是河谷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女王的河谷之意。“嘉絨”是它的簡稱。

  解説:藏族人篤信佛教,常懷敬畏感恩之心。人生苦短,神力無邊。皈依神明,就是皈依內心的寧靜。所以每逢重大節日或慶典他們都要拜神祈福。燃燒柏樹枝,遍灑五穀和格桑花,香煙裊裊,經幡飄揚,墨爾多神山靈光萬丈,普渡眾生。 墨爾多神山石筍,位於墨爾多神山主峰下的石筍溝中,是一個圖騰形象。

  解説:墨爾多神山是以吐蕃王朝的著名將領墨爾多將軍命名的。主峰呈金字塔形,是苯教的發源地。後人曾在山下挖出苯教大師秘藏的苯教經典35部。在佛教和苯教合一後,它就成了藏傳佛教的聖地。每年的農曆七月初十,傳説這一天是墨爾多將軍的誕生日,各地的信徒們都會雲集於此,轉墨爾多神山禱告。

  解説:梳頭的最後工序要由老人協助母親完成。早先的成人儀式,光裝扮就要花三天時間,服裝、頭飾多而繁雜。頭飾上還要鑲嵌珊瑚、米蠟、松耳石等貴重珠寶。整個頭飾竟然有10多斤重。現在的裝扮雖然簡化了,但重要的物件還是不能缺少。母親要把女兒打扮得漂漂亮亮,就像自己年輕時候一樣。

  同期:參加這個(成人儀式),我們喜歡得很。那就是後頭呢,就是辮子梳了以後,還裹這個棍棍呢還很麻煩。有時候呢(連續)三四天,那種(頭飾)是戴在腦殼上的。戴的那些(東西)呢 珠珠那些呢,有各種各樣的,有紅的,有綠的,有幾種還這樣子圍的,橙(色)的那種,有幾種(珠子串在一起)戴起的,不是一種,是幾種(珠子串在一起)戴起的。做那個頭髮呢,編的時候很痛很痛,那個就忘不了,這個全部都編,痛得很,但是我們就喜歡,痛都不曉得了。自己就(是)喜歡,不戴(頭飾),要是(按)封建的説法,(死後)就會變那种女鬼。

  解説:吾家有女初長成,婷婷裊裊柳扶風。看著裝扮一新的女兒,母親心裏就別提多高興了。 孩子總認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母親卻擔心風吹日曬;孩子總希望脫離母親注視的眼光,卻不知沒有了它生活會怎樣淒涼。成人絕不僅僅是儀式。

  解説:不知不覺中,夜幕降臨了。按照藏族的風俗,格瑪今天晚上要在鍋莊睡覺。家人們點起火塘,鋪好床舖,千叮萬囑之後才離開。為了不把頭飾和服裝弄亂,格瑪只能坐著睡覺。一夜難眠為的是換來明日的美嬌娘,再辛苦心裏也是甜蜜的。

  解説:今天就要舉行成人儀式了。一大早,寨子裏的老老少少就趕往了儀式現場——海子坪。格瑪家專門邀請了寨子裏的鍋莊隊和藏戲團,讓他們在成人儀式上演出助興。藏戲團的成員都是德行高尚的喇嘛。他們雖然年事已高,但慈祥而不失威嚴,個個神清氣朗。此時的海子坪已是人聲鼎沸,全寨的人都歡聚一堂等待著成人儀式的開始。海子坪中間的祭壇已經放好,上面擺放著五穀雜糧,砸酒和各種各樣的藏族器皿。格瑪現在的心情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藏戲隆重開場了。相傳藏戲是噶舉派喇嘛湯東結布為募捐修建雅魯藏布江大橋創立的。當時的演員都是後藏的仙女,故藏戲團有“阿佳娜姆”之稱,意即仙女阿姐。藏戲演出不搭舞臺,也沒有樂隊,伴奏樂器也只有羊皮吊鼓和大鈸,演員根據不同角色化粧或戴面具。表演程序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幕,表演者裝扮成湯東結布的形象,祝福人壽年豐,美滿如願,稱為“扎西禧娃”;第二部分是正劇演出;第三部分是正劇結束後向觀眾的祝福儀式。藏戲演完後,由寨子裏德高望重的老人向演員們敬獻哈達作為還禮。

  解説:格瑪在眾姐妹的陪伴下盛裝出場了。她是今天海子坪上最美麗的格桑花,舉手投足間吸引著眾人的目光。青春固然風流倜儻,成熟卻更歷久彌香。 成人儀式正式開始了。

  首先是祝酒儀式。按照藏族的風俗,主人要請客人們品嘗咂酒。這是藏族特有的用五穀釀成的清酒。客人們逐一從壇子裏拈起麥管,吮吸咂酒。然後由主禮人險祝福辭。“東方是金子做的大門,西方是銀子做的大門,南方是松耳石做的大門,北方是鮮花做的大門。”最後主禮人向格瑪敬獻哈達,從這一刻起格瑪就算成人了。今天她要站在女隊的首位領舞。鍋莊舞是嘉絨地區最有特色的舞蹈樣式,由藏族舞蹈歷久演變而成,其歷史可上溯至隋唐。在節慶日、婚嫁、修房造屋等聯歡場合人們都要跳起鍋莊舞以示慶賀、祝福。鍋莊舞形式相對自由,對參加人數沒有限制,但有比較嚴格的程式。舞蹈正式開始後,由男隊領頭,女隊緊隨其後。男隊領舞者必須是德高望重、能歌善舞的長者。鍋莊歌聲沉穩渾厚,舞步粗獷豪邁,節奏由緩而疾,動靜間美不勝收。鍋莊內容也豐富多彩,或歌頌大自然,或吟咏情愛,或讚美眾神。“我們雖然很窮,但不願露出悲苦的模樣;背上壓著沉重的負擔,還是歡樂的歌唱。巍巍的雪山時時被霧靄籠罩,我的歌聲猶如瀰漫的薄霧;再高的雪山我也可以抱住,再低的山丘也在我懷中。” 歌舞歡騰,格瑪的心情也不平靜。絕代有佳人,幽居在深谷,一朝出關外,芳華冠翹楚。可是成人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美麗、自由、權力,它更昭示著煩惱、責任和義務。痛並快樂著,愛並承受著,這才是生活的本來面目。一個真正成熟的人,不僅能享受杏花春雨,更能直面電閃雷鳴;不僅能欣賞小橋流水,更能正視慘澹人生。成長要用一生來完成。按照藏族的風俗,女孩子一旦成人,就有戀愛和結婚的權利了。為了讓格瑪熟悉戀愛習俗,家裏人特別安排了一場模擬的“頂毪衫”活動。“頂毪衫”是中路特有的妙趣橫生的求愛習俗。“野性的馬啊,儘管你逃上山去,繩索總會套住你長長的馬頸;倘若愛人的心也像野馬,什麼樣的神力她也心猿難禁。”如此熱烈真誠的情歌怎麼能不打動人呢?

  著名嘉絨藏族作家扎西達娃稱嘉絨藏民是東方的“吉普賽人”,他們活得自由而堅忍,灑脫而執著,無所顧忌又敬天畏神。他們總是審視內心,曆盡靈魂的煉獄;他們總是癡迷彼岸,窮其一生追尋神域香巴拉。他們是苦行僧般的禁欲主義者,對待肉身近乎殘酷,而精神世界卻有著大歡欣。他們總是能從沮喪的生活中尋出快樂,從苦難的現實中覓得希望。人生瞬息萬變,信仰始終如一。大言希聲,大愛無形,他們默默地背負著千百年的因襲踽踽獨行,黃沙漫天裏,白雪皚皚中,孤單落寞的身影悲憫而沉重。超脫與禁欲、此岸與彼岸、現世與來生是如此和諧地定格在那匍匐膜拜的身影上。千年滄桑古碉係,逝水繁華藏寨尋。

責編:郭翠瀟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