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頻道 > 中華民族 > 正文

寨子系列——尼汝(2004—第27期)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9日 16:45)


  中華民族2004-27尼汝

  首播日期:2004年7月19日

  編導:潘大為、劉劍魁

  我們小時候,八歲以下就到處玩,八歲以後就能做工了,懂得一些事,就要放羊放牧。男人就是縫衣服,都要老人教的,搓繩子、皮子、學文化。

  文化這東西,這裡相當重視,男人沒有文化就不算男人,女人是不會手藝就嫁不出去,人家也不會要,就是不算女人。歷史傳説就是這種意思,我們小時候父母就教給我們這個,我們就是這樣生活的。

  尼汝村位於雲南省香格里拉縣東北部的貢嘎山脈支系之上,與四川省稻城縣以蛇拉山脈分隔。尼汝位於怒江、金沙江和瀾滄江匯合的三江並流區域的腹地,屬於典型的高寒山區,境內地質風貌多變,生物種類繁多,是香格里拉縣境內最偏遠的一個小山村。

  尼汝的意思是眼角,因為村莊的地形象人的眼角而得名。這個村莊分成上村、中村和下村三個部分。尼汝河縱貫全村,把整個寨子連接起來,為村民們提供了充足的灌溉和生活用水,這裡的村民把尼汝河視為養育自己的神水。

  據考證,早在七八千年以前,這裡就有人類生活;六百年前,這裡就建立了村莊。但由於交通不便,長期以來,尼汝一直與外界交流極少,直到最近,這個山村才逐漸為世人知曉,目前已經有一條簡易公路與外界相通,到最近的鄉政府,需要兩個多小時的車程。

  尼汝是個純粹的藏族村寨,村民主要以農耕為生,主要種植青稞、小麥、蔓莖等作物,飼養牛、馬、羊等牲畜,境內平均海拔2700米,年平均氣溫5攝氏度,現有村民110戶,共計644人。據2002年的統計,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

  尼汝這個寨子有幾千年了,這個藏區爭教法、爭教法,苯教的勢力就弱了,那些祖師就跑來這邊躲,躲在這裡,有三兄弟就躲在這裡,最後就成了這寨子了。三家以前就是這三家,中村一家、上村一家、下村一家。那些都是苯教比較有文化的,跑到這裡躲最後就成了這個寨子了。這個就是歷史上很長很長的時候了,這個裏面真正全部都是藏族,其它民族的人是一個都沒有,這個地方穿的用的,多半都是自力更生。他跑到這邊就是躲,全部都要自力更生。

  這裡的海拔很高,主要就是養這個牲畜,養羊養牛,賣毛皮子,就是自己搞手藝,拿出去賣,糧食就是種了吃,就是這樣的生活。

  尼汝村有一個奇特的風俗,紡線和織布是女人的活兒,而縫製衣物則是男人做的事情。孫諾培楚老人就是這個村子裏,手工縫製袍子技術最好的人,他還是尼汝村有名的民俗活動主持人。尼汝村的村民全部都信奉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教,每年都有許多苯教的民俗儀式,孫諾培楚今年61歲,小時候學過漢文也學過藏文,從小受父親的傳授,學習民俗活動的主持。他説這個寨子最令他滿意的地方就是團結,人和人的相處非常和睦;而老人家最不滿意的,可能就得算有些年輕人,對老一輩的人不再像從前那麼尊敬了。

  以前太陽一晴,男子和女子就全部做這個的,兩三家冬天就坐在一處做這個手藝。老人就給年輕人講,男人就縫這些東西,老人就要教給他們,如果不教的話,老人自己躲起來搞的話,那個老人就是思想不好,他不傳給年輕人,就是不好,評價會很低。女人就是老人坐在裏面教給他們,他們就是一群坐在那裏,下雨就是各家各戶坐在家裏做了。往常這個時候就是搟披氈的時間了,羊毛打好了,就要熟,熟了以後就搟披氈,中甸的騎馬的披氈,全部都是在這邊賣過去的。

  尼汝村雖然偏遠,但是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相當重視文化教育的村莊。這個村莊只有600多人口,卻已經先後出了六、七十個大學畢業生了,目前還有十幾個大學生在全國各地的高校讀書。尼汝村中心小學是寨子裏唯一的小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有將近八十名學生在校讀書,包括校長在內,一共有五位老師。

  金玉芳老師就是尼汝村人,她的藏名是扎西卓瑪,從1974年到現在,她已經在尼汝中心小學執教了29年,是學校教齡最長的一位教師。她教過的學生,有許多已經當了父母,並且還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到這個學校來讀書,仍然還是她的學生。

  這個寨子裏基本上每一家都有來上學的,反正我們這裡的適齡兒童入學年齡到了的入學率是百分之百,現在每家每戶都有一兩個小孩子,我們的村子太小,這幾年每年的出生率是十二三個,所以每年的入學率是十個左右吧。十一個、 十二個。每年的入學率是百分之百。這幾年沒有聾子也沒有啞巴

  因為今年讀書,我孩子還沒有到上學的年齡,我們這裡一般都是八歲才讀書,再説不到八歲,也不讓學生讀書,而我這個老大是全校年紀最小的,去年我為了讓孩子讀書,我去學校那裏申請讓他讀,他們説年齡不到的就不收了,我説怎麼這樣呢?我説到年齡不來讀的你們又要罰款,我不到年齡就來讀你們應該獎勵我,為什麼還不能讀?你們這是什麼學校,當時學校的校長跟我處得很好,我就跟他開玩笑,你們這不是共産黨的學校,你們這是國民黨的,什麼都是聽你的,我就沒有自由了,我讓孩子讀書是天經地義的東西,你怎麼能不高興?他就沒有辦法了。

  歷史上苯教的祖師是相當有文化的,然後就代代傳下來。我們歷史上祖傳就是教育男人,不懂文化就不算男人,必須要學文化。現在也是讀書,我們家裏任何人,不管老的小的都是愛文化要讀書,這是祖傳的。文化是最寶貴的,人沒有文化就不算人了。如果我們幾個是弟兄,你是大哥我是二哥,二哥要聽大哥,三哥要聽二哥,一個聽一個,一個都是聽一個的話。這是家庭,這個位子都是老人們坐的,老人的下面就是父親坐,大哥在那邊坐,一個一個地排,這邊就是阿奶坐,這邊就媽媽坐,女的就從這邊排,家庭都是這樣的。你一進來喊老人,你不能不喊一聲就坐下來,老人坐在這邊要喊,我們要是看到他們來了,我們坐在這邊要説一句:“你們辛苦了!你們到了吧?”就是這種態度。掃地就是年紀小的那些人來掃,年紀大的人就不用了,年紀小的人不在的時候就是自己來掃。

  早上我們要起來,早上這邊就是燒香、敬神,第二就是外面有一個香爐,往裏面燒。還有就是這周圍一圈就是神山了,苯教的教法就是這種,男人早上一起來的事就是做這個,女人就是首先要走,早上就是去背清水,水是早上端 中午以後不能端水,早上是相當乾淨的。女人背水要早,男人就是燒香要早,哪一家的煙出得早,哪一家就是一個好家了。我們寨子裏,四十歲以後才可以喝酒,不然老人在的時候,是不敢喝、喝不得。如果要喝了,就是四十多歲的,如果你二十多歲,十多歲或著三十多歲。老人坐在這邊要是看到你們喝,他就要罵的,身邊有什麼就要扔過去打你的,老子在這裡 你還喝酒。搞什麼名堂?太不像話了!

  男人必須要出到外面幹活,吃酒就是亂搞,要做生意去,要搞手藝,吃酒的人就是不會幹活的,就是找死啊,不敢喝啊,老人罵得狠,嚴格得很。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媽媽在媽媽也罵,父親也罵,姥姥爺爺更要罵了。

  我們歷史就是這樣的,當時的初中就把我毀了。如果是初中讀得好的話,我的成績不下來的話,我絕對不會在這裡。再説我也不必要回來,我又不是老大,家裏的老大要回來去孝敬父母,我是老二,可以出去。我的父母都是希望我可以出去讀書,我的家庭是很好的,我父母對我支持是很大的,但是我自己不爭氣就落得這個地步,要是我好好讀的話,至少我現在應該是在縣城,也不會這樣過,但是沒有辦法,只有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以後孩子爭不爭氣,我也不知道。如果兩個孩子的成績都很好的話,我都希望他們出去,別再回來。因為這裡實在是沒有對他們好的條件,我父母他們都是這樣亂七八糟地過,如果兩個孩子拉回來這樣過更是艱苦,所以我希望他們能夠讀書出去,我也儘量多找一些錢把他們供出去,這是我一個很大的願望。這不是我現在這樣想,我以前就這樣想,我當時安家的時候就這樣想的。而且我平常跟朋友吹牛的時候,都這樣説。

  你們別看著我我可不管,我這裡房子修得好就修,修不好沒錢了可以不修,我倒可以隨便亂住,他們説要好好起一棟房子,要買一些傢具擺,我都不想,我想這些都暫緩一步。孩子實在出不去了,我再重新回來,好好地給他們創造一些條件。如果是他們能夠讀書出去的話,我就千方百計想盡一切辦法,把他們供出去,別讓他們回來,回來沒用。

  比方説樹倒掉了,就是像人睡覺一樣,就會全部腐爛掉了;再比如像大石頭一樣,一點兒也不動,就會被樹葉子蓋掉,變成土了。人要是睡懶覺,你就不能搞了,這個是祖傳教育。要起得早,人要勤快,現在懶就是不勤快,現在人窮就是懶。以前窮有的就是那些,那些是剝削,窮就是這樣。現在新社會窮主要就是懶,人不懶,就自願給你幹。不勤快就任何人都會窮,原因就是這個。人窮是怪不得地方,人窮是怪不得形勢,就是自己懶的原因。怪不得地方,怪不得新社會的,本來就是他懶。你不勤快,全部就要怪自己了。

  我們自己的寨子沒有什麼感覺,生在這裡嘛,別人進來就會覺得好,我到別的地方再回來,這個地方氧氣就不同了,有一點香味,水是相當的清,人就是相當舒服,區別就是這個。

  我就是生在這裡,真正覺得什麼,我還分不清。我到了遠處再進來這裡,人就是相當清醒,我是生活在一個很好的地方。是他們説的,他們説了以後我就知道,我是生活在一種很好的地方,他們説我們是山美水美什麼都很美。他們説他們在大城市裏,沒見過這些東西,自然界的這些樹啊、野生動物啊,還有這些景區都沒有。所以他們就為了看這些,就投資出錢來看這些,而我們就是這樣享受 免費吧!

  放牧是尼汝人生活的主要內容,長期的遊牧生活造就了尼汝人獨特的手工紡織方式。手工紡織從何時在這裡流傳,已經無法考證了,紡織術如何傳入尼汝,當地有一個傳説,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妻,妻子並不從事生産勞作,在家中無所事事,經常鬧得夫妻關係不好。丈夫有一次去西藏作生意的時候,發現文成公主教當地的婦女織毯子,樣式精美而且色彩鮮艷。丈夫心想,如果妻子學著也做毯子,一方面在村裏可以用得著,另一方面,她有事情做了,就不會再跟自己吵架,於是他就買了一條毯子帶回家給妻子,並且為妻子做了一套輕便而且容易攜帶的紡織工具,讓妻子學著也來編織毛毯。其實妻子也是聰穎賢惠的,經過反復研究織法和線數,通過多次反復的試驗,妻子將以往的單線織法改為雙線織法,使織出來的毯子更加厚重,經久耐用,防寒保暖。就這樣代代相傳,如今尼汝人所織的毯子的底線依然是雙線的。

  在尼汝還有很多這樣的傳説,大部分都是有關苯教的教法和村民的行為規範的內容。

  在尼汝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有牛、馬、羊等牲口。尤其是馬,尼汝人非常喜愛馬,他們把自己的馬匹打扮得十分漂亮,幾乎每家都只把馬匹當做運輸工具來使用。但有一戶人家,能夠用馬匹來贏利,這就是洛桑次仁。洛桑次仁的漢名叫李鷹,他是村子裏比較少見的高中生,同時上過醫學和建築兩個職業高中。也是村子裏極少數不在家裏養豬的人。他的主要工作是為來旅遊的人做嚮導,在這個村子裏,唯一能夠從尼汝帶人走路去四川稻城的人就是他。

  尼汝村的村民幾乎每一戶人家都有三個住處,村子裏有一處,用於日常生活和勞作;在離村較遠的林地裏開荒所得的耕地旁,也有一處,叫做“莊房”;在村裏的高山牧場上,還有一處,供放養牲畜的人居住。

  尼汝的牧場主要有三處,分別是南寶牧場,屬都牧場以及屬姑牧場三大塊。牦牛、犏牛和綿羊一年四季都在牧場放養,每戶都有各自劃分的牧區,這裡的草場資源豐富,人均牧草地超過200畝,平均每戶人家有四十頭至六十頭牲口,最多的人家達到180頭。

  尼汝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這裡的放牧跟其它的地方應該是一樣的,他們一年四季都在山上,過年也要在山上不能回家,因為冬天雪很大,而且草場也不是很好,各方麵條件都很差。種莊稼雖然苦一點,但還是比放牧要好一些,因為到農閒的時候,可以休息,可以看電視,可以出去,而牧場就不是這樣。

  尼汝至今仍然使用著原始的遊牧方式,尼汝人民在長期的生産和生活過程中,也形成了他們特有的性格特點。

  尼汝人信奉苯教,山神,樹神和洞穴等都是他們的崇拜物,原始的宗教文化和淳樸的人文歷史,構成了這裡的獨特的自然與人的和諧景觀。

  有人説尼汝是美麗的,因為這裡的生活方式仍然有些原始,因為這裡和外界還是有相當的距離。人們安居樂業,平靜地生活著,尼汝人挺知足的。

責編:郭翠瀟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